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61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41.
宋彬  张永贞 《实用医技杂志》2012,(12):1262-1263
食管癌是人类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我国食管癌病死率居世界首位。在癌症高发区开展食管癌/贲门癌的早诊早治普查筛查工作,采取简单易行、技术可靠、切实有效的筛查方法,提高癌症的早期诊断率、早期治疗率以及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积极开展消化道肿瘤的筛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2.
本文介绍了迭代重建算法、非对称性屏蔽采集、X-Care等7种CT低剂量技术及在腹部扫描中的临床应用.在保证CT图像质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是目前普遍关注的问题.腹部CT检查一般要进行多期增强扫描,与其他部位相比,病人接受的辐射量将成倍增加,损害人类健康,所以有必要采用低剂量扫描方式.  相似文献   
4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3 月至2008年3月期间因胃癌接受手术治疗的70岁以上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12例,年龄70~91岁,平均年龄78.3岁.从计算机产生52个随机数,规定奇数为早期拔管组(EGT,n=26),偶数为留置胃管组(TG组,n=26).2组间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方式以及合并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中,腹痛、腹胀38例,黑便14例,体重减轻32例,贫血6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7例,糖尿病9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5例,既往行单侧肺切除2例,胃大部切除1例,前列腺切除3例.手术方式: 近端胃切除7例,远端胃切除25例,全胃切除20例. 标准根治术25例,扩大根治术17例,姑息性切除10例. 手术后病理分期: Ⅱ期5例,ⅢA期28例,ⅢB期9例,Ⅳ期10例.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spiral CT,MDCT)及三维重建技术对成人肠套叠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经手术和临床随访证实的21例肠套叠患者,其中平扫3例,增强扫描18例.将原始图像采用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并将患者的图像分为原始图像组和原始图像加MPR图像组.由2位从事腹部放射诊断的医师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影像资料,记录2组图像对肠套叠诊断的准确率和医生的信心指数,包括诊断、定位、发现原因、是否有血运障碍及肠梗阻,2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原始图像组和原始图像加MPR图像组图像对肠套叠的诊断、定位、发现原因、是否有血运障碍及肠梗阻指标的准确率分别为90.5%(19/21)比100%(21/21)、81.0%(17/21)比95.2%(20/21)、85.7%(18/21)比90.5%(19/21)、90.9%(10/11)比90.9%(10/11)和100%(11/11)比100%(11/11),2组之间各指标的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肠套叠的诊断、定位和发现原因方面,原始图像加MPR图像组医生信心指数大于原始图像组(5.00比4.24、4.76比4.29和4.29比3.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CT对肠套叠的诊断、定位、寻找引起肠套叠原因、评价套叠肠管的血运状态等方面有重要价值;与单纯轴位图像相比,轴位图像结合三维重建图像能提高医生的诊断信心.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分析磁共振常规 T2W、T1W平扫下病灶信号强度及相应的信噪比(SNR)、对噪比(CNR)结合病灶动脉早期强化模式在肝脏小结节病灶定性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了2007年5月至2008年3月期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腹部MRI检查的肝脏小结节病灶患者68例,其中男46例,女22例; 年龄24~78岁,平均51岁.后经手术、病理、实验室检查、随访追踪及多种影像学综合检查确诊为小肝细胞癌28例(29个病灶),肝转移癌14例(33个病灶),肝血管瘤14例(22个病灶),肝囊肿12例(18个病灶),共计102个病灶.病灶直径2~30 mm,平均(21.1±6.8) mm.所有病例相继进行常规T2W、T1W平扫和VIBE序列的钆剂多期增强(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门脉期)扫描.以临床、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重点观察各组病灶在平扫T2W、T1W的信号强度及相应的SNR、CNR和多期增强扫描中动脉早期病灶的强化模式.结果 MRI平扫T2W结节呈高信号者为100%,T1W呈低信号者为93.1%.T2W以肝囊肿的SNR、CNR值最高,其次为肝血管瘤、肝转移癌,最小为小肝细胞癌(P<0.05); T1W以小肝细胞癌的SNR值及肝囊肿的CNR值最高,与其他3种病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早期肝脏结节病灶的强化率占76.5%(78/102); 小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癌的动脉早期强化率分别达100%(29/29)及87.9%(29/33),肝囊肿100%无强化; 最常见的强化模式是边缘强化,达35.3%(36/102),均匀与不均匀强化模式分别为21.6%(22/102)及19.6%(20/102).结论 MR信号强度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和动脉早期病灶强化模式的结合有助于肝脏小结节病灶的定性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6.
<正>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严重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2009年Phillips等[1]报道,中国成人精神疾病总患病率为17.5%,面临精神疾病防治形势日益严峻的同时,人们对精神健康的认识和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本研究旨在对我省精神卫生工作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政府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在肝脏少见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2例经肝脏穿刺活检证实的肝脏少见肿瘤的CT增强表现特征,并对比分析相关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手术所见。结果: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本组10例中良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7例,CT增强扫描显示,5例为囊实性,5例为实质性;8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2例淋巴瘤无明显强化。CT可较准确地显示肿瘤与肝内血管的毗邻关系以及对肝邻近组织器官的推压与侵犯等,与手术所见一致。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对肝脏少见肿瘤定性诊断价值不大,但有助于与肝细胞癌鉴别。结论:CT增强扫描对肝脏少见肿瘤定性诊断较困难,但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仍有助于与肝细胞癌相鉴别;CT增强扫描可准确判断肿瘤的解剖部位及其对邻近组织器官侵犯的情况,从而帮助制定合理、详细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48.
腹膜后间隙感染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结合解剖学基础,探讨腹膜后间隙感染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表现。方法 收集30例CT扫描发现腹膜后间隙存在异常、经临床、实验室检查等证实为感染性病变的病例,分析其CT和临床资料。CT检查包括平扫和增强后门静脉期扫描,并对CT数据进行冠、矢状位的多平面图像重组等后处理。结果 胰腺炎和肾脏感染是造成腹膜后间隙感染性改变的主要病因。依解剖区域的不同。炎症在腹膜后不同间隙内(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呈现不同的分布特点和相应的CT征象;炎症的跨间隙蔓延现象也较普遍。结论 多排螺旋CT可以全面、准确地显示腹膜后间隙感染性病变的原发病灶、毗邻组织器官、炎症蔓延范围等解剖细节。  相似文献   
49.
右肾周间隙上份源于脏器肿块CT表现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右肾周间隙上份不同脏器来源肿块的CT表现特征。方法:观察和分析76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位于右肾周间隙上份,源于不同脏器,直径≥4cm肿块的增强扫描CT表现特征,结果:肿块直径<8cm的22例中,其优势平面在肝门平面以上的3例均来源于肝脏,在肝门平面以下的19例中,18例(94.7%)来源于右肾上腺和右肾;下腔静脉肝内段(IVC-Ⅰ段)和肝门至右肾门平面段(IVC-Ⅱ段)同时向左前方推移多见于肝脏肿块(24/27,88.9%),IVC-Ⅱ段向前移的7例全为右肾上腺肿块;门静脉右支后移(3例)和门静脉癌栓(12例)全部见于肝脏肿瘤,造成某脏器实质缺损常为来源于该脏器的肿块,而脏器受压推移征则常为邻近脏器肿块推压所致;肾筋膜显示的33例中,11例位于肾筋膜囊外的肿块均来源于肝脏,而22例位于肾筋膜囊内的肿块来源于右肾上腺和右肾;13例侵犯右膈脚的恶性肿瘤中,9例(69.2%)来源于右肾上腺。结论:肿块优势平面的位置,对邻近大血管和脏器的影响,对右膈脚的侵犯以及与肾筋膜囊的关系等CT征象,均有助于鉴别其脏器来源。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肾旁后间隙(PPS)的受累与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及CT严重指数(CTSI)的相关性,明确PPS受累判断AP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7例AP病例螺旋CT表现,记录CTSI评分、PPS受累的分级评分、AP严重程度及评分。结果PPSCT表现形态及纵向范围分级评分与AP严重程度评分、CTSI均呈正相关(r≥0.54,P<0.05),PPS的CT形态分级评分与纵向范围分级评分呈强正相关(r=92,P<0.05)。若以PPS受累作为判断重症AP的阳性数,则其敏感度为60.3%(38/63),特异度为87.5%(21/24),阳性预测值为92.7%(38/41),阴性预测值为45.7%(21/46),准确度为67.8%(59/87)。结论肾旁后间隙受累能一定程度反映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其判断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特异度高、敏感度低,可作为1种初步排除急性轻症胰腺炎的简单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