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7篇
政治法律   4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当“新阶层”概念最初提出时,笔者与诸多同行大概都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律师与民营富商共同作为新阶层的代表光鲜地亮相于媒体的场景,实在地提示我们:新阶层已成为中国律师新的社会定位。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的发展已经历史地把法制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放到了同一时空之中,这就使法制建设不能不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性、复杂性不但为法制建设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课题,并且又将法制建设带到了更高的基点。现实急迫地需要法学理论工作者从宏观战略角度探讨经济体制改革与立法工作同步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本质上说,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行是法律手段在国家与企业关系中的运用,它预示着法律手段向经济生活深层的渗透和对经济关系的全面调节。因此,在对承包制作广泛的经济学论证的同时,从法律学角度进行考察与分析,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质意义——从身份依附到合同回溯企业改革的发展过程,总的趋向表现为两个方面,即从国家与企业经济上的一体化,到企业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地位逐步得到承认;国家从企业对国家依附关系转向明确和确定的利益关系。从改革初期的企业扩权,到1981—1982年度的利润包干经济责任制,直到后来的利改税,无不是依照这两个趋向而逐步前行的。企业经营承包制之所以成为目前相对理想  相似文献   
14.
<正> 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问题,是民事诉讼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依据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实践,对举证责任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是当前民诉理论研究的任务之一。本文试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略地分析了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向法律渗透,并最终导致法律经济学或经济分析法学的形成过程,认为这一过程的实质影响在于把效益导入法律,从而使效益与正义等范畴共同成为当代法律的基本价值目标;从内在根据看,效益目标在法律中的确立既同法律在当代的基本使命及其作用领域的变化相关,也与单一的正义目标的局限性相关;社会主义中国的法律制度更应重视法律的效益价值,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把提高法律实施的效益作为我国立法与司法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从效益角度分析了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我想表达的不是律师职业整体的社会理想,这方面的内容在官方话语中早有定论,且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与律师个体的实际生活经验与感受也不一定相符。我所思考的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律师个体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认识与希冀。 辞去公职,成为执业律师,除了在财富积累、个人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方面能够保持一点合理想象外,  相似文献   
18.
相对国内其他学者来说,我是较早尝试运用经济理论对我国法律制度进行研究的为学20多年,断断续续地写了百余万字,扪心自问:在这些东西中,究竟有多少大体上具有原创价值,对学术界有所裨益,可称为“知识增量”的东西?毫无疑问,这一设问的背景只能限于中国法学这一特定界域,扩至更大范围,设问本身已显得自不量力,愚不可及。不揣虚枉,列出以下三点,未知是否夸张溢美?其一,引用法理学作为分析工具,对诉讼制度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对提升诉讼理论的素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方面的成果集中体现在《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一书之中。这本书写于1989年冬…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十余年来,社会各方面对中国法治的应有形态及理想图景认识出现了一定分歧。形成这种分歧的实质原因是,在"什么是法治"的问题上,人们更多地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法治理论的影响。自由主义法治理论所建构的法治模式以及所描绘的法治的某些特征,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人们对于法治的深刻记忆,并成为认知和评判我国法治现实的依据。为此,应当在充分揭示和深刻认知自由主义法治理论乖谬的基础上,加强我国法治意识形态的自主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在此过程中,应注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学传统理论及知识谱系的对接,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转化或体现为具体的法律思想、法学理论、法律原理、法律文化、法律知识以及法律思维,藉以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我国法治的"元理论"和"元知识"的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公众判意的法理解析——对许霆案的延伸思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把社会公众对于司法个案处置的主流性、主导性意见表述为公众判意。公众判意不仅体现了公众对司法个案处置的评价与期待,更蕴含着公众复杂的社会愿望和社会诉求。表达判意已成为公众参与政治、参与社会管理,实施对司法社会监督的一种形式。正确认识公众判意的特性及形成的社会条件,揭示公众判意的合理性与偏失,赋予公众判意以恰当的地位,是我国推进法治,尤其是深化司法改革的一项有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