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科学   4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创建全球变化学有下述理由: (1)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乃至一切自然和社会科学都各有其专门的研究对象。尽管某些学科研究的时空范畴有时是相近的或相同的,但它们的科学任务却决不会雷同。也只有在作了恰当的分门别类之后,我们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逼近真实的自然和社会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讲,全球变化问题恐难由上述某个或某些现成的学科来承担其整体研究。考虑到全球变化这一科学概念里包容的时空尺度、影响因素和各种关系已既不是单一的地质甚至地学的课题,也绝非倾一时之力,毕其功于一役的临时任务,因此就有必要顺应其特点和科学规律,尽快建立一门专门的学科,以其为对象进行全面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浅成含矿岩浆的隐爆作用机制与两相分离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从物理上讨论了隐爆作用的具体机制,指出隐爆作用的本质是由超压导致相变而发生的一种快速物理反应。分析表明,岩浆上侵至低围压的中浅层环境→气水组分分离并产生气泡→后续岩浆提供高压力梯度而导致超压,即为隐爆作用得以发生的充要条件。模拟实验表明,在隐爆发生的瞬间,岩浆中的多相组分因密度差而发生分离流动,围岩则在爆轰冲击下局部碎裂并气、液化,从而使相关的热液活动及多种成矿作用得以进行,由此形成相应的隐爆角砾岩系列及其矿床组合.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地震序列特征分析初步判断认为,河源ML4.8级地震与库水位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明显,短期内震中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现场宏观调查结果显示,极震区Ⅵ度等震线长轴为北北西向,震源机制解所反映的震源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向,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一致;地震的发震构造应为北北西向,但震中区附近并无此组断裂出露地表,因此河源ML4.8级地震的成因,仍然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黄定华 《现代地质》1994,8(2):223-228
许多地质现象中蕴涵着非线性.用动力学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有可能从中揭示出更为普遍适用的规律,从而逼近其真实过程.本文成冰川、褶皱作用等演化过程作了相应的研究,并对动力学方法在地学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王庆飞  邓军  黄定华 《地学前缘》2005,12(3):100-100
铜陵矿集区构造-岩浆-成矿系统是板内环境下成矿作用的典例,该系统内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均各自呈现出复杂表象,也显示出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入复杂性系统模型研究的思路,对构造-岩浆-成矿系统进行了逐层解析,力图查明复杂表象下的简单控制机制,并澄清各地质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古生代是中国中部多个微板块开始相互拼接、碰撞的重要时期。而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板块西部,处于多个微板块的交接部位,受微板块相互作用的制约,盆地隆凹构造格局于奥陶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分别发生三期转型,构造格局转型成为探索微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及其在盆地内部响应的重要线索。根据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等方面的地质背景,将其简化为近似直角梯形的等厚各向同性弹性薄板模型,并根据当时的大地构造背景设定多种可能的边界条件,对盆地隆凹构造格局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发现只有一种特定边界条件下,隆凹格局的最终形态及其演化过程与地质事实相似,说明盆地内部的隆凹格局是在特定构造体制背景下发育的一种结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早古生代华北板块的南、西边界同时受到规模相近的洋-陆碰撞的约束,盆地南西角顶部位发育了“L”状的边缘隆起;至晚古生代盆地南、北边界附近的陆-陆(或者弧-陆)相互作用已成为大地构造的主要特色,早期华北板块与南、北两侧板块的接触面积有限,作用力相对微弱,盆地西边界相对固定,盆内构造以南北向展布的细腰状隆起为主要特征;随着板块间接触面的不断扩大,板块边界的挤压作用也持续加剧,受之影响,盆地古地理相带分界线总体呈东西向展布,而...  相似文献   
17.
中浅成岩浆的隐爆机制及其成矿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借助爆炸动力学理论讨论了隐爆作用的机制,提出隐爆作用的本质是因超压导致相变而发生的一种快速物理反应;而岩浆上侵至低围压的中浅层环境→气水组分分离并产生气泡→后续岩浆提供高压力梯度导致超压,即为隐爆作用得以发生的主要条件。模拟实验则进一步表明,在隐爆发生的瞬间,岩浆中的多相组分因密度差和粘度差而发生分离流动,围岩则在隐爆时的热冲击下局部碎裂并气化、液化,从而使相关的热液活动及多种成矿作用得以进行,并由此形成相应的隐爆角砾岩系列及矿床组合  相似文献   
18.
1989年初,湖北南隆崇阳县路口镇青年农民尧平衡在该镇厢所村烧灰采石时掘得动物牙化石20余块,经地矿部502所(宣昌地矿所)雷奕振副研究员鉴定确认为中华犀(Rhinocerossinensis owen),所见残片均为同一个体的遗骨.中华犀属中国南方广泛分布于更新世的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此次发现是鄂南地区历史上第二次发现此动物群分子.牙化石产于顺层发育之二叠系下统栖霞灰岩中的垂直溶洞内,混于洞内充填的上更新统下部松散黄土层中(黄土暗色,含较多铁锰氧化物).孢粉组合中所含的木本植物花粉以暖温带和亚热带的类型为主,而蕨类孢子则以潮湿环境下的种属为主,两者综合,则当时的气侯当属温暖湿润阶段.据此并结合该处黄土层的成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多种能源矿产分布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有机—无机多种能源矿产共存的盆地之一。有机矿产包括煤、油气、煤层气等,分布于盆地内部,无机矿产以铀矿为主,处于盆—山转换部位。盆地边缘的造山活动控制了内部基底变形,基底变形又制约了盖层构造格局的演化,而后者决定了盆内有机矿产的源、运、储过程,如烃源岩展布、煤级分布等。造山活动和盆地演化共同制约着砂岩型铀矿的产出,油气在水平挤压和上覆地层压实作用下自内而外、自下而上输运,而于周缘造山带形成的含铀中低温无机成矿热液,在重力作用下,沿渗透率较大的透水层自上而下向盆地内部输运,还原性油气与氧化性含铀热液在盆—山过渡处相遇,导致无机流体的关键性物理化学参数的转变,使铀元素沉淀富集。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成矿(藏)作用的发生具备各自成矿要素,且无机成矿和有机成藏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地质过程之间存在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20.
铜陵矿集区燕山期地壳浅部成矿流体活动的构造控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查明铜陵矿集区在燕山期不同层次、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型的构造的导流-一控矿作用,作者完成了3个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分别模拟了中-深层次断裂系统、浅表部褶皱.断裂系统与中部褶皱系统的应力性质与应变景观;依次分析了不同方向、不同部位和不同层次控矿断裂及褶皱的导流作用,讨论了特定构造部位多种构造形迹复合而成的三维控流系统对流体运输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在区域地壳浅部的中-深层次,褶皱作用较弱,主要由盖层岩系断裂系统及基底断裂共同组成导流断裂系统,为成矿流体的浅部运输提供了通道;在中-浅层次,褶皱作用较强。褶皱及其相伴生的断裂系统为流体提供了就位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