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7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慢性肾脏疾病进展到末期,肾脏调节和排泄蛋白质代谢产物、水及电解质的储备能力极差,因此,应按照当时病肾的排泄能力,调整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的摄入量,这就需要对病人采取饮食治疗。所谓尿毒症的饮食治疗,是一种专为慢性肾衰病人设计的饮食,此种饮食包括适量的高生物价蛋白、丰富的热卡、充裕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成人型Still氏病并发肺部病变的早期诊断。方法对1例成人型Still氏病并发ARDS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患者在确诊成人型Still氏病数月后出现肺部症状,血常规异常,胸片示双下肺片状阴影,予强的松龙和抗感染,后又出现低氧血症,胸片示肺部有弥漫性渗出性病变,确诊为成人型Still氏病并发ARDS,终因低氧血症,呼吸衰竭未能纠正而死亡。结论对风湿病患者应重视早期的肺间质病变,以利于正确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43.
朱汉威 《大众医学》2011,(11):53-53
雷公藤多苷的前身雷公藤,原先用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故肾病泰斗黎磊石院士首次把雷公藤应用于治疗肾小球肾炎。我开始应用雷公藤多苷治疗肾小球肾炎已是90年代中期的事了。  相似文献   
44.
我的豆渣缘     
我与豆渣第一次结缘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3年自然灾害期间.那时我正好在县城上高中.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粮食的稀缺经常饿得我头昏眼花。我姨妈家体谅我家困难.有时会在周末送点高梁,玉米来救济。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引起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变化及其离子流动机制.方法以体外培养的系膜细胞为研究对象,激光共聚焦显微术结合Fura-3染色法动态测定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结果PDGF-BB可浓度依赖性地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升高,细胞内钙库释放抑制剂TMB-8、无钙缓冲液和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均可抑制PDGF-BB引起的细胞内钙浓度变化,但其抑制作用发挥的时间和程度均有显著不同.结论PDGF-BB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升高在初期是通过细胞内钙释放与细胞外钙内流共同参与,而在其后的维持升高阶段主要是通过细胞外钙内流,特别是通过电压依赖式钙通道内流引起.  相似文献   
46.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血SIL—2R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BA-ELISA法测定54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SIL-2R水平。其中14例为系膜增生性肾炎,20例为IgA肾病,另20例为局灶节段性硬化。结果表明:系膜增生性肾炎组和IgA肾病组患者SIL-2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局灶节段性硬化肾炎组,SIL-2R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提示局灶节段性硬化肾炎缺乏免疫发病机理的参与。  相似文献   
47.
本文简要综述了近几年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以及各种生物治疗方法的进展。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引起的肾小球系膜细胞(MC)内游离钙浓度变化的异同。方法:以体外培养的MC为研究对象,激光共聚焦显微术结合Fura-3染色法动态测定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结果:AngⅡ和PDGF-BB均可浓度依赖性地引起MC内游离钙浓度的升高,但二者的动态变化曲线存在显著不同。无钙缓冲液和钙通道阻滞剂均可抑制AngⅡ和PDGF-BB引起的细胞内钙浓度变化,但其抑制的方式和程度均有所不同。结论:AngⅡ和PDGF-BB通过不同的激发途径引起MC内游离钙浓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49.
正清风痛宁引起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一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清风痛宁主要成分系从我国传统中药青风藤中提取 ,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青藤碱 ,其药理作用为抗炎、镇痛及抑制免疫作用 ,主要副作用为不同程度的皮肤潮红、瘙痒、灼热、皮疹 ,偶见有胃肠道反应 ,但正清风痛宁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甚为少见 ,我院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时曾发生 1例 ,现报告如下。患者 :女性 ,6 0岁。因双上肢、手指多关节肿痛伴晨僵 1年 ,于 1999年 9月 2 0日来院门诊 ,查类风湿因子 (RF) (+)滴度 >1∶32 ,明确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予以正清风痛宁2片 (40mg) ,每日 3次治疗 ,1周后改为 4片 (80mg) ,每日 3次 ,并加用强的松…  相似文献   
50.
患者男,24岁,因畏寒、发热20余天,左卜腹持续性疼痛7 d就诊.20余灭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每天午后出现寒战,继之发热,未测体温,每次持续约4 h,出汗后热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