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20篇
交通运输   23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结合智能交通系统的特点,系统分析了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评标机制,提出了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评标机制中建立后评价体系,并将层次分析与灰色关联结合的方法应用于智能交通系统方案评标方法中,结合智能交通系统项目评标实例,运用该方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2.
基于催化剂高温失活机理,分析了OBD催化转化器失效样件的制备过程。其制备过程较为复杂,方法尚不统一,就制备过程其中一种方法的催化剂储氧量测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老化阶段后催化剂储氧量与排放劣化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本研究给出了一种有效制备汽油车标定用失效催化器的方法,并确认了整车HC排放劣化与催化剂储氧能力的下降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3.
44.
岸电作为一项港口减排技术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如果船舶在停靠码头期间采用岸电代替燃油发电,可以大幅减少有毒物质的排放及空气污染,符合环保的发展要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文章总结了国内外邮轮岸电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国内的政策环境,分析了天津发展邮轮岸电的困难,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5.
为科学合理地确定综合管廊变形缝的间距,以合肥市高新区明珠大道段现浇混凝土综合管廊为工程背景,分标准段管廊和双标准段管廊2 种情况,变形缝设置间距分别为20、30、40 m,管廊上部覆土厚度分别为2. 5、3. 5、5 m,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 建立三维数值模型,计算得到现浇混凝土综合管廊正常使用阶段的应力和变形,分析综合管廊变形缝间距变化对结构受力变形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交通荷载对管廊结构受力和变形有显著影响; 2)综合管廊变形缝间距小于30 m 时,管廊结构变形变化不大,变形缝间距大于30 m 后,随着标准段长度的增加,管廊的变形有较明显的增大; 3)合肥典型地质条件下现浇混凝土综合管廊变形缝间距设置为30 m 时,管廊的应力和变形均远小于规范允许值,因此可以经过科学计算将变形缝间距设置为40 m。  相似文献   
46.
为了进一步提高公路自然区划研究的定量化水平与工作效率,针对以前公路自然区划研究中区划指标分析将流域作为分析计算单元而造成的计算效率低、计算范围受限等局限性,基于栅格数据模型和GIS组件技术,提出了分块分析计算海量栅格数据的分析策略和基于该策略的区划单要素指标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地表起伏度和切割密度进行空间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此方法分析得到的中国切割密度分布图能够正确地反映中国的实际地形状况。此方法将GIS技术与公路区划工作相结合,为区划指标分析提出新的思路,进一步提高了公路自然区划研究工作的自动化与定量化水平。  相似文献   
47.
以圆锥滚子轴承为研究对象,以三维绘图软件Pro/E和Visual C++6.0编程软件为平台。开发了圆锥滚子轴承参数化结构设计软件。在轴承的外径、内径、宽度等基本尺寸确定后。软件将在外部数据库的支持下按照输入的设计参数确定内部几何结构尺寸参数,最终实现圆锥滚子轴承三维造型的输出。开发过程简便易行,编程工作量小,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比,此方法提高了设计的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48.
由于海底光(电)缆路由设计的复杂性、多维性和动态性以及传统平面设计方式不够形象直观的缺陷,使得应用GIS技术进行路由设计成为新的选择。文章介绍了GIS技术的发展现状、关键技术,归纳了海缆路由设计的流程、对象,重点对GIS技术在海缆路由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并指出基于3D GIS技术的海缆可视化路由设计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9.
50.
为解决数显轨距尺测量数据不能及时传输问题,研制铁路数显轨距尺智能化系统。介绍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通过蓝牙传输、RFID定位、检定周期提醒及综合分析等功能,实现数据播报、定位、轨距尺与手持终端及管理系统(PC客户端)间的数据传输和数据分析等设计目标。同时智能化系统可通过互联网将手持终端或数显轨距尺直接连接工务安全生产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传输及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