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5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探讨恩替卡韦联合鳖甲煎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瘀血内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瘀血内阻证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分别接受恩替卡韦加鳖甲煎丸或恩替卡韦加鳖甲煎丸模拟剂治疗4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组织硬度检测(LSM)值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 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对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或χ2检验进行分析, 采用Pearson相关性系数分析中医证候积分和LSM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8周后LSM值较基线均显著降低(P < 0.001), 肝纤维化明显改善, 且治疗组LSM值低于对照组[(8.67±4.60)kPa与(10.13±4.43)kPa, t = -2.011, P = 0.049]。两组患者治疗48周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基线均显著降低(P < 0.001), 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总有效率分别达74.19%、72.97%,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13, P = 0.910)。相关性分析显示中医证...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分析戊型肝炎胆汁淤积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4-12于北京市地坛医院住院的110例戊型肝炎胆汁淤积患者的病例资料,从年龄、性别、既往史、并发症、检查指标、转归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1)共纳入110例戊肝胆汁淤积患者,其中男95例(86.36%),女15例(13.64%)。(2)平均年龄55.85岁,其中男56.36岁,女52.67岁。(3)平均住院时间为29.76d。(4)61例患者既往无肝病病史,26例有长期大量饮酒史。21例重叠其他嗜肝病毒感染,合并肝硬化患者14例。(5)临床症状方面,58例(52.73%)患者病程中出现皮肤瘙痒或灰白便,伴皮肤瘙痒患者的住院时间为(33.42±10.81)d,多于无皮肤瘙痒患者的(27.23±8.9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患者总胆汁酸(TBA)的高峰出现时间[第(16.26±10.00)天]要早于总胆红素(TBIL)[第(18.64±9.26)天]、碱性磷酸酶(CALP)[第(19.06±12.20)天]和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第(20.76±13.83)天]。(7)并发症方面,有22例(20.00%)出现腹水,19例(17.27%)出现低蛋白血症,胆系感染与腹腔感染者各8例(7.27%)。(8)转归方面,104例(94.55%)患者临床痊愈或好转,6例(5.45%)自动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1)戊型肝炎胆汁淤积患者主要为男性,多数患者年龄超过50岁;(2)过半患者出现了胆汁淤积的典型症状(皮肤瘙痒及灰白便),伴有皮肤瘙痒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不伴有皮肤瘙痒的患者;(3)在反映戊型肝炎胆汁淤积的病情进展方面,TBA要早于TBIL、ALP、GGT等指标。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索甲型H1N1流感的中西医临床特征和治疗特点。方法对2009年5月15日~6月4日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6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临床特征、中医证候进行动态观察,并开展了中医个体化辨证治疗和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结果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37.8岁;3例以发热、3例以咳嗽为首发症状;发病体温37.3℃~38.5℃,体温最高为39.4℃;发热持续时间最长者为5天;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不重;鼻塞、流涕、喷嚏等呼吸道卡他症状少见;未见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中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较青年患者轻;中医证候表现表卫症状较轻,内热偏重,多伴有咳嗽、咽部红赤和目赤等,辨证多属于毒袭肺卫证、风热袭表证。结论现阶段北京地区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毒力较弱,疫情表现较温和,患者全身中毒症状也较季节性流感为轻。中医风热袭表证候常见,辨证应用麻杏石甘汤、桑菊饮为主有一定疗效,可迅速退热,改善咳嗽、咽痛、头痛等症状,缩短流感病程。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中医证候特点,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方法对128例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进行中西医临床特征观察,并开展了临床对照研究。根据患儿及其家长的治疗意愿,将128例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93例和西医治疗组(对照组)35例。两组患儿均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同时服用中药风引汤加减治疗。中药疗程为14天。结果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无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症状较轻,呈自限性经过,肌肉抖动及易惊发生率高,急性弛缓性瘫痪发生率较高。中医证候以"热""瘫""风痫"为主要特点,热入心包、热陷厥阴等昏谵闭证和营血分证候少见。以风引汤加减治疗可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有一定的缩短发热时间,缩短脑膜炎、脑炎病程的作用。结论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邪性质为热毒夹湿,主要以气分证候为主,病位在心、脾、肝,以专病专方"风引汤"为主加减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调肝颗粒剂对大鼠人血白蛋白肝纤维化模型治疗作用。方法:将85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调肝颗粒大、中、小3个剂量组(即观察组)和鳖甲软肝片对照组。人血白蛋白免疫致敏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组大鼠分别灌服调肝颗粒3g·kg^-1·d^-1、1.5g·kg^-1·d^-1、0.75g·kg^-1·d^-1,1次/d,鳖甲软肝片对照组每日灌服鳖甲软肝片0.7g·kg^-1·d^-1,1;L/d,治疗给药均在模型制备完毕后给药1个月药,股动脉取血,测定血清HA、PIIIP、IV—C和LN,取肝组织,Masson染色,并用MPEAS-500型图像分析仪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治疗后,3个观察组HA含量均比模型组低,其中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IV-C含量3个观察组均比模型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ⅢP、LN含量3个观察组均比模型组低,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原相对含量3个治疗组均比模型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上指标,在3个观察组与鳖甲软肝片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组织纤维化病理表现,在3个观察组与模型组之间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调肝颗粒剂能降低人血白蛋白诱发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大鼠血清HA、PⅢP、LN和Ⅳ型胶原含量,并能改善大鼠肝脏的纤维化病理状况。  相似文献   
46.
病毒性肝炎患者可并发心脏病变,我们观察了1996年的247例肝炎患者的频谱心电图(FCG),发现其中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7.
患者男,50岁,因“反复腹胀、尿少4个月,加重7d”于2004年10月11日收入院。患者于2004年6月曾住本院治疗,确诊为肝癌晚期、肝硬化、腹水,住院期间行剖腹探查术、门脉切开取栓术、肝动脉和门静脉双插管术,腹水未消退。此后4个月多次因腹水增多住院治疗,每次均腹水有所减少但不能消退。本次于入院前1周腹胀、尿少再次加重,每日尿量少于800ml。既往史:2型糖尿病史3年,  相似文献   
48.
中医治疗肝病主要源于对中医"肝"藏血、主疏泄等功能状态的调治,其中涉及现代消化、内分泌、肠-肝-轴等系统功能,结合现代相关生理、病理和病原学形成了中医肝病治疗学。收集了近10年来中医在肝病治疗领域的临床、科研现状,采纳临床有明确疾病诊断并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和经过重大科研课题证实疗效的成果,力求客观反映现代中医治疗肝病的特色与优势。慢性乙型肝炎配合抗病毒治疗提高疗效;HBV携带者着力预防病情进展;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阻止内毒素等对肝脏的二次打击。非特异性抗炎保肝、抗肝纤维化、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是中医特色,已被广为应用。对于无特效治疗方法的一些肝病,中医药治疗可发挥重要作用。对有效的理法方药的传承、发扬,创建更完善的医疗体系是我国医学界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49.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体会,以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方法运用流行病学调研方法 ,分析2007年传染病专科医院147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救治结果 ,并报告抗病毒治疗对提高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内科治疗的病死率约42.86%(63/147),较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应用前显著下降;符合纳入标准、入院超过2周的115例患者中使用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者达87.83%(101/115),病死率为26.96%(31/115)。本组病例既往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慢性重型肝炎者25例,占21.74%(25/11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需对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强长期监护,杜绝发生与抗病毒治疗相关的重型肝炎。  相似文献   
50.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性慢性腹泻患者311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性慢性腹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所有入组病例均进行大便病原学检查,对其中240例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将311例艾滋病慢性腹泻患者辨证分为健脾祛湿治疗组(健脾止泻颗粒)102例、补肾固涩治疗组(泻痢康胶囊)106例及对照组(盐酸洛哌丁胺胶囊)103例。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腹泻量表积分、大便频次变化和慢性腹泻临床有效率。结果艾滋病慢性腹泻病原学阴性者263例占84.57%,而病原学阳性者中隐孢子虫32例。治疗2周后,健脾祛湿治疗组、补肾固涩治疗组与对照组腹泻量表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与治疗2周后各组大便频次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健脾祛湿与补肾固涩为主两种治疗方案治疗艾滋病相关性慢性腹泻均可改善患者症状,减少每日大便频次,明显提高慢性腹泻临床有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