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5篇
医药卫生   50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背景:有研究认为骨的形态结构与其所处的应力环境密切相关。由于人类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可能会影响髋臼骨小梁的方向。目的;观察不同物种髋臼骨小梁方向的差异。方法:X射线观察由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和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提供的成人双侧髋骨干燥标本和成年恒河猴髋骨标本,将采集到的图像输入Imagineproplus6.0,经快速傅里叶变换后,得出O°--180°的频谱值,计量不同的角度骨小梁的数量。结果与结论:人类髋骨在O°及90°频谱值最大,与骶耻束与髂坐束的方向符合。而恒河猴髋骨的频谱值分布较为弥散,没有明显的峰值。说明人类髋臼区域骨小梁主要沿90°及180°方向分布,与特化的骶耻束与髂坐束的方向符合,说明髂坐束的出现是与直立行走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2.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一直是创伤骨科的难点。本文综述了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法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3.
新型人工半骨盆的研制与临床应用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制新一代的人工半骨盆并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三维重建、个体化设计及数控制造技术研制新一代的人工半骨盆,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假体,将新型人工半骨盆置换入人体。结果:临床应用1例髂骨软骨肉瘤术后复发患者,手术顺利,随访3个月,患者恢复良好,X线检查未见异常。患侧髋关节活动及下肢感觉、运动等正常,可持拐下地。结论:计算机三维重建、个体化设计及制造技术研制人工半骨盆,增加了假体固定后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较好临床应用前景。人工半骨盆的外形和功能“仿生”及生物力学上的稳定性,仍是人工半骨盆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索骨盆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cetabular tridimensional memory fixation system,ATMFS)对犬弓状线骨折愈合及骨钙蛋白和骨唾液酸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15只成年杂种家犬,双侧髋臼臼顶上方1.5cm处横形截骨,分别采用ATMFS前柱固定器和6孔重建钢板内固定,于术后2、4、6、8、12周行影像学检查、大体观察、骨钙蛋白及骨唾液酸蛋白原位杂交、骨钙蛋白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评价骨盆弓状线的骨愈合特征及骨钙蛋白和骨唾液酸蛋白的表达特征。结果 ATMFS侧骨折端无凌乱骨痂,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快于钢板侧。双侧骨折端组织中骨钙蛋白和骨唾液酸蛋白表达与正常比均明显增强。术后4~8周,ATMFS侧骨钙蛋白和骨唾液酸蛋白表达量明显大于钢板侧,两侧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术后6周双侧差异最为显著(P0.01)。结论 ATMFS固定后于骨折端产生的持续顺应生理力线的压应力能够刺激骨钙蛋白及骨唾液酸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骨折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105.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建立了采用正常人体的CT数据构筑三维模型研究皮质骨厚度的空间分布的方法。 目的:根据髋骨皮质骨三维厚度分布规律对髋臼区域的皮质骨厚度进行分区。 方法:使用Mimics对8名健康志愿者髋骨CT图像进行分割提取皮质骨并建立几何模型。以A平台提供的二次开发语言PCL编写皮质骨厚度测量的新算法。获得厚度数据后根据各厚度范围皮质骨分布面积的大小,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测得的厚度范围进行分组。 结果与结论:髋骨皮质骨厚度介于0.44~4.00 mm,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发现可分为0.44~1.133 mm、1.133~1.826 mm及1.826~4.00 mm 3组,按照这3组厚度范围对髋骨模型进行渲染后发现整个髋骨的皮质骨的较厚部位可分为明显的三组皮质骨束,第1组沿弓状线延伸至耻骨联合,第2组从臼顶延伸到髂结节,第3组分布在坐骨大切迹上下。说明在髋臼区域皮质骨较厚的部位可大致分为3组,其部位与应力集中点点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06.
背景:有研究认为骨的形态结构与其所处的应力环境密切相关。由于人类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可能会影响髋臼骨小梁的方向。 目的:观察不同物种髋臼骨小梁方向的差异。 方法:X射线观察由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和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提供的成人双侧髋骨干燥标本和成年恒河猴髋骨标本,将采集到的图像输入Imagine pro plus 6.0,经快速傅里叶变换后,得出0°-180°的频谱值,计量不同的角度骨小梁的数量。 结果与结论:人类髋骨在0°及90°频谱值最大,与骶耻束与髂坐束的方向符合。而恒河猴髋骨的频谱值分布较为弥散,没有明显的峰值。说明人类髋臼区域骨小梁主要沿90°及180°方向分布,与特化的骶耻束与髂坐束的方向符合,说明髂坐束的出现是与直立行走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7.
背景:骨科虚拟手术计划有助于提高外科医生的手术精确性。 目的:探索计算机术前模拟手术技术在骨盆、髋臼骨折的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价值。 方法:对13例骨盆及髋臼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影像扫描,将其DICOM数据输入个人计算机中Mimics软件,使用分割方法,于内固定前建立计算机模拟手术过程。 结果与结论:骨块分割出来和提取关节表面模型的平均时间为45 min(30~70 min),操作者可进行骨折复位与固定时间平均为28 min(16~45 min)。计划13例手术入路,最终12例完全采用,12例完全采用了模拟手术固定方法,1例部分采用了计划固定方法;螺钉数与术前计划一致的有10例患者,螺钉长度与术前计划一致的有8例,固定钢板与术前计划一致的11例。随访CT显示关节面解剖复位6例(46%),7例(54%)满意,没有螺钉穿入关节腔。说明通过计算机术前模拟手术,可以制定准确的手术方案,为指导实际手术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8.
自体髂骨解剖性重建髋臼后壁缺损的生物力学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严重粉碎性与陈旧性髋臼后壁骨折的重建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1)生物力学研究:从稳定性及头臼应力分布两个方面进行研究.6具成人新鲜骨盆股骨标本左右侧两两对应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造成髋臼缺损模型后,实验组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cetabular three dimensional memory fixation system,ATMFS)解剖性重建缺损髋臼;对照组用钢板螺钉系统重新复位固定髋臼骨块.比较两组加载状态下在经度及纬度方向的位移,分析解剖性髋臼后壁重建的稳定性;利用压敏片计算并比较两组头臼对应面积,髋臼前壁、臼顶、后壁的平均压强与最大压强,分析解剖性髋臼后壁重建后的头臼匹配性.(2)临床研究:髋臼后壁解剖性重建:取与髋臼直径相同的髋臼锉,从髂嵴内缘旋锉形成解剖性弧面,髂嵴外缘相当于臼壁唇缘.将凿取的髂骨块用ATMFS三维锁定修复后壁缺损.2000年1月-2002年6月,共用此法治疗10例男性患者,年龄16~50岁,平均36.4岁,其中新鲜髋臼骨折7例,陈旧性髋臼骨折3例.后者从骨折至重建术的时间为58~251 d,平均137.7 d.随访平均5.8年(5.2~7.1年).结果 (1)生物力学研究: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重建后的稳定性与头臼匹配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临床研究:全部患者术后X线片未发现骨折有再移位,下床负重时间为1.6个月(1.2~2.1个月).异位骨化2例,未影响关节功能活动.按照Modified d'Aubigne and Postal临床分级标准,优良率93 %.结论 利用ATMFS进行自体髂骨解剖性髋臼后壁重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头臼应力分布,临床应用疗效优良,为髋臼后壁严重粉碎与陈旧性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对比观察Gamma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01/2008-01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31例,男39例,女92例,年龄70-81岁,平均76岁.骨折类型按AO分型系统:A1型56例,A2型75例.全部患者随机分为Gamma组和股骨近端髓内组(n=66).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置入过程中置入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术后9个月两组患者患肢功能变化.结果:13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获得9个月的随访,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置入时间及住院时间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置入过程中并发症、置入后并发症中,股骨近端髓内钉组6例(8.5%)出现伤口处表皮感染,其中2例为合并糖尿病患者;无固定物切出股骨头、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断裂、脱钉等现象.全部骨折均在9个月随访时间内达到骨性愈合,未出现骨不连或骨折延迟愈合,无患肢短缩病例.结论:对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Gamma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10.
网状减张缝合提高张力皮瓣存活率的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网状减张小切口缝合法(MRSI)提高张力皮瓣存活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背部张力皮瓣模型,分别测定MRSI及张力缝合后皮瓣组织血管内皮素(ET)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网状减张组皮瓣组织中ET及MDA含量在不同时段均较张力组显降低(P<0.05),而前SOD含量显高于后(P<0.05)。结论:ET及MDA含量降低可能是MRSI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促进皮瓣愈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