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工业技术   3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纵向非均质大型平面模型聚合物驱油波及系数室内实验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利用室内建立的一套测定聚合物驱油水前缘和波及系数的方法,结合大庆油田的非均质特征,在纵向非均质大型平面模型上进行了聚合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并对层间和层内两类非均质模型的动态驱替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层间模型的中、低渗透层波及系数分别能达到0.92和0.67,而层内模型中、低渗透层的波及系数仅为0.83和0.34,且相对层间模型受效较为滞后。这表明与层间非均质地层相比,在聚合物驱后,通过进一步提高驱替相的波及体积来挖潜层内非均质地层顶部剩余油的潜能更大。  相似文献   
22.
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三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注入能力、提高采收率幅度及化学剂吸附损失程度.结果表明:三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16.93%;在有效渗透率30×10-3μm2以上的油层三元复合体系能够实现正常注入,三类油层的碱敏性不会对油层产生严重的伤害;与一、二类油层相比,三类油层聚合物的吸附量相近,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增加约20%,三元复合驱时需要考虑表面活性剂吸附损失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及驱油机理分析,认为三元复合驱应用于三类油层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3.
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是描述多孔介质中多相渗流动态及油田聚驱开发指标计算和预测的重要基础资料。文章通过大量的非稳态法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测定实验,研究了岩心润湿性、渗透率和聚合物溶液粘弹性对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形状和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亲油岩心相比,亲水岩心相对渗透率曲线上同一含水饱和度时聚合物相相对渗透率偏低,曲线右端点和等渗点都向右偏移,驱油效率较高;随着岩心渗透率的增加,相对渗透率曲线等渗点右移,两相流跨度增大,残余油饱和度变小,最终采出程度增加,含水上升率变低;与相同粘度的甘油驱对比,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右端点明显右移,说明聚合物溶液的弹性可降低残余油饱和度,提高了微观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24.
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修正Blake-Kozeny方程的基础之上推导出了非牛顿幂律型流体驱油的分流量方程、前缘运动方程,并根据推导的驱替前缘运动方程建立了视黏度与注水倍数关系以及平均含水饱和度与末端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式,考虑了聚合物溶液稠度系数H、幂律指数n、不可波及体积、岩石物性以及实验驱替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得到了新的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计算方法。算例结果表明,油相的相对渗透率值与传统JBN方法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而水相相对渗透率值则大于传统的JBN方法的计算结果,聚合物溶液的有效黏度在驱替过程中随着饱和度的增加先变小、后增大。  相似文献   
25.
油水界面张力对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用组分、结构相近的同系列表面活性剂配制三元复合体系,进行不同平衡界面张力和瞬间界面张力条件下的岩心驱油实验和微观驱油实验,通过岩心驱油实验结果分析油水间平衡、瞬间界面张力对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通过微观驱油实验结果分析低界面张力体系能够提高驱油效率的机理。结果表明,较低的平衡和瞬间界面张力有利于三元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其机理是:三元复合体系的低界面张力有利于水驱后剩余油的启动和运移。  相似文献   
26.
水驱油微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44,自引:9,他引:35  
应用与地层孔隙结构相似的微观仿真模型进行驱油实验,通过微观驱油动态彩色图象量化处理系统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水驱油渗流规律,水驱油剩余油形式及这些剩余油形式对三次采油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在水驱油过程中,由于润湿性的不同注入水表现出没的入孔机理,在强亲水的孔隙内,注入水沿着孔壁“爬入”;在亲油孔隙内,注入水沿孔隙的中心突入,由于油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水驱后剩余河可分为连片状剩余油和分散型剩余油两类。具体形式有簇状,柱状,角状,膜状和“孤岛”状等。对于不同的剩余油形式,各种化学驱的效果有所不同,聚合物驱主要驱替连片状剩余油,而三元复合驱和泡沫复合驱对连片状剩余油和分散型剩余油都能有效地进行驱替。  相似文献   
27.
大庆长垣外围低渗透油田开发机理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从大庆长垣外围低渗透油田孔隙结构和渗流特征分析出发,综合运用理论、实验和计算方法研究了特低渗储层非达西渗流机理、压敏性及对开发效果的影响、CO2驱有效动用机理以及空气驱开发的可行性等问题.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低渗透储层开发机理和规律的认识,给出了有效开发动用这类储层的思路和建议:注水开发实践表明,这类储层难以建立有效的驱动体系,一般要实施人工压裂、缩小井距才能达到工业产量和注水量,并提高采收率;由于压力敏感性和非达西渗流规律的存在,注水开发能量损失大,要求必须保持一定的压力水平开采;另外,注气开发比注水易于建立有效驱动体系,驱油机理表明还可能带来额外采收率,是具有一定前景的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28.
大庆油田MD膜驱提高采收率室内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大庆主力砂岩油藏岩心上 ,考察了膜驱剂MD 1在不同开发阶段的驱油效果 (4 5℃ )。膜驱剂MD 1为含2 5 %单分子双季铵盐的工业品 ,用矿化度 5 2 10mg/L的油田采出水配制驱替液。注入 0 .5 7PV的 5 0 0mg/LMD 1溶液使未洗油、含束缚水的岩心表面由亲油变弱亲油 ,由弱亲油变中性。在洗油后饱和水 ,再用油驱替至束缚水状态的若干组岩心上 ,膜剂驱的采收率如下 :直接用 5 0 0mg/L溶液间歇驱油 ,采收率 6 0 .8%和 6 4 .1%;水驱后提高采收率 2 .2 3%(5 0 0mg/L× 0 .5PV) ,3.0 9%(10 0 0× 0 .5 ) ,9.10 %(5 0 0× 2 .0 ) ,8.2 0 (5 0 0× 10 .0 ) ,最终采收率略低于直接膜剂驱 ;水驱、聚合物驱 (提高采收率 6 .4 8%~ 8.6 1%)之后提高采收率 1.96 %(5 0 0× 0 .5 ) ,2 .4 4 %(10 0 0×0 .5 ) ,6 .4 8%(5 0 0× 5 .0 ) ,6 .4 6 %(5 0 0× 10 .0 ) ;水驱、三元复合驱 (提高采收率 14 .89%~ 15 .89%)之后提高采收率1.4 5 %(5 0 0× 0 .5 ) ,0 .6 5 %(10 0 0× 0 .5 ) ,5 .98%(5 0 0× 5 .0 ) ,5 .13%(5 0 0× 10 .0 )。在大庆油田 ,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之后采用膜驱技术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表 4参 8  相似文献   
29.
葡西油田储层敏感性实验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4  
针对葡西油田油层的地质特征 ,对葡西油田主要目的层葡萄花油层和黑帝庙油层进行了储层敏感性评价 ,其中包括速敏性评价、水敏性评价、盐敏性评价、酸敏性评价、碱敏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 ,葡西油层存在一定的速敏性、水敏性和碱敏性。葡萄花油层的临界速度为 5 77m/d ,黑帝庙油层的临界速度为 1 4 8m/d ,水敏程度葡萄花油层和黑帝庙油层都表现为中等偏强 ,盐敏性为中等 ,临界盐度为 6 5 0 0× 10 - 6 。对于土酸、葡萄花油层和黑帝庙油层均表现为中弱酸敏。现场进行酸化时 ,应对目的层进行酸方筛选。对该油田的注水开采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0.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驱油机理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从水驱后的残余油图象与三元复合体系驱替后的图象对比及残余油驱替过程入手,深入剖析了残余油在水驱和三元复合驱过程中的受力变化情况,阐明了各种残余油被三元复合体系驱替的内在原因:三元复合体系使油水之间界面张力降低和介质润湿性改变而引起的毛细管力和粘附力大大降低,甚至使毛细管力由阻力变为驱油动力,是三元复合驱驱替柱状残余油和簇状残余油的主要机理;三元复合体系降低粘附力和内聚力的作用是驱替膜状残余油的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