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工业技术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9 毫秒
21.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包括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薄化带上,地壳厚度从北侧的29 km迅速减薄至17~18 km。地壳岩石圈强烈伸展薄化使得陆缘深水区具有特殊的断裂结构样式与沉降特征,对沉积体系产生重要的控制作用,并导致深水区成藏组合特征的差异性。通过调研全球典型伸展陆缘盆地的伸展破裂过程、断裂结构样式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开展了对白云深水区凹陷结构、断裂构造样式、构造沉降史与沉积体系的耦合分析,揭示出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特殊的沉积体系响应特征与发育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地壳内脆韧性变形过程产生的大型低角度拆离断裂活动是裂陷期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破裂的主要机制,裂陷期地壳的均衡抬升、断裂带上盘块体的旋转和大型低角度主控断裂转换带的发育导致始新世文昌组-恩平组沉积期深水区具有宽深断陷结构与大型三角洲-湖相沉积响应体系;裂解期的缓慢沉降和丰富的单边物源供给导致渐新世珠海组沉积期陆架坡折带的发育,并形成海退型进积层序组合,大型海相陆架边缘三角洲和陆坡深水峡谷/深水扇体系分别发育在白云凹陷及其南部凹陷区;裂后热沉降期,台阶式沉降和充足的北侧单边物源体系控制了陆架坡折带由南往北的迁移,并使得陆架坡折带稳定分布在白云北坡,形成海侵加积型层序组合,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深水扇体系呈现垂向叠置分布特征。在新生代陆缘地壳拆离薄化背景下,裂陷期宽深断陷结构、裂陷后期台阶式沉降和单边物源体系供给等特征使得陆缘深水区发育裂陷期大型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到裂后期大型陆架坡折带的古珠江陆架边缘三角洲和陆坡深水重力流响应体系,最终导致规模烃源岩集中分布、纵向台阶式储-盖组合和两大陆架坡折带控制大型有利油气聚集带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2.
中国南海北部潮汕坳陷MZ-1井发育多层放射虫硅质岩,其中1 725~1 887 m层段发现含Loopus primitivus、Pantanellium philippinense、Praeconosphaera sphaeraconus和Spongocapsula sp.cf.S.palmerae等重要分子的放射虫动物群,属于太平洋生物区系的放射虫Pseudodictyomitra primitiva带,对应的时代为晚侏罗世提塘期。1 725~1 785 m层段硅质岩SiO2质量分数为68.36%~74.53%,Al2O3质量分数为12.29%~16.05%,Si/Al质量比为3.86~5.35,Al/(Al+Fe+Mn)质量比为0.65~0.74,Si/(Si+Al+Fe)质量比为0.72~0.79,以及高的∑REE[(127.61~182.08)×10-6],Ba质量分数为(722.42~1 812.12)×10-6且与SiO2质量分数呈负相关,这些特征共同指示其是以生物作用为主,并有大量陆源物质混入,还有火山物质加入形成的硅质岩。Al2O3/(Al2O3+Fe2O3)质量比为0.71~0.81、MnO/TiO2质量比为0.09~0.21、(La)N/(Yb)N比值为0.75~1.35、δCe为1.05~1.09、(La)N/(Ce)N比值为0.94~0.99指示,MZ-1井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N-MORB标准化多元素蛛网图显示,MZ-1井硅质岩高场强元素P、Ti、Nb、Ta亏损,这表明其与岛弧火山岩有成因联系。综合分析表明,南海北部潮汕坳陷晚侏罗世盆地为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的弧前盆地。  相似文献   
23.
构造-热事件是盆地在发育过程中构造活动与盆地热演化发生相互作用的地质事件。含油气盆地构造-热事件研究对揭示盆地成盆过程及油气生烃、排烃、运移和聚集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世界范围内典型被动陆缘盆地裂陷期—裂后期热演化及其热机制,分析对比南海南、北陆缘盆地构造-热模拟研究成果,总结了被动陆缘盆地裂陷期—裂后期热演化的普遍规律及其可能热机制。结果表明:被动陆缘盆地裂陷期热演化与裂陷过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盆地热流随裂陷作用过程逐渐增大,在裂陷末期达到最大值,其动力学机制主要与岩石圈伸展作用有关;裂后期盆地热演化整体为热衰减过程,但受盆地所处构造位置及周围板块构造活动影响,裂后期热衰减变化幅度减缓甚至再次经历加热过程;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现今高热流特征主要与岩石圈强烈减薄和晚中新世以来的东沙运动有关;被动陆缘盆地构造-热事件未来进一步研究应不断尝试建立新的构造-热模型,以构造为导向探究成盆深部动力过程,揭示构造-热机制。  相似文献   
24.
信息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有机化学作为很多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课程思政尤为重要。文章论述了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并深挖有机化学思政元素,对有机化学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改革创新,从介绍优秀科学家故事、增强低碳环保意识、引入典型事例等方面详细展开,多方面巧妙引入思政元素,旨在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5.
磷杂菲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阻燃材料.由磷杂菲与甲醛反应得到的中间体分别与各种酰氯反应得到一系列新型的磷杂菲酯类衍生物,利用1H NMR、13C NMR、31P NMR、FT-IR、HR-MS和ESI-MS对化合物的结构做了表征.讨论了催化剂用量、物料比、溶剂、反应物浓度、反应时间及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并对反应进行优化.对代表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做了测试,结果表明这类磷杂菲酯类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可以作为阻燃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26.
冯祥明  郑金云 《电池》2006,36(6):451-453
通过测量电解液的自熄时间,研究了阻燃剂磷酸三氯丙酯(TCPP)对电解液燃烧性能的影响。1 mol/L LiPF6/EC DMC电解液的燃烧性能随TCPP含量的增加而迅速减弱,当TCPP的含量超过35%(体积比)后,电解液不再具有可燃性;对于1 mol/L LiClO4/EC DMC电解液,阻燃作用不显著。线性电位扫描的结果表明:TCPP的电化学窗口可达4.7 V(vs.Li/Li )。循环实验的结果表明:LiCoO2的容量在含20%(体积比)TCPP的1 mol/L LiPF6/EC DMC电解液中仍然有120 mAh/g,但是在此电解液中,中间相炭微球(MCMB)的容量下降至125 mAh/g左右。  相似文献   
27.
珠江口盆地靖海凹陷中新统发育大量密集分布、走向多变、延伸长度有限、断距小、倾角陡且互相切割及平面上呈多边形几何特征的小型正断层。综合研究认为,该系列小断层为非构造成因的多边形断层。多边形断层是由于地层超压诱导的周期性压力释放而形成的微裂缝,超压成因以快速沉积造成的不均衡压实为主,带动水热增压作用和矿物脱水作用。靖海凹陷由始新世-渐新世裂谷断陷期,过渡为早中新世-中中新世的裂后热沉降期,沉积由近海浅湖相过渡为深海-半深海相,沟通断陷期陆相及浅海相烃源岩和坳陷期深海-半深海相储集层的长期断裂不发育,缺乏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成为制约该期成藏的关键因素。多边形断层在靖海凹陷中新统珠江组和韩江组中广泛发育,可作为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起到对油气运移分流调节作用,控制成藏区带分布,对靖海凹陷裂后热沉降期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8.
南海北部中生界油气勘探积累了多个年度、多次采集、多种处理方案的地震资料,但地震成像品质总体上仍难以满足目前中生界油气勘探研究需求,对制约地震成像的影响因素认识不一,缺乏系统对比论证。通过对地质背景及沉积特征的分析,以现有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建立典型地质结构模型并正演模拟,对制约中生界地震成像品质的地质、地球物理因素进行剖析对比和论证,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明确了不同地质条件下造成现有地震资料品质差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制约中生界地震成像的主要因素是海底及中-新生界之间的两个强反射界面、中生界地层内部波阻抗差异小所导致的低信噪比;绕射波、多次波等各种干扰波异常发育使有效信号难以识别和成像;崎岖海底造成照明能量散射等。南海北部中生界制约地震成像因素的明确为后续中生界地震数据采集、处理提供了有效指导及技术支持,并进一步提出通过适当加大震源容量、提高覆盖次数、深沉放枪缆、高维度,获得更多深层有效反射波能量的采集建议;通过自适应鬼波压制、多域提高信噪比处理及基于频率谐振能量补偿等技术解决弱反射问题,宽频组合解决多次波发育问题,基于地质、折射波增强速度规律认识,沿层高密度速度拾取提高速度分析精度等处理...  相似文献   
29.
番禺27洼位于珠江口盆地中央隆起带中部的番禺低隆起区,为发育在中生代陆缘岩浆弧基底之上“南断北超”的新生代凹陷,钻井取得的油样与砂岩储层抽提烃证实该洼陷存在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供烃,但已钻井均没有实际钻至文昌组,烃源岩发育的有利部位与有利时期仍存在不确定性。对控洼断裂系统及洼陷结构样式的研究表明,番禺27洼的发育和演化具有“先存构造约束、右旋伸展主控、岩浆底侵改造”三元耦合成因,控制了三幕裂陷阶段“左阶不对称地堑-左行雁列式半地堑-萎缩期宽缓半地堑”的结构样式。裂陷期三幕控洼断裂差异活化影响沉积中心变迁,洼陷结构差异演化影响洼陷沉积充填格局。随着裂陷期断裂活动的减弱,沉积中心逐渐由东向西、由两端向中部迁移。源-汇沉积体系在裂陷早期以NW轴向和中部转换带沉积体系为主,裂陷中期至裂陷晚期逐渐向北部缓坡大型沉积体系和西北部长轴优势沉积体系转换。西次洼长期作为沉积中心,是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有利部位。裂陷中期发育大型半地堑式湖盆,并伴有较强的岩浆活动,是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最有利时期。裂陷中期至裂陷晚期西北部大型源-汇沉积体系的长期发育为古近系大型储集体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