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01.
张智龙教授认为癌病之机不外虚、瘀、浊、毒,脑瘤病位在脑,从生理上讲,脑为奇恒之腑,宜实宜满;脑为元神之腑,宜清宜静。故脑病病性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责之以气虚为主;实为湿热瘀毒。对于脑瘤,常选用蒿芩清胆汤化裁治之。在辨病、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灵活遣方用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生长,降低肿瘤的复发、转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2.
卢轩  张智龙  侯春光  吉学群 《天津中医药》2023,40(11):1426-1428
脾胃升降失常为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的根本病机,调理脾胃升降为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的基本治则。调理脾胃针法为张智龙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本针刺处方,具有调理脾胃升降功能的作用,运用该针法治疗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疗效显著,且起效快,病程短,为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3.
张民  张智龙 《新中医》2010,(1):91-92
<正>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张智龙教授从事针灸学理论及临床研究多年,学验俱丰,集各家之长而无门户之见,博览历代医籍而能发皇古之义,学术精湛,针技超群,力倡针灸临床要知穴之属,晓穴之性,辨穴之长,熟穴之伍,创立了。调理脾胃针法。、"意气针法"、"动静针法"、"调神益智针法"。其中"调理脾胃针法"为主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综合诊疗体系,得到业内专家的肯定,已获市级科  相似文献   
104.
<正>口腔溃疡是以口腔黏膜局限性溃疡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口腔黏膜长出白色条纹,条纹周围充血发红,溃疡、糜烂并持续性疼痛,多发生于患者的舌、唇等边缘部位。多属中医口疮、口疡范畴~([1]),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因溃处疼痛、反复发作且不易根治,严重影响着口腔溃疡患者的生活质量。张智龙教授从医30余年,系医、教、研之专家,以针药并用治疗脑血管病、糖尿病并发症著称,精于钻研经典,勤于临证,集各家之所长,师古而不拘古,喜在浩瀚的中医古籍中发掘新思路,善用经典指导临床。临证非常重视舌诊的辨证,治学严谨,经验颇丰。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现就导师  相似文献   
105.
<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神经系统常见病之一,属中医学"口癖"范畴。又称为"口眼歪斜"。临床表现主要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患侧颊部、额部肌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无法完成皱眉、鼓腮、闭眼、吹哨等动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发病年龄高峰为15~40岁,男女发病率比较无显著性差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调神益智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VD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调神益智针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方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社会或行为能力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和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认知功能、社会或行为能力及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分别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神益智针法能有效改善痴呆患者的症状,是治疗VD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对透穴针法的溯源与考察,认识透穴针法的特性及应用分类。通过对《循经考穴编》一书中针刺手法的描述与分类、特点、透刺组穴等内容的研究,将相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汇总,并结合透穴针刺处方在现阶段的临床应用进行综合考量,分析阐述《循经考穴编》在临床运用透穴针法的辨证施针以及手法分类特色。  相似文献   
108.
介绍张智龙应用参苓白术散治疗杂病验案,从乳腺癌术后上腔综合征、疱疹样大疱性表皮松解症、阴唇肿痛等临证治验案例中予以总结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9.
解溪穴新悟     
正解溪穴名出自《灵枢·本输》,为足阳明胃经经穴,《针灸甲乙经》记载:"热病汗不出,善噫,腹胀满,胃热谵语,解溪主之。"其功效为舒筋活络,清胃化痰,镇惊安神。解溪"解",意指散解之意;"溪",乃小肉之会,言其流溢四方也,别名鞋带,解之则开~([1])。《金针梅花诗钞》谓其:"解溪足腕跗纹横,退热安神汗可通,吐利忽然成霍乱,喘攻气逆眩生风,胃胀腹膨肠下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