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15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观察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盐酸非索非那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CU)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CU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予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盐酸非索非那定片治疗,对照组50例单纯予盐酸非索非那定片治疗,2组均治疗28 d,并于治疗第14、28 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第14、28 d总有效率分别为84%、94%;对照组第142、8 d总有效率66%7、4%。治疗组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同期高(P〈0.0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盐酸非索非那定片治疗CU安全有效,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不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2.
胶原神经导管对外周神经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化胶原神经导管的构建及对外周神经缺损的修复。方法分别取10g胶原蛋白利用自制模具分别制备含0.25g川芎嗪和无川芎嗪的胶原神经导管(2%京尼平交联);对交联前后的胶原神经导管进行拉伸实验并评价其力学特性;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胶原神经导管交联前后的空间结构;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与细胞外基质(ECM)混合后接种于导管内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与材料的复合情况;质量浓度10g/L的川芎嗪诱导MSC7d后,荧光免疫化学方法鉴定MSC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用8只Wister大鼠复制坐骨神经10mm缺损模型,复合MSC的神经导管连接缺损神经,其中4只为无中药导管作为对照,90d后处死大鼠观察再生神经形态,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其功能。结果京尼平交联前后胶原纤维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交联后胶原纤维排列致密,胶原纤维之间形成不规则孔隙且韧性增强;力学实验结果表明:交联前后的胶原神经导管的最大载荷和断裂载荷分别为(0.23±0.09)、(0.20±0.12)N和(0.76±0.15)、(0.69±0.17)N,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川芎嗪能促进MSC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并向神经细胞分化;神经导管与MSC复合培养两者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复合川芎嗪的胶原神经导管能促进缺损神经的修复。结论构建的组织工程化胶原神经导管能有效修复外周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43.
马敬  郭建华  叶玮  张涛 《临床荟萃》2018,33(10):897
目的 了解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再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发生率及其死亡率,并分层分析。方法 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及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及PubMed、Elsevier数据库,提取有效数据,分别对再入ICU发生率、再入ICU病例死亡率、呼吸系统原因再入率和循环系统原因再入率 4项指标,依据资料的不同地域来源、不同年龄来源、不同病种来源和不同时间来源按段4个亚组分层研究,采用RevMan5.3 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研究文献22篇,共报道89 981例,再入ICU 2 717例,再入病例死亡47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再入ICU总发生率为3%(95%CI=0.03~ 0.04,P<0.01),再入ICU病例总死亡率为18%(95%CI=0.15~0.21,P<0.01),呼吸系统原因再入ICU发生率为39%(95%CI=0.33~0.44,P<0.01),循环系统原因再入ICU发生率为29%(95%CI=0.25~0.34,P<0. 01)。再入ICU发生率国内低于国外、小儿低于成人、2011年后低于2010年前、先心病低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再入ICU病例的死亡率国内也低于国外、先心病低于CABG。结论 心脏外科手术后再入ICU虽发生率不高,但再入ICU病例的死亡率甚高。  相似文献   
44.
鼻中隔骨及软骨拼接缝合支架重建治疗青少年鼻中隔偏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中隔偏曲是青少年鼻出血、反射性头痛、鼻阻、鼻窦炎的常见病因,需行手术治疗[1],由于青少年鼻面部正处于发育阶段,大多数医师为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往往建议患者成年后行鼻中隔矫正术,因此造成疾病迁延及加重,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了及早干预因鼻中隔偏曲引起的症状及体征,我科采用鼻中隔骨、软骨拼接缝合支架重建治疗青少年鼻中隔偏曲,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5.
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的麻醉选择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的麻醉选择与处理方法.方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46例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21例对咽部刺激耐受性较强,用1%利多卡因局麻.25例对咽部刺激耐受性较差,行全麻.气道评估困难17例,用1%丁卡因表面麻醉呼吸道,1%利多卡因阻滞麻醉喉上神经,行清醒插管术;气道评估无困难者,静脉注射异丙酚和琥珀胆碱快速诱导后行气管插管;用芬太尼、安氟迷静吸维持麻醉,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节每分钟通气量.拔管条件是脱氧观察15min后,SaO2>95%,最大呼吸负压≥4.4 kPa,持续抬头>5s,上呼吸道通畅,呼吸循环生理指标正常.结果全部患者无麻醉并发症,21例局麻患者无术中插管;25例全麻患者中16例经鼻、9例经口成功插管,拔管后无二次插管.结论正确的麻醉选择与处理是降低悬雍垂腭咽成形术麻醉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p53和MDM2蛋白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方法:选取50例基底细胞癌标本,30例正常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与MDM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53、MDM2蛋白在基底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29/50)、46%(23/50),与正常皮肤组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底细胞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与MDM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460)。结论:p53和MDM2蛋白在基底细胞癌中的异常表达,说明在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耳脑胶粘合骨及软骨法治疗青少年鼻中隔偏曲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47例鼻中隔偏曲青少年在全麻下行黏膜下鼻中隔骨及软骨大块切除,体外修剪软骨,鼻内镜下采用耳脑胶将切割成小块的骨及软骨粘贴于黏骨软骨膜上,粘合切口。结果:本组全部患者无并发症,随访2~3.5年,患者鼻腔通气良好,外鼻形状无改变,鼻中隔居中无穿孔,用力呼吸鼻中隔无飘动。结论:鼻中隔内耳脑胶粘合骨、软骨法治疗青少年鼻中隔偏曲的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鼻咽通气管在鼻中隔穿孔修补术鼻腔填塞中的应用方法及对术后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55例分为鼻咽通气管组(n=77)和对照组(n=78),鼻咽通气管组在鼻中隔穿孔修补结束后,将修整为与下鼻道宽窄、长短相适应的膨胀海绵填入双侧下鼻道,鼻底置入内径0.6 cm的T型管,双侧T型管前端内侧壁缝扎固定在鼻小柱前方,鼻腔内其他区域予膨胀海绵填塞,通气管放置至穿孔完全愈合后取出。对照组仅予膨胀海绵填塞鼻腔。术后24 h记录两组头痛、鼻腔胀痛程度、夜间睡眠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鼻腔通气管组头痛和鼻腔胀痛程度及夜间睡眠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口咽干燥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鼻咽通气管组出血3例,2例自行止血,1例重新压迫后止血;术后脱管6例,堵管4例。结论鼻中隔穿孔修补术后放置鼻咽通气管解决了术后鼻腔长期换药、填塞中鼻腔通气问题,该方法操作简单,对鼻腔刺激性较小,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49.
目的对新生大鼠耳蜗前体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从出生7天的大鼠耳蜗中分离、培养前体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对前体细胞进行鉴定;血清诱导分化后鉴定分化潜能,进一步了解其多向分化特性。结果原代培养的细胞,培养1d后即可见"细胞球"。细胞球内大部分细胞呈nestin、musashi1、pax2和BrdU阳性,表明其具有自我更新及有丝分裂的能力。细胞球经诱导分化14d后,对分化细胞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发现分化细胞表达毛细胞标志物myosin VIIA和phalloidin,表达成熟神经元标志物NeuN,表达不成熟神经元标志物Tuj1,表达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表达少突胶质细胞标志物galactocerebroside,以及谷氨酸能神经元标志物GluR-1,证明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论本实验证明耳蜗前体细胞具有神经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为研究通过基因治疗的方法促进耳蜗神经细胞增殖提供了一种体外模型。  相似文献   
50.
发生于上颌窦内的黏膜下囊肿,尤其是底壁及前下壁的囊肿,因其位置较深,常规30°或70°镜于中鼻道开窗处进入不易窥见囊肿全貌,特别是当囊肿破裂后其原发部位更难以寻找,以致囊肿壁切除不全而复发。临床上常规于下鼻道开窗或经中鼻道联合及经上颌窦前壁切除上颌窦黏膜下囊肿,手术损伤大,术后大多数需行鼻腔填塞,但费时。为减少创伤,近年来我们采用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治疗上颌窦黏膜下囊肿,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