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375篇
  免费   11670篇
  国内免费   11229篇
医药卫生   189274篇
  2024年   736篇
  2023年   2968篇
  2022年   3332篇
  2021年   3733篇
  2020年   3864篇
  2019年   4160篇
  2018年   2459篇
  2017年   3453篇
  2016年   4190篇
  2015年   4401篇
  2014年   6533篇
  2013年   6787篇
  2012年   9197篇
  2011年   10588篇
  2010年   10196篇
  2009年   10511篇
  2008年   11898篇
  2007年   11109篇
  2006年   10592篇
  2005年   11314篇
  2004年   9889篇
  2003年   8940篇
  2002年   7391篇
  2001年   6589篇
  2000年   5382篇
  1999年   4413篇
  1998年   3709篇
  1997年   3015篇
  1996年   2274篇
  1995年   1814篇
  1994年   1221篇
  1993年   685篇
  1992年   559篇
  1991年   432篇
  1990年   339篇
  1989年   357篇
  1988年   79篇
  1987年   78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胆囊癌(GBC)是一种最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具有隐匿性、易侵袭转移、早期诊断难、预后差等特点,GBC仅依靠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近年来,由于GBC不同阶段生存率存在显著差异,人们对GBC的诊治越来越重视,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尤为重要。随着对GBC发病机制、免疫应答和靶点探索的深入研究,GBC诊断和治疗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文章就GBC的发病机制、转移途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2015—2018年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毒力基因及定植因子(CF)的携带特征,为相关腹泻疾病防控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重荧光PCR的方法,对上海地区2015—2018年分离到的300株ETEC所携带的毒力基因(est,elt)及部分主要定植因子(CFA/I,CS1/PCFO71,CS2-8,CS12,CS14,CS17-19,CS21)进行检测,统计分析其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等。【结果】目标菌株中,57.00%(171/300)携带est基因,30.33%(91/300)携带elt基因,12.67%(38/300)同时携带est与elt基因;68.33%(205/300)的菌株根据所检测的14组定植因子可分为18种型别,其中最常出现的3种型别为13型(CS6,85/300),18型(CS21,65/300)和7型(CS2+CS3+CS21,17/300);出现频次最多的定植因子为CS21与CS6,其携带者在年龄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S21携带者多为40岁及以下患者,而CS6多见于40岁以上的患者。【结论】上海地区2015—2018年检出的ETEC中est毒力基因比例较大;虽然不同年份间ETEC菌株携带的毒力基因和定植因子在构成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大多菌株携带的定植因子种类相对集中;其主要携带的定植因子为CS6(以elt为主)与CS21(均为est),并呈现出一定的年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孕及哺乳期摄入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变化对子代脑功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清洁级3~4周龄C57BL/6J雌性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分别给予n-3 PUFAs缺乏和4种不同含量n-3 PUFAs(n-6/n-3 PUFAs比值分别为15∶1、5∶1、1∶1及1∶5)饲料喂养。小鼠12~14周龄时用常规饲料喂养的雄性小鼠与之合笼交配繁殖,仔鼠断乳后继续行母鼠相同饲料喂养,随访观察至生后7d、21d和12周龄时分批处死后取脑。然后在仔鼠生后21d断乳时,随机挑选7~9只n-3 PUFAs缺乏组的仔鼠用n-6/n-3 PUFAs(5∶1)组饲料喂养,至12周龄;同时随机挑选7~9只n-6/n-3 PUFAs(5∶1)组的仔鼠,改用n-3缺乏组饲料喂养,至12周龄;剩余仔鼠用与母鼠相同的饲料喂养,至12周龄;麻醉牺牲后,取脑置于-80℃条件下备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脑皮质gfap、mbp、nse和nr2b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在各年龄段小鼠中,饲料中添加n-3 PUFAs使各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增加;不同比例的n-6/n-3PUFAs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不同。孕期及哺乳期饲料缺乏n-3 PUFAs,即使断乳后的饲料中添加正常量的n-3 PUFAs,也不能使某些对脑功能起重要作用的基因的表达量升高至正常n-3 PUFAs喂养的小鼠。结果提示,孕期及哺乳期可能需要较高的n-3 PUFAs摄入(可能最优的n-6/n-3 PUFAs比例介于1∶5~1∶1之间),才能满足幼年期脑发育之需。结论孕及哺乳期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的适量摄入,有助于维持成年期脑功能相关基因的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104.
105.
106.
107.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的CYP2D6基因多态性和代谢表型,为乳腺癌患者进行他莫西芬(TAM)个体化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乳腺科确诊的170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通过Sanger测序技术对CYP2D6基因的9个外显子进行全面具体分析。结果:本研究主要发现有5个CYP2D6等位基因变异位点:CYP2D6*10、CYP2D6*4、CYP2D6*7、CYP2D6*41和CYP2D6*5,其对应的发生频率分别为66.5%、5.9%、2.4%、0.6%和0.6%;其中,CYP2D6*10/*10基因型在乳腺癌患者中占据主导地位,发生频率为60.6%。结论:中国甘肃地区乳腺癌患者,多以CYP2D6*10等位基因、CYP2D6*10/*10基因型、TAM中间代谢型为主,这可为乳腺癌患者选择相应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以及本地区乳腺癌患者今后大规模的药物遗传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胶质母细胞瘤(GBM)的相关基因,进而探讨发病机制,为GBM临床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GSE4290和GSE15824,应用GEO2R筛选GBM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分别应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和关键基因模块,筛选GBM靶基因。进一步运用ONCOMINE数据库验证临床组织样本中靶基因与GBM的关系。结果:共筛选出76个DEGs,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EGs在血管生成的正调节、抗原的呈递和处理、信号转导、调节自噬等方面存在显著富集。共挖掘出POSTN、TAGLN、CALD1、EPCAM 4个GBM靶基因,经证实均在临床GBM组织样本中存在显著上调且靶基因的上调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共挖掘出4个与GBM显著相关的靶基因,可能是未来GBM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的重要研究靶点。  相似文献   
109.
目前,针对肿瘤治疗药物在体内应用中的局限性,出现了许多高效的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其中纳米药物载体技术和细胞药物载体技术较为热门,并取得了许多成果。纳米药物载体具有的优点,如防止药物发生降解及灭活,增加药物的靶向性,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可量产等。细胞载体更是利用细胞本身固有的特性,具有主动靶向肿瘤部位、低免疫原性和穿过体内生理屏障等优点,在药物递送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及不足。研究人员创造性地将两者结合,使他们的优势互补,极大地强化了递送药的效率,增加了体内靶向性,降低了周围组织的细胞毒性等。本文从近几年来细胞-纳米药物载体系统研究的文献中,总结了红细胞、干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等作为纳米药物细胞载体的优缺点及目前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并分析氯吡格雷治疗对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01—2019-06期间收治的214例行PCI术的急性心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PCI术后均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采用PCR测定患者全血CYP2C19基因分布,比较患者CYP2C19基因型特征,分析其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再狭窄的关系。结果:214例患者CYP2C19*1、*2、*3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66.36%、29.21%及4.43%;快代谢型的频率为44.86%,中代谢型的频率为42.99%,慢代谢型的频率为12.15%。其中,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组患者快代谢基因型出现的频率为9.76%,中代谢型基因出现的频率为53.65%,慢代谢基因型出现频率为36.59%(P0.05);且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1等位基因出现频率为36.59%,显著低于未发生组(P0.05),而*2等位基因及*3等位基因出现频率分别为51.22%及12.19%,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再狭窄与氯吡格雷抵抗有关(P0.05)。结论:急性心梗患者PCI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患者CYP2C19基因突变率较高,主要以中代谢及慢代谢基因型为主,且患者CYP2C19*2和CYP2C19*3基因突变是导致预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再狭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