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使用化学机械抛光(CMP)的方式,对商用芯片进行拆解,获得了不同制造工艺的铜/低k介质互连结构样品。通过对所获得的32 nm制造工艺的铜/低k介质互连结构样品进行进一步的化学机械抛光实验来研究抛光过程中出现的损伤。实验结果发现,抛光压力过大和过小分别会造成宏观缺陷和导线腐蚀,互连线的分布会导致导线自身的碟型缺陷、不同图案布线结构交界两侧明显的表面高度差异以及同一图案布线结构内部的表面周期性高度起伏。这种表面高度差异可以通过预补偿的方式得到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32.
从力学角度出发提出了“随焊高速气流场”柔性控制高强铝合金薄板焊接失稳变形的新方法,研究了该方法控制2A12高强铝合金薄板焊接变形的有效可行性,分析了随焊高速气流载荷对薄板应力演变规律的影响,阐明了其控制焊接残余应力及变形机理.基于有限元法分析了温度场及应力场,确定了气动载荷与热源作用距离这一关键因素,并获得了气体压力的合理有效范围.在自行研制的随焊高速气流场装置上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当气动载荷作用距离为20 mm、气动载荷为30 MPa时,焊接失稳变形基本消失,焊缝中截面上的纵向残余拉应力峰值较常规焊下降了77.73%,残余压应力峰值下降了69.23%,板边变形最大挠度仅为0.9 mm,较常规焊的8.5 mm下降了89.41%.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随焊控制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3.
由于压裂工艺的限制和复杂的地层情况,水平井压裂所形成的裂缝长度和裂缝方位等不尽相同,增加了水平井产量预测的困难。在经典渗流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无量纲化处理、复位势理论和势能叠加原理,得到了封闭边界地层中裂缝相互干扰的产量预测模型,提出了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研制了水平井压后产量预测软件。平均产量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在20%以内,并通过实例运用证实了该模型和软件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4.
郭玉龙 《机电信息》2012,(15):98-99
通过分析局部通风机的使用现状,提出煤矿井下局部通风机安全管理的一些举措。  相似文献   
35.
煤矿开采势必要造成大面积采空区 ,由于采空区塌陷引起的地质灾害是显而易见的。杏儿沟煤矿采用打孔注浆、C2 0 砼、砌筑石墩等方法成功地进行了采空区治理 ,避免了风井场界地基下陷、开裂等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36.
郭玉龙  张明真 《福建电脑》2013,(11):164-166
本文研究了智能DNS的工作机制,以及智能DNS提高网站服务器访问速度的具体实现方法,尤其是针对有多个互联网出口的服务器发布环境。  相似文献   
37.
为了抵抗高层建筑中的竖向及水平荷载的作用,针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水平侧力问题,从材料的合理选用、结构体系的选择及结构的合理布置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为提高车用液体加热器的热效率,设计了双水腔换热器和双面燃气加热换热器。经台架试验,二者的热效率比原机有大幅提高,而排气温度大幅下降;还对燃烧室燃气回流罩位置及水流量对加热器热效率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39.
建立了TC4钛合金薄板激光焊接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板宽对焊接残余应力及失稳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高纵向残余拉应力出现在焊缝中心两侧的热影响区;随着板度增大,平均残余压应力和临界失稳力降低;沿着焊接方向的钛合金薄板失稳变形程度随板宽的增加而减小,而垂直于焊接方向的失稳变形程度随板宽的增加而增大;当板宽为120mm时,其失稳变形程度呈马鞍形分布,当板宽为320mm时,马鞍形变形分布特征消失;钛合金薄板失稳变形的z向位移试验值与模拟结果的相对误差为8%,证明模拟结果较准确。  相似文献   
40.
<正> 传统的明胶生产工艺存在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了。传统的明胶生产工艺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明胶(照相胶、药用胶及食用胶),为感光工业、医药工业和人类文明作了巨大贡献。但传统的方法也有周期长(60~100天)、耗水量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等缺点。自从上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上一些先导性的企业的研究所,都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来从事旨在克服上述弊端的新工艺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在近十年来,也一直在从事这个项目的研究并最终在中试上获得成功,作为第一步制备出了新型的胶囊用明胶。由中国科学院所组织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