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休克大鼠小肠杯状细胞参与肠粘膜重建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小肠杯状细胞在参与肠粘膜重建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方法SD大鼠35只,每只重250~300g,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两组,实验组再分为休克复苏后1h、3h、6h、12h组;各组留取回肠粘膜,观察休克复苏后早期不同阶段肠粘膜的形态改变、杯状细胞数量变化。结果休克后1h可见肠粘膜明显损伤,3h起肠粘膜呈现损伤后重建现象,可见杯状细胞聚集于损伤的肠粘膜表面,12h后大部分粘膜细胞被呈过分泌状态的杯状细胞覆盖,肠粘膜表面细胞连续性得到恢复;肠粘膜杯状细胞数量在肠粘膜重建过程内呈下降趋势。结论肠粘膜损伤后早期的重建过程中杯状细胞可能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2.
肺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的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价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2月本院经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或螺旋CT肺动脉造影确诊的46例PTE患者的临床资料。鲮果本组总病死率为33%(15/46例)。肌钙蛋白Ⅰ阳性组(11例)和阴性组(35例)的病死率分别为82%(9/11例)和17%(6/35例);心电图正常组(14例)和异常组(32例)的病死率分别为7%(1/14例)和44%(14/32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心室扩张(右心室/左心室舒张内径比率≥0.6)组(20例)和无扩张(右心室/左心室舒张内径比率〈0.6)组(26例)的病死率分别为55%(11/20例)和15%(4/26例);螺旋CT肺动脉造影测定的肺动脉栓塞指数〈0.60组(19例)和≥0.60组(11例)的病死率分别为5%(1/19例)和91%(10/11例);以上任何两组间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肌钙蛋白I、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提示的右心室扩张、螺旋CT肺动脉造影测定的肺动脉栓塞指数可作为PTE患者的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价指标,有助于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3.
大鼠休克复苏后肠黏膜屏障特点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黏膜屏障的形态学、功能与重建的特点。方法 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于复苏后0、1、3、6、12、24h时间段活杀并进行光镜和电镜下肠黏膜组织形态学观察、内毒素含量及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比值的测定。结果 肠黏膜主要表现为凋亡和坏死两种损伤形式,大部分肠黏膜于6h重建,12h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肠杯状细胞数在各组呈下降趋势;内毒素和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在6h达高峰。结论 失血性休克后肠黏膜屏障早期受累,但同时具有快速重建能力;屏障功能的恢复滞后于形态学重建。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白蛋白联合呋塞米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两组入院时均采用非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白蛋白20 g,Bid,静脉滴注及呋塞米20mg,Bid,静脉注射,连续使用至腹痛、腹胀缓解,恢复肛门排气、排便为止.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和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均明显缩短(4.8±3.2)d&(7.5±2.7)d和(4.2±1.5)d&(7.5±2.8)d,(7.4±2.3)d&(11.5±3.3)d和(9.2±1.7)d&(12.6±2.8)d,P均<0.05;平均住院日显著缩短(13.5±2.8)d&(21.3±3.7)d,P<0.05.结论:在常规保守治疗基础上加用白蛋白联合呋塞米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可明显缩短症状缓解时间和平均住院日.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斯帕丰对痉挛性腹痛的治疗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将216例痉挛性腹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斯帕丰组(112例)和对照组(104例),分别采用斯帕丰与山莨菪碱治疗,观察患者的解痉止痛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斯帕丰组有效率为91.12%,山莨菪碱组为89.36%,无显著差异性(P>0.05),但副反应明显低于山莨菪碱组(P<0.01).结论:斯帕丰治疗痉挛性腹痛疗效确切,而且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6.
目的 通过对我院急诊科急性肾绞痛治疗的回顾性分析,对常用的几种治疗药物组合进行比较,探寻治疗急性肾绞痛的最佳方案。方法 急诊科640例急性肾绞痛确诊病例资料,根据我院常用的止痛方法分4组:①弱阿片类药(曲马多)+M受体阻滞剂(654-2);②NSAIDs(尼松)+M受体阻滞剂(654-2);③NSAIDs(尼松)+ 平滑肌解痉剂(间苯三酚);④强阿片类药物(哌替啶)+M受体阻滞剂(654-2)。评价给药30min内疼痛缓解的效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弱阿片类+M受体阻滞剂组显效率为64.80%(完全缓解),尼松+M受体阻滞剂(654-2)显效率为84.32%,尼松+平滑肌解痉剂(间苯三酚)显效率为84.78%,强阿片类+M受体阻滞剂组显效率88.89%,后三组的显效率无统计学差异,均优于第一组;12h复发率两组NSAIDs均低于与弱阿片类及强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率以尼松+间苯三酚组最低。结论:尼松+M受体阻滞剂及尼松+ 间苯三酚可代替强阿片类药物治疗急性肾绞痛。  相似文献   
27.
目的 研究脓毒症对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15)和脓毒症组(n=45),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建立脓毒症模型.模型建立后3 h、6 h和12 h留取回肠黏膜和全血标本.分别进行肠黏膜形态学观察、肠防御素5(RD-5)及肠三叶因子3(TFF_3)Mrna表达水平检测、肠黏膜淋巴细胞凋亡分析,以及外周血中肠源性细菌DNA定性检测.结果 CLP所致脓毒症导致大鼠回肠黏膜明显损害,主要表现为上皮脱落、固有层分离、毛细血管出血和溃疡形成;脓毒症组模型建立后3 h即出现RD-5和TFF_3 Mrna表达显著性减少(与正常组比较,P<0.05),且6 h和12 h组进行下降(与3 h组比较,P<0.05),肠黏膜淋巴细胞凋亡数亦显著增加(P<0.05);同时,脓毒症组全血肠源性细菌DNA扩增全部阳性.结论 脓毒症时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显著减退,且随脓毒症的发展而进行性恶化.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后肠粘膜损伤与大鼠防御素5(rat defensin-5,RD-5)mRNA变化。方法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方法制造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实验组,在缺血再灌注后1h、6h、12h及24h观测肠粘膜形态变化,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含量及大鼠防御素5(RD-5)mRNA的动态变化。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实验组缺血再灌注后肠粘膜呈不同程度的损害状态,损伤评分较假手术组高;实验组TNF-α、IL-6含量明显升高,12小时达高峰,均较假手术组高,并有统计学意义;大鼠防御素5(RD-5)mRNA在缺血再灌注后明显升高,再灌注后1小时到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但均高于假手术组。结论肠道缺血再灌注对肠道粘膜造成损伤,肠道防御素5参与人肠粘膜的损伤与抗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定痉灵和间苯三酚治疗急性肾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急性肾绞痛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应用间苯三酚治疗,观察组应用定痉灵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肾绞痛缓解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0/34)和91%(31/34),疗效和不良反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定痉灵和间苯三酚治疗急性肾绞痛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莫比可联合间苯三酚治疗中老年人急性肾绞痛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84例中老年急性肾绞痛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静滴间苯三酚120 mg,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肌注莫比可15 mg和度冷丁80 mg,观察治疗后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6 h再发肾绞痛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莫比可联合间苯三酚治疗中老年急性肾绞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