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71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2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和成分、斑块发生部位、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4例临床诊断并经CT或MRI证实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资料.164例均行双源CT血管造影检查.对颈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较大分支进行评价,重点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件质和成分、斑块好发部位以及造成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等,并与138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64例中,颈动脉颅外段斑块137例(占83.5%),其中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好发(97/137,70.8%).颈动脉单纯斑块75例,其中非钙化性斑块(含多发)26例,占15.9%,钙化斑块(含多发)49例,占29.9%;颈动脉混合性斑块89例,占54.2%.72例颈动脉管腔中一重度狭窄患者中,52例(占72.2%)伴发同侧脑梗死;12例颈动脉闭塞患者中,11例(占91.7%)伴发同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和检出数量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05).结论 缺血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和成分、斑块的数量、斑块的发生部位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双源CT血管造影可作为缺血性脑梗死病因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2.
目的 采用脑电功能磁共振同步联合成像(electroencephalogram-functional MRI,EEG-fMRI)方法,观察癫痫发作间期痫样放电时脑活动情况,探讨小脑在痫样放电中的作用及神经机制.资料与方法 10例复杂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行EEG-fMRI,以发作间期痫样放电的相关设计模式对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进行分析,对比观察痫样放电引起的大脑皮层及小脑活动情况,采用动态因果模型(dynamic causal modelling,DCM),观察两者之间功能连接和因果关系.结果 发作间期痫样放电时,在大脑皮层广泛激活的基础上,小脑半球的代谢活动也明显增强,其中8例小脑的最大激活点位于小脑半球皮层,2例位于小脑蚓部.皮层与小脑之间存在可靠的双向功能连接.结论 发作间期痫样放电时,大脑皮层中的癫痫灶通过皮层下的神经核团与小脑之间形成往返神经环路;小脑在癫痫的发放和传播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3.
目的 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照,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准确性以及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和钙化负荷对CTCA诊断准确性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8年9月,113例患者同时进行了CTCA与CAG.以CAG为参照,评价CTCA诊断≥50%和>7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准确性.按心率、心率变异性和钙化积分将患者分组,评价不同亚组CTCA的诊断准确性,对敏感性和特异性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 以患者为分析单位,CTCA诊断≥50%和>7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93.3%;88.5%、96.2%;以血管为分析单位,CTCA诊断≥50%和>7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0%、98.0%;84.8%、98.5%;而以节段为分析单位,CTCA诊断≥50%和>7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9%、99.5%;83.0%、99.7%.平均心率对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无明显影响,而心率变异性和钙化积分对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影响.结论 无论是以患者、血管还是节段为分析单位,CTCA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方面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平均心率对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无明显影响,而心率变异性和钙化积分对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4.
多层螺旋CT对肺栓塞影像表现及与其严重性关系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肺栓塞影像表现及与其严重性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临床诊断肺栓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测量心血管参数:主肺动脉直径、右心室短轴最大径(RVMSA)、左心室短轴最大径(LVMSA)及RVMSA/LVMSA比值,计算CT肺动脉成像(CTPA)阻塞指数,评价CTPA上栓子的形态和与双能量CT(DECT)上灌注缺损的关系及CTPA阻塞指数与心血管测量参数的关系.结果 104例中,32例因图像丢失(n=10)、CTPA图像欠佳,不满足测量要求(n=9)或未行CTPA检查(n=13),故只对7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完全闭塞型肺栓塞DECT表现为整个肺叶灌注降低或某个肺段灌注缺损,部分闭塞型DECT表现为灌注降低或正常.CT阻塞指数与心血管测量参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以CT阻塞指数与RVMSA/LVMSA比值相关性最高(r=0.519,P<0.001).结论 肺灌注异常与否取决于肺动脉栓塞的程度;CT肺动脉阻塞指数可用于评价肺栓塞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25.
双能量成像,顾名思义即是在2种不同的能量下成像.其前身是双能量减影,双能量成像是在其基础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双能量减影的概念早在1925年即被提出, 70年代才开始真正在临床上被研究和应用[1].双能量减影最初只应用于普放领域,但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的出现双能量减影又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6.
目的: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18F FDGPET/CT图像,包括:WHOⅡ级9例、WHOⅢ级9例、WHOⅣ级5例。测量并计算出标准摄取值(SUV),病变白质比(L/W)和病变灰质比(L/C),分别以3个参数为指标分析其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中的差异。结果:以L/W为参数在各不同级别脑胶质瘤中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而以SUV、L/C为参数在WHOⅡ级组与WHOⅢ级组之间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18F-FDGPET/CT显像适用于对脑胶质瘤进行分级诊断,L/W是3个参数中最佳的半定量参数。  相似文献   
127.
内脏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龙江  沈文  祁吉  卢光明   《放射学实践》2009,24(8):816-819
内脏动脉瘤(visceral artery aneurysms,VAAs)罕见,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估计为0.01%~0.2%,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其发生率高达10.4%。按照发生率高低为序,内脏动脉瘤的好发部位有脾动脉(60%)、肝动脉(20%)、肠系膜上动脉(5.5%)、腹腔干(4%)、胰腺动脉(2%)和胃十二指肠动脉(1.5%)。VAAs的临床意义在于其破裂后出血所致高的病死率。尽管大多数VAAs无症状,但高达22%的患者可出现动脉瘤破裂。因此,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VAAs的治疗和处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尽管很多影像学技术,如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  相似文献   
128.
肺部蠊缨滴虫感染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蠊缨滴虫肺部感染的影像表现.方法 17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术后1~4个月内出现发热,但多不伴咳嗽、咯痰、胸闷、气短等症状,X线胸片显示肺部阴影,后经纤维支气管镜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杏确诊为肺部蠊缨滴虫感染.回顾分析肺部感染期间17例X线胸片和16例胸部CT像,总结该病的常见影像表现.结果 X线表现:17例患者中有16例出现累及双侧的肺部阴影,其中9例旱散在分布于双肺的点片状及条索状阴影,7例出现大片云絮状阴影,1例仅见双肺纹理增粗、紊乱;CT表现:所有16例有CT资料的患者,病灶均出现于双侧、累及2叶以上;15例出现磨玻璃样改变,11例出现片状实变影,14例出现条索样病灶,8例出现结节影.11例同时出现磨玻璃样改变、片状实变影和条索状病灶.10例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 具有致机体免疫力降低诱发因素的患者,临床上出现发热而不伴咳嗽、咯痰等症状,胸部CT显示局限件分布于双肺、多叶的磨玻璃样阴影和散在分布于肺野内的片状实变影以及条索状影相伴出现,经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应考虑到蠊缨滴虫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9.
目的:评价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双源CT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00例患者进行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原始数据经多期相重建优选出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影像,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的影响,对有相关性者行进一步分析。结果:100例患者,共纳入分析的血管为299支,296支血管可满足影像评价(99%)。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总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没有影响,仅平均心率对舒张期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有负影响(P〉0.05),尤其对右冠状动脉的影响更明显,70bpm以上时影像质量即下降,80bpm以上时影像质量甚至难以满足评价。结论: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双源cr冠状动脉总的影像质量没有影响,但平均心率对舒张期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有负影响,对右冠状动脉的影响更大,当心率大于80bpm时,利用舒张期的数据难以获得RCA满意的影像质量,应该利用最佳收缩期的数据进行影像重组。  相似文献   
130.
脊髓栓系综合症的CT、MRI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TCS)CT和MRI特点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TCS32例,对其CT及MRI表现,临床特点和相关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2例中,脊髓低位26例,脊髓位置正常6例,低位脊髓合并脊髓纵裂5例,双干脊髓6例,椎管内脂肪瘤10例,椎管内皮样囊肿3例,脊髓空洞症5例,脂肪脊髓膨出7例,半锥体3例,椎板缺如3例,棘突分叉畸形8例。脊髓位置正常合并双干脊髓3例,脊髓空洞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