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癌胚抗原受体在非消化器官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会民  张森  高枫 《重庆医学》2011,40(9):833-834,837,828
目的 研究癌胚抗原受体在肺、脑、骨、卵巢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以雌性BALB/c小鼠20只为研究对象,以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肺、脑、骨、卵巢等器官组织中的癌胚抗原受体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肿瘤学意义.结果 癌胚抗原受体在室管膜上皮和脉络丛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卵母细胞、卵泡细胞、细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和肺泡细胞的细胞质,骨细...  相似文献   
22.
院前急救的若干问题和解决思路(附642次院前急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宁市院前急救实行120信息中心统一接收呼救,分派就近医院出诊的运作模式。我院服务区域人口约80万,服务半径多在3~6 km以内,少数情况下超过20 km,我院2007年上半年急诊科门诊量为3·8万人次,现以同期院前急救登记本为依据,做总结回顾,以分析当前综合性医院院前急救面临的若干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1临床资料1·1出诊次数、空车率: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我院急诊科共执行院前急救出诊任务642次,实际急救587人(有时一次出诊救助多人),平均年龄(35·8±9·5)岁,包括男381例,女206例。空车返回71次,为11·06%,其中38次为殴斗或车祸所致轻微伤,伤者不愿就医已离开现场,另22次为到达现场后患者因各种原因不愿随车回我院而要求另外医院派车接诊,还有11次明显为恶作剧。1·2呼救原因:587人次有效院前急救任务中,呼救原因前三位是创伤、心脑血管急症、急性中毒,占实际急救总数的74·11%。其它还有腹部内科急症,触电、溺水以及病理分娩等情况,见表1。表1呼救原因呼救原因例数构成比(%)各种创伤220 37·48心脑血管急症112 19·08急性酒精中毒82 13·97有机磷等...  相似文献   
23.
164例急诊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急诊病人的死亡原因,探讨减少急诊病人死亡的可能途径,进一步提高急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笔者对我院2004-2007年共计164例急诊死亡病例进行了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不同剂理液体复苏对进行性出血性休克兔死亡率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控制性颈动脉放血法建立进行性出血性休克兔模型,随机分为3组(无补液(对照)组、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输注0.9%氯化钠溶液与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溶液混合复苏液(体积比2:1)。无补液组不输液,小剂量复苏组按失血量1倍输液,速度参照平均动脉压目标值50~60mmHg调整,大剂量复苏组按失血量2倍输液,速度参照平均动脉压目标值70~80mmHg调整,于休克0、1、2、3、4h分别检测血清肌酐水平、平均动脉压(MAP)并比较4h死亡率及比较肾脏病理切片等情况。结果小剂量组死亡率显著低于无补液组,P〈0.01,与大剂量复苏组相比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肌酐(cr)与对照组、大剂量液体复苏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休克模型形成后个时间段MAP各不相同,P〈0.05;各组肾脏组织损伤程度各异,差别较明显。结论对进行性出血性休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有利于降低休克早期死亡率;早期进行小剂量液体复苏可以改善。肾功能,更有效的保护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25.
近期对癌胚抗原的研究已超出肿瘤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的范围,向肿瘤发病机制及治疗等领域发展,现就此新动向进行综述。主要内容包括:癌胚抗原的分子结构、产生及清除;在结直肠癌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和作用机制;癌胚抗原靶向免疫治疗研究新进展等。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评估血清S100B蛋白对轻型头部外伤患儿颅脑CT阳性病例的筛查价值.方法 以5~15岁轻型头部创伤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在伤后1~8 h内进行CT扫描并检测血清S100B蛋白浓度,以CT检查是否发现颅骨或颅内损伤分为CT阳性组(n=20)和CT阴性组(n=30),比较两组血清S100B蛋白浓度差异;以血清S100B蛋白检测值>0.080 μg/L为筛查标准,分析其特异度和敏感度.结果 两组血清S100B蛋白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8,P<0.01);以检测值>0.080 μg/L为阳性标准,两组阳性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筛查出颅脑损伤的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50%.结论 创伤早期血清S100B蛋白检测对儿童轻型头部外伤中的颅脑CT阳性病例有较大筛查价值,但特异度不高.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人机协同心肺复苏方式与普通心肺复苏方式的效果.方法:将41例严重颅脑外伤终末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普通心肺复苏组20例,人机协同心肺复苏组21例,2组病例均在心跳停止后立即给予呼吸机容量控制通气并胸外按压,其中普通心肺复苏组在通气时匀速胸外按压,人机协同心肺复苏组配合呼吸机节律在通气间期胸外按压,呼吸机的参数设置和胸外按压方法依照2005年国际复苏指南的推荐方法,比较心肺复苏10、30 min后体温、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动脉血气分析情况,以及是否出现连续5 min以上规则QRS波和平均动脉压情况等情况.结果:①两组病例的体温、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以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无明显差别.②心肺复苏10 min后,人机协同心肺复苏组的pH值、氧分压、碳酸氢根离子浓度、血氧饱和度优于普通心肺复苏组(P<0.05);人机协同心肺复苏组9例短暂恢复心跳和血压,普通心肺复苏组2例短暂恢复心跳和血压(P<0.05).结论:人机协同心肺复苏方式比单纯呼吸机通气+连续胸外按压的普通心肺复苏方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8.
对医学本科生临床教学阶段循证医学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评价体系、发展环境和瓶颈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剖析,结合教学改革实践,提出解决思路。主要经验:注重循证理念的培养而不过分强调细节,统筹安排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推进评价体系改革适应循证医学教:学规律,提高医学生英语水平,创造良好教学气氛和条件。  相似文献   
29.
创伤死亡病例约1/3与创伤出血性休克密切相关[1],进行液体复苏是基本急救手段之一,在出血控制前采用什么样的复苏策略最为合适一直在争论.本文就限制性液体复苏理念的提出、有关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证据、亚低温液体复苏及特殊液体复苏等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0.
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事故,治安案件,工业生产意外等所致外伤也日益增多,其中颅脑外伤是最常见的严重外伤.研究急诊颅脑外伤流行病学的特点对于急诊外科日常工作和急诊外科学科建设都有重要意义[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