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80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常用临床和超声指标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常用超声指标、血清氨基末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及QRS波时限(QRSd)在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因难治性心力衰竭行CRT治疗的患者80例,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常规二维超声参数、同步性参数;于术前及术后7d完善血清NT-proBNP及心电图QRSd检测。以治疗后6个月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较术前减小≥15%为治疗有效。结果术前同步化指数(Ts-12SD)对CRT疗效有预测价值(AUC=0.703,P=0.019;Ts-12SD≥34.6ms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1.8%和70.6%),余同步性指标对CRT疗效无预测价值(P>0.05)。术前NT-proBNP水平对CRT疗效亦有预测价值(AUC=0.75,P=0.005)。术前QRSd对CRT疗效无预测价值(P>0.05)。结论常用超声心动图指标中,仅Ts-12SD能预测CRT疗效。术前NT-proBNP水平对CRT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而术前QRSd不能预测CRT疗效。  相似文献   
52.
目的评价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组195例具有植入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RVOT间隔起搏组(A组)和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两组中每例入选患者均分别行RVA和RVOT两个部位起搏测试,最后固定于相应的位置。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起搏参数、起搏QRS波宽度、手术成功率及起搏3个月、1年和2年后电极导线参数的变化。结果 A组99例,B组96例。两组起搏后QRS波宽度明显大于起搏前,B组起搏QRS波时限长于A组(176.46±24.54 ms vs 165.45±22.78 ms,P=0.001)。用于固定RVOT间隔部的曝光时间长于RVA。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相似,R波振幅术后2年内及两组间无差别。术中A组起搏阈值高于B组(0.71±0.30 V vs0.56±0.19 V),术后2年内起搏阈值两组内及组间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阻抗下降,A组的阻抗低于B组并持续整个随访期间。术后2年内超声心动图参数组内及组间无差别。结论采用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进行RVOT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3.
磁悬浮列车对心脏起搏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磁悬浮列车对心脏起搏系统是否存在影响。方法试验分为体外和"体内"两部分。模拟人体起搏系统生理环境的体外测试部分是将脉冲发生器[5家公司的DDDR起搏器及两家公司的双腔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与双极心房、心室电极导线/及除颤电极导线相联后封闭于含有阻抗约为500Ω的生理盐水塑料袋内,观察磁悬浮列车在不同的三个时间段(驰入车站、安全线外候车时及在行进中的磁悬浮列车车厢内)、不同的脉冲发生器高度(近胸部、站台地面上及行进中的列车地板上)和不同的起搏电极导线极性(单极和双极)下对人机对话过程及起搏参数的影响。"体内"测试部分是在体外试验证实磁悬浮列车对起搏系统无明显影响下才开始实施。选择非起搏依赖的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安装Holter记录仪后乘坐磁悬浮列车,观察乘坐期间的主诉症状、Holter记录的心电图变化及乘坐磁悬浮列车前后起搏参数的变化。结果①模拟人体起搏系统生理环境的体外测试部分:磁悬浮列车对包括起搏器和ICD在内的多个品牌的脉冲发生器在不同的三个时间段、不同起搏器高度及起搏极性下的人机对话过程和起搏参数无任何影响。②磁悬浮列车对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未造成不适,全程监护的Holter记录未发现任何干扰现象,也未发现起搏参数设置的任何变化。结论上海磁悬浮列车对心脏起搏系统无干扰作用,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乘坐上海磁悬浮列车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4.
<正>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程中可出现多种心律失常,但以窦性心动过缓(窦缓)最为常见。本文对HFRS患者窦缓发生的因素和演变过程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病人的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新的证据提示高脂血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相互作用关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与降脂治疗联合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临床后果,可能具有叠加或协同作用。 内皮功能紊乱会影响血小板活性,血栓形成,纤维蛋白溶解和炎性细胞的调节,使血管舒缩功能异常。Creager等用内皮依赖性  相似文献   
56.
目的 了解低渗非离子造影剂对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患者肾功能的影响,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 方法 2004年12月至2005年3月期间住院的315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手术的患者入选,所有患者均应用低渗非离子造影剂。测定造影前3 d内和术后第1、2、6天肾功能、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渗透浓度,分析造影剂对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患者肾功能的影响。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CIN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1)315例患者中,男性231例,女性84例,平均年龄(63.5±11.6)岁,发生CIN 19例,发病率6.03%。在既有肾功能不全又有糖尿病组中,CIN发病达4/8,与无肾功能不全、有或无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2)19例CIN患者中,造影后第1、2天,尿NAG、Scr均显著高于造影前水平(P < 0.05),但造影后第6天基本回复至基础水平。(3)CIN组中原有肾功能不全者达9/19,非CIN组为31/296(1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平均造影剂剂量CIN组为(318.4±153.8) ml,非CIN组为(227.9±121.9) m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造影剂剂量和合并肾功能不全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IN在原有肾功能不全特别是合并糖尿病的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尿NAG可反映早期肾小管功能损害。造影剂剂量和合并肾功能不全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7.
患者男,45岁,因反复胸闷气促于2008年5月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内传导阻滞",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症状缓解。2011年3月突发心悸,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率波动于110~150次/分,予可达龙、利多卡因等静脉治疗未能恢复窦律。后以170次/分的起搏频率超速起搏,室性心动过速终止,恢复窦性心律,心率70次/分,病情稳定后出院。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左室起搏电极部位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 121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接受CRT,其中93例将左室电极植入侧后静脉、侧静脉或后静脉(A组),另16例植入心中静脉(B组)、12例植入心大静脉(C组);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纽约心功能(NYHA)分级,常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A组患者术后NYHA分级得到显著改善,QRS波时限变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显著缩小(P<0.01);B组患者超声心动图部分指标及QRS波时限显著改善,但其NYHA分级无显著改变;而C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 CRT时应尽可能将左室电极置于左室侧壁或侧后壁。  相似文献   
59.
目的:分析肺动脉高压( PAH )对心脏再同步治疗( CRT )临床获益的预测价值。方法2007年3月至2012年6月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植入CRT的165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肺动脉收缩压(SPAP)将其分为SPAP〈50 mmHg(1 mmHg=0.133 kPa,n=107)与SPAP≥50 mmHg (n=58)两组。以全因死亡为主要终点事件,心力衰竭再住院为次要终点事件,分析两组生存函数差异,并通过Cox回归模型分析终点事件的预测因子。结果 SPAP≥50 mmHg组与SPAP〈50 mmHg组死亡例数分别为13例(22.4%)和8例(7.5%),心力衰竭再住院例数分别为25例(43.1%)和21例(19.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与SPAP〈50 mmHg组比较, SPAP≥50 mmHg者累积生存率较低( P〈0.05),累积再住院率则较高( 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SPAP≥50 mmHg者主要终点事件风险比3.089(95%CI 1.117-8.543,P=0.03),次要终点事件风险比2.465(95%CI 1.318-4.611,P=0.005)。结论中-重度PAH患者CRT后临床获益不佳,且是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再住院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置入心脏起搏器高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置入注意事项。方法150例高龄(≥80岁)患者首次置入心脏起搏器(高龄组),随机选取50-79岁的同时期首次置入心脏起搏器患者150例(非高龄组)进行比较。观察指标包括缓慢心律失常的类型、起搏模式的选择、术中起搏参数、手术成功率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①两组病窦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高龄组两种缓慢心律失常并存及双分支、3分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高龄组(6.0%比2.0%,21.3%比10.7%,P值均<0.05)。②高龄组置入前晕厥发生率(22.0%)显著高于非高龄组(10.0%,P<0.05)。③高龄组双腔起搏器比例(14%)显著低于非高龄组(45.3%,P<0.01)。④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但高龄组锁骨下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明显低于非高龄组,高龄患者常需要外移穿刺点。⑤两组间术中测试的起搏参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高龄患者发生传导系统功能障碍的范围广,易发生心源性晕厥。高龄患者永久起搏器置入手术的风险并不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