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8篇
医药卫生   39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目的 观察HIV 1辅受体CCR5和CXCR4的配体在细胞内共表达抑制HIV 1感染的作用。方法 应用磷酸钙沉淀法共转染HIV 1辅受体及其配体的质粒 ,制成辅受体表型剔除的靶细胞 ,与转染HIV 1膜蛋白质粒的细胞混合 ,观察合胞体形成并记数 ;脂质体介导法将含有报告基因CAT而缺失HIV包膜蛋白的质粒与HIV包膜蛋白质粒共转染 2 93细胞 ,包装成具有一次感染活性的假病毒 ,感染转化pCMV R K S K、pCMV R K、pCMV S K或pCMV的PM 1细胞 ,采用同位素薄层层析分析法检测CAT活性。结果 pCMV R K S K转染可以显著抑制M及T嗜性HIV膜蛋白诱导的合胞体形成 ;CAT检测发现与pCMV转染组相比 ,当两种嗜性重组病毒感染pCMV R K S K转染组PM 1细胞时 ,仅检测到背景水平的CAT活性。结论 HIV 1辅受体CCR5 CXCR4表型剔除可以明显抑制M和T嗜性HIV 1病毒进入靶细胞  相似文献   
102.
汉滩病毒核衣壳蛋白C-端T细胞表位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鉴定汉滩病毒核衣壳蛋白 (HTNVNP)C 端T细胞表位 ,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机理、疫苗研制及抗病毒免疫反应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FRS恢复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用IFN γELISPOT实验和T细胞增殖实验 ,测试 7名患者PBMC对 2 3条NPC 端合成多肽的T细胞应答。结果 IFN γELISPOT实验结果表明 ,2名供体(3、4 )可分别检测到对 5 1、70号 2条多肽特异性T细胞应答。在供体 3,70号肽特异性T细胞频率为4 5SFC 10 6 PBMC ;在供体 4 ,5 1号肽特异性T细胞频率为 82SFC 10 6 PBMC。T细胞增殖实验与ELISPOT结果基本一致 ,但 5 3号肽和 6 4号肽还可分别刺激供体 1和供体 4的T细胞增殖 ,而未能诱导IFN γ分泌。结论  5 1号和 70号多肽可能是NPC 端较强的T细胞表位。  相似文献   
103.
T细胞克隆指将单个T细胞从细胞群中分离出来后单独培养,使之重新繁殖成为单一克隆的T细胞群体。它是研究T细胞的有效手段,广泛应用于T细胞受体、T细胞治疗、T细胞表位、移植免疫以及细胞因子分泌和细胞间的协调作用等研究领域,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拟就有关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建立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患者汉滩病毒 (HTNV)核衣壳蛋白 (NP)特异性CTL克隆 ,为HTNVNPT细胞表位鉴定及HFRS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Fi 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FR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用灭活HTNV和IL 2体外刺激 ,有限稀释法建立T细胞克隆 ,流式细胞术鉴定克隆表型。并用EB病毒 (EBV)转化B淋巴细胞 ,建立B淋巴母细胞样细胞系 (B LCL) ,以含HTNVS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感染B LCL作靶细胞 ,以CTL克隆作效应细胞进行细胞毒杀伤试验 ,测定T细胞克隆的抗原特异性。结果 T细胞克隆能特异性识别表达NP的B LCL。在 5名患者中 ,3名有较高的杀伤率 ,并自 2名患者建立了 5株HTNV特异性CTL克隆 ,其表型为CD8 均大于 6 0 %。结论 成功建立了HFRS患者HTNVNP特异性CTL克隆及其靶细胞。NP是HFRS患者HTNV特异性CTL应答的主要靶抗原之一。  相似文献   
105.
淋巴细胞HIV-1辅受体表型剔除阻断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HIV 1辅受体CCR5和CXCR4表型剔除对HIV 1DP1株感染的阻断作用。方法 用含有pLNCX R K S K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液感染原代人PBLs(外周血淋巴细胞 ) ,抗体 免疫磁珠法分离筛选转化成功PBLs,流式细胞仪检测筛选效率 ;HIV 1DP1株攻击转化PBLs ,进行合胞体形成和p2 4抗原分泌检测。结果 抗 NGFR 免疫磁珠法获得了转化成功的PBLs ,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pLNCX R K S K转染组 77.4%的PBLsNGFR(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标记物为阳性 ;HIV 1DP1株攻击后 ,未转染组和pLNCX转染组可以见到明显的合胞体形成 ,而在pLNCX R K S K转化PBLs没有见到合胞体形成 ;pLNCX R K S K转染组在感染后第 4、7和 10天皆可发现显著的p2 4抗原分泌抑制 ,抑制率分别为 15%、43 %、19%。结论 细胞内趋化因子通过与CCR5和CXCR4细胞内结合 ,使HIV 1两类主要辅受体难以在PBLs表面表达 ,从而可以达到阻断HIV 1病毒感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6.
目的:HBV preS2S基因疫苗接种不同时相应用佐剂peDNA3.1IL-2/Fc,观察其对诱导免疫反应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HBV preS2S DNA基因疫苗作为基础免疫,重组质粒peDNA3.1IL-2/Fc作为佐剂加强免疫,设计实验组与HBVpreS2S基因疫苗同时及在注射BALB/c小鼠后第3天加用佐剂,采用0、2、4周的方案接种,检测各次接种后抗体水平、免疫脾细胞的杀伤活性、增殖活性和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结果:HBV preS2S注射3天后应用佐剂的免疫小鼠,其抗体滴度、免疫脾细胞杀伤活性、增殖活性和Th1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均比同时免疫组、单独应用HBV preS2S组及空载体对照组明显增强。结论:预先接种疫苗后加用IL-2/Fc佐剂,能明显增强疫苗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HCVC-FC基因电穿孔法转染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改变。方法:分离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与rmGM-CSF和rmIL-4培养1wk,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并用FACS检测细胞表面DEC205的表达。以通过质粒pcD一NA3HCV C—Fc电穿孔法转染培养的DC,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测定转染细胞中HCV C—FC的水平;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电穿孔法转染细胞的功能。结果:培养1wk后,得到具有典型DC形态的细胞,以质粒pcDNA3HCV c-FC为载体电穿孔法转染DC后,转染细胞中可检测到较高水平的HCVC—Fc2与对照组相比较以电穿孔法转染的细胞能明显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论: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加GM-CSF和IL-4培养1wk,可生成大量的DC。质粒pcDNA3HCV c-Fc转染培养的DC对T细胞刺激作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08.
Castleman病4例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Castleman病(C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反应性淋巴结病,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样增生或巨大淋巴结增生,1956年由Castleman首先描述。病理组织学分为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局灶性和多中心性,局灶性和多中心性CD可能是有重叠组织学特征却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的两种类型。由于本病临床上少见,故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困难,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9.
汉坦病毒核衣壳蛋白是主要结构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可诱导细胞免疫,尤其是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反应,在抗病毒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就近年来汉坦病毒核衣壳蛋白T细胞表位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比较汉坦病毒基因重排病毒L7MSS7格L7MSS7S株与亲代病毒76-118株、SR-11株毒力的差异。方法:选取汉坦病毒基因重排病毒株L7MSS7株和L7MSS7S株,分别接种于Vero E6细胞和乳鼠,观察其在Vero E6细胞中的增殖特性和对乳鼠致死性,并与亲代病毒76-118株、SR-11株进行比较。结果:发现L7MSS7S株在Vero E6细胞中较其他病毒株生长缓慢,接种后14天无一只死亡。L7MSS7株接种于Vero E6细胞中第8天,约3/5的Vero E6细胞脱落,接种后第10天乳鼠存活率75%,较亲代病毒显著增高。结论:证实汉坦病毒基因重排毒株在毒力和生物学特性上与亲代病毒株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