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7篇
政治法律   4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正习近平同志指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同样道理,法治模式也不能而且不会定于一尊。在人类法治实践中,找不到两种完全相同的法治模式。法治形态的多样性是法治理论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当今世界的普遍现实。根据这一原理,不能把某种特定的法治实践方式当作法治的唯一模式,并将其作为  相似文献   
42.
法院如何恰当配置内部各主体、各层级的职权,合理确定各主体、各层级在审判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符合审判客观规律和现实条件的审判运行机制,是我国人民法院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任务。C市人民法院在审判职权的配置与界定、审判流程的建立与控制、审判动态的监督与把控、审判绩效的评价和考核、信息技术的植入和运用等五个方面的探索,正逐步接近其构建“权力关系清晰、主体职责明确、监督制约到位、资源配置优化、审判活动透明、内部流程顺畅、指标导向合理、科技全面支撑”的法院内部审判运行机制之目标。鉴于构建法院审判运行机制在中国特色司法制度微观基础的塑造、我国法院规范化发展、法院改革创新等方面的意义,C市人民法院的实践能为其他司法机构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3.
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法律资源分享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法律资源分享状况体现着社会成员在推行法治过程中的生存状态。我国法律资源的配置与分享存在着失衡现象。政治权力、物质财富以及其他社会势力以不同的方式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趋导着法律资源的配置。由此不仅放大了社会分化的负面效应,对法治的核心价值也有一定的损伤。为此,我国推行法治的重心应从创造法律资源转向公平、合理地配置法律资源,并通过调整相关的权力关系,以及为部分弱势社会成员运用法律资源提供更多的便利等措施,完善我国法律资源配置与分享机制。  相似文献   
44.
我国正处于法治进路转型之中,亦即从偏重于学习和借鉴西方法律制度和理论的追仿型进路转向以适应中国国情、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目标的自主型进路。在这种转型中,必须对法治理论和制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予以审慎的思考与辨识,在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及其对法治的影响基础上,形成深化法治的主导思路,高度重视可能出现的某些偏失,避免局部性、阶段性的始乱终弃。  相似文献   
45.
中国律师制度的理论检视与实证分析(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引言在较为普遍的认识中,律师是当今中国具有优越地位的一种社会职业。这种认识的形成,一方面自然缘于律师业同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以及律师业对社会生活过程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也缘于传媒(特别是文学艺术创作)对律师业概念化、表象化的认识以及基于这种认识所作出的渲染和描绘。对正义的执著追求,丰厚的收益回报,巧妙地规避法律或利用法律的疏漏,以及浪漫甚而传奇的生活经历,这些通常是文学和文艺作品刻画律师的惯用基调。然而,中国绝大多数律师并未能实际感受到职业地位的这种优越。律师执业过程的实际境况不仅与文学和文艺…  相似文献   
46.
在编者眼里,顾培东的确是一个“非典型”的人:“非典型”的官员、“非典型”的学者,“非典型”的律师。他的“非典型”不在于他的行为,而在于他的思想、他的学问、他的才能。“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召开前夕,组委会准备推出一份《中国律师业发展报告》,编者提出建议,执笔人非顾莫属。结果之好,反响之妙,超出预料,纷纷感其执笔之辛劳,叹其水平之高超。据编者所知,他是我国律师界目前惟一获得过国务院津贴的人,他自谦为“歪打正着”。这正说明了他的“非典型”表现,以致于编者见到他时更多的是在学术研讨会上。应该说,“言人所不愿”是他的责任,“言人所不能”是他的水平,“言人所不敢”则是他的胆识。无法想像,如果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深重的社会责任感和知识分子“匹夫有责”的社会良心及其对中国法制建设的深刻把握,断不会有如此境界和追求。或许,他的想法、他的言行、他的思考有些“另类”,有些“非典型”,那是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更深沉(诚如艾青诗句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本文标题均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47.
经济诉讼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审判工作的普遍开展而逐渐形成的独立的法律范畴。经济诉讼的产生,改变了诉讼体系的传统模式,进一步拓宽了诉讼部门的畛域,同时,也给诉讼理论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经济案件的特点,立足于经济审判的实践,研究和探讨经济诉讼的一些法律问题已成为诉讼理论界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一、经济诉讼的独立性问题我国经济诉讼已与刑、民诉讼分设而成为独立的诉讼形式。但事实上,经济诉讼的这种独立性仍然十分有限。一些经济法著述者认为,经济诉讼兼具民、刑诉讼双重性质,  相似文献   
48.
首先是对法律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的趋势判断。   我认为,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境外机构“本土化”。通过行为主体的本土化实现业务的本土化。原因在于: (1)法律服务对本土背景有很高的要求,境外机构不走本土化的路子,就不可能在中国市场取得实质性进展。 (2)国内具有境外学习和培训经历并愿意从事法律中介职业的人员越来越多,这部分人员在行为方式上更适合于境外机构,由此为境外机构本土化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3)“本土化”有助于降低境外机构的人力成本。   境外机构本土化的方式主要有: (1)大量吸收国…  相似文献   
49.
顾培东 《法学研究》2023,(3):92-111
我国的多元解纷机制与西方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具有不同的底层逻辑和迥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对我国多元解纷机制的认知,应当超越西方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分解诉讼压力”的功利取向,回复其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和常态化治理实践的定位,并以此为依据,推动多元解纷机制的调整与重塑。具体而言,应在把握解纷手段一般特质的基础上,动员、汇聚、整合并运用全社会各种解纷资源,改善和拓展非讼解纷手段,增加解纷资源的总体供给;结合我国现实社会纠纷的特点及解纷的特殊需求,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引导纠纷主体对解纷手段的选择,实现解纷需求与解纷手段的适配,尤其应当注重发挥党政组织在多元解纷机制中的主导与统筹作用,全面提升“多元一体”解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