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0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26篇
工业技术   90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51.
目的:观察自发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OLETF(Otsuka Long-Evans Tokushima Fatty)大鼠不同糖尿病病程阶段肾周脂肪组织水通道蛋白7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肥胖和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方法:以OLETF大鼠30只为实验组,同种系非糖尿病LETO(Long-Evans Tokushima Otsuka)大鼠18只为正常对照.8周(基线)时两组大鼠各处死6只.随后OLETF大鼠分为末治疗组(OLETF组)12只及盐酸二甲双胍治疗组(OLETF/M组)12只.观察各组大鼠8、18、28周时的体重、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丙三醇、葡萄糖耐量试验的血糖与胰岛素水平以及肾周脂肪组织水通道蛋白7(aquaporin7,AQP7)mRNA和AQP7蛋白含量的变化.用Real-time PCR测定AQP7mRNA水平,Western blotting测定AQP7蛋白含量.结果:(1)OLETF组18周均发展为糖尿病[60分钟血糖(25.67±6.78)mmol/L,120分钟血糖(16.19±2.98)mmoL/L].OLETF组大鼠随周龄增加,其体重、血糖、胰岛素、血清甘油三酯均明显增加.血清丙三醇水平先增高后下降,8、18和28周的水平分别为(52.61±11.80)、(156.03±39.56)和(130.84±25.46)μmol/L.(2)OLETF/M组18周时达糖尿病标准[60分钟血糖(18.64±6.67)mmol/L,120分钟血糖(14.13±5.21)mmoL/L],但血糖水平低于OLETF组;28周时血糖下降均恢复为糖耐量异常[60分钟血糖(11.72 ±3.06)mmol/L,120分钟血糖(12.42±2.30)mmol/L].OLETF/M组的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丙三醇浓度较OLETF组降低.OLETF/M组与OLEFT组比较具体值为:甘油三酯18周(0.88±0.14)vs.(1.09 ±0.44)mmol/L,28周(1.06±0.51)vs.(2.20±1.51)mmol/L;胆同醇18周(2.18±0.14)vs.(2.30±0.21)mmol/L,28周(1.90±0.19)vs.(2.36±0.35)mmol/L,P<0.05;丙三醇18周(77.28±9.06)vs.(156.03±39.56)μmol/L,P<0.05,28周(58.44±14.03)vs.(130.84±25.46)μmol/L,P<0.01.(3)增加肾周脂肪组织AQP7 mRNA及蛋白表达:随周龄及肥胖增加,18及28周OLETF组AQP7 mRNA表达较同组8周龄大鼠分别上调了67.5%和41.7%,AQP7蛋白表达较同组8周龄大鼠分别上调了21.9%和8.9%;18及28周OLETF/M组AQP7 mRNA表达较同组8周龄大鼠分别上调了25%及8.3%,AQP7蛋白表达较同组8周龄大鼠分别上调了14.6%及1.6%.OLETF及OLETF/M组均呈先增高而后下降的趋势,于18周时增高,28周下降,与血清丙三醇变化趋势一致.OLETF/M组AQP7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同周龄OLETF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ETF/M组的体重、胰岛素与OLET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ETF/M组AQP7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同周龄OLETF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脏脂肪AQP7参与了糖脂代谢,与2型糖尿病和肥胖发病相关.二甲双胍可改善OLETF大鼠的脂代谢和糖代谢紊乱,但对AQP7 mRNA及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2.
以风机蜗壳声辐射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Pro/e建立风机蜗壳三维模型,通过对蜗壳施加载荷,并进行谐响应分析,以获得风机蜗壳表面的位移,然后在不考虑流场对蜗壳影响的情况下,利用风机蜗壳表面的位移为边界条件,对蜗壳的声辐射进行分析研究。最后通过边界元方法计算和Sysnoise分析得到蜗壳的声辐射,蜗壳外场点的声压强度,为风机蜗壳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并通过实验对数值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153.
本文结合变压器主要几种故障和实际的运行情况,认真对变压器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防范对策与措施,以期进一步预防和减少变压器发生故障概率.  相似文献   
154.
卷取是1500热轧线的最后一道工序,保证良好的卷型,是卷取质量的关键。夹送辊在卷钢时,使钢卷向下弯曲。三个助卷辊围城圆弧形状,使钢卷紧紧卷在卷筒上。所以卷型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便是夹送辊和助卷辊的辊缝。夹送辊、助卷辊自动标定系统,采用速度零调原理和位置压力切换原理,有效地消除了机械设备的偏差,保证了控制系统的精度。本系统应用之后,热轧生产线卷取的卷型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55.
目的应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油脂氧化稳定性测试仪(OSI)测试掺伪大豆原油的氧化稳定性(以诱导氧化时间表示),从而建立大豆原油掺伪的分析鉴别方法。方法设定OSI仪的氧化温度为110℃,氧气流量为20 L/h,DSC的氧化温度为110、120、130℃,氧气流量为50 m L/min,选择最佳氧化温度。记录各方法的诱导氧化时间。结果 DSC的诱导氧化时间随氧化温度提高不断缩短,确定130℃为DSC方法最佳氧化温度,不同比例掺伪大豆原油的OSI法的诱导氧化时间为320~495 min,DSC法诱导氧化时间为40~80 min。随着掺伪浓度增大,诱导氧化时间不断缩短。OSI法的掺伪检出限为掺伪浓度5%,DSC法的掺伪检出限为掺伪浓度10%。两种方法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To(OSI110)=5.2480To(DSC130)+77.6799,r=0.9951。结论两种方法均可用于大豆原油掺伪鉴别,但DSC方法用量小,检测时间短,更适用快速鉴别。  相似文献   
156.
为制备一种酸香型烟草浸膏,首先优化了烟草浸提液提取工艺,通过红茶菌发酵浸提液并浓缩获得烟草浸膏,经GC-MS分析了浸膏的香味成分,结合感官评价其在卷烟中应用效果。结果显示:提取工艺经优化后,烟草浸提液提取率和糖质量分数分别达到55.34%、13.14 g/L;与未发酵浸膏相比,发酵烟草浸膏香味成分含量和种类均有所增加,其中苯乙酸、乳酸、3-甲基丁酸等酸性香味成分增加明显,且巨豆三烯酮、β-大马酮、β-紫罗兰酮、麦芽酚等烟草特征香味成分含量均有提高;发酵浸膏在卷烟中应用,可有效提高卷烟的吸食品质,香气质和香气量也明显提高,且效果优于未发酵制备的烟草浸膏。经浸提优化和生物发酵,获得了一种具有酸香特征的烟草浸膏,为制备有特征香味的烟草浸膏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7.
以典型煤基活性炭为载体、椰壳活性炭为对比,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活性炭负载的TiO2光催化剂(TiO2/AC),应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低温N2吸附等对复合光催化剂的晶相组成、表面形貌、孔结构等进行了表征,选取苯酚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降解能力,并研究了活性炭种类及颗粒形貌对复合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TiO2):m(AC)相同的条件下,TiO2在煤基活性炭上的负载率小于椰壳活性炭;其中,比表面积适中,大、中孔比例高的褐煤基活性炭更适合于作为光催化剂TiO2的载体;煤基复合光催化剂对于苯酚光催化降解效果优于椰壳基复合催化剂,对苯酚的降解效率优于等量的P25,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58.
为解决传统配电网继电保护故障定位系统难以应对含光伏系统的微网并网运行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集中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故障区域检测与隔离的保护方法。根据配电网的拓扑结构和假定的网络功率流向形成网络描述矩阵,在配电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根据被保护线路故障的电压、电流分量的相位关系确定故障正方向,并形成故障信息矩阵。以故障信息矩阵对网络描述矩阵进行修正而形成故障判断矩阵,利用故障定位判据逐一查询故障判断矩阵即可快速准确地定位出故障位置,从而发出跳闸命令切除故障。  相似文献   
159.
燕麦粉与小麦粉以适当比例混合,添加一定比例添加剂,制作燕麦乌冬面.通过对燕麦乌冬面进行酸浸渍处理,对其进行保鲜.分析燕麦乌冬面在不同保藏温度下,微生物的生长状况以及品质的变化,对其保质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浸渍液pH值、浸渍时间、浸渍温度的L9(33)正交试验,得到最佳酸浸渍条件为浸渍液的pH值2.5,浸渍时间25s,浸渍温度30℃,该条件下有利于燕麦乌冬面的保藏.对燕麦乌冬面进行微生物检验,得出燕麦乌冬面在常温(20℃)可保藏2d;4℃可保藏6d.  相似文献   
160.
为了确保变电站扩建或投运并联电抗器系统的安全性,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及仿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并联电抗器合闸产生过电压进行了研究。从SF6断路器瞬态预击穿机理以及波的折反射2个方面理论分析了并联电抗器合闸产生过电压的原因;在ATP-EMTP中建立SF6断路器预击穿模型,并对现场试验进行仿真计算。通过试验和仿真研究发现并联电抗器合闸产生预击穿时,在电抗器首端将出现标幺值为4.0左右的过电压。因此,建议电站投运并联电抗器时采取阻容吸收器进行限压。仿真结果显示,采取阻容吸收装置可以将并联电抗器的最大合闸过电压标幺值限制到1.68,且还可以抑制系统中的谐波。研究发现了变电站并联电抗器合闸预计穿现象,可为投入并联电抗器组时现场防护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