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48 毫秒
11.
12.
目的建立检测血清利培酮和9-羟利培酮水平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电化学法并进行性能验证。方法将高效液相色谱仪与基尔电化学检测器联用。基尔电化学检测器检测电压为1 700 mV,检测电流为0.1~1μA,采用InertSustainSwift C18色谱柱,色谱柱温度为40℃,流速1 mL/min,流动相为辛烷磺酸钠+磷酸+水混合液∶乙腈=73∶27(V∶V)。以叔丁基甲醚为萃取剂。对建立的HPLC-电化学法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 HPLC-电化学法检测9-羟利培酮、利培酮和内标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8.5、8.1及7.5 min,在2.5~100.0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利培酮低、中、高浓度的日内回收率分别为100.30%、92.25%、97.44%,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4.18%、6.40%、5.32%;日间回收率分别为98.90%、100.85%、99.64%,日间RSD分别为6.88%、8.87%、6.54%;9-羟利培酮低、中、高浓度的日内回收率分别为96.90%、100.35%、98.04%,日内RSD分别为4.85%、6.08%、5.67%,日间RSD分别为5.06%、7.79%、6.08%。反复冻融3次、室温放置48 h、室外烈日暴晒2 d对利培酮和9-羟利培酮的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利培酮和9-羟利培酮检测限均为0.1 ng/mL,定量限均为0.8 ng/mL。临床常用药物氯氮平、盐酸氯丙嗪、奥氮平、地西泮、富马酸奎硫平、阿立派唑、盐酸齐拉西酮对利培酮、9-羟利培酮的检测不存在干扰。采用HPLC-电化学法和毛细管电泳(CE)-质谱(MS)法同时检测6例单服利培酮的患者的血清样本,2种方法的变异系数(CV)10%。结论建立的HPLC-电化学法的方法学性能符合临床要求,适用于利培酮和9-羟利培酮的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术中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手术患者375例,符合《斯堪的纳维亚围麻醉期过敏反应诊断和处理指南》Ⅱ—Ⅴ级过敏反应为过敏组(n=75),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匹配,选择未发生过敏反应的手术患者为对照组(n=300)。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类型(腹部手术、骨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耳鼻喉手术、心胸外科手术)、围麻醉期药物种类及治疗情况等,将单因素Logistic分析中P<0.1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中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手术患者共有202 857例,发生术中严重过敏反应的有77例(3.8/10 000),其中发生Ⅱ、Ⅲ、Ⅳ级过敏反应的分别有41例(54.7%)、32例(42.7%)、2例(2.6%)。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既往过敏史(OR=3.136,95%CI 1.027~9.579,P=0.045)、术中应用顺式阿曲库铵(OR=5.248,95%CI 1.481~18.589,P=0.010)、术中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OR=8.418,95%CI 3.779~18.752,P<0.001)、术中输注异体血浆(OR=6.100,95%CI 2.363~15.745,P<0.001)为术中严重过敏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既往过敏史、术中使用顺式阿曲库铵、术中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术中输注异体血浆为术中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培酮所致高泌乳素(PRL)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使用利培酮治疗6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收集其临床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检测所有患者的利培酮血药浓度、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PRL水平。依据血浆PRL水平将患者分为高PRL(PRL≥30 ng/mL)组和正常PRL(PRL<30 ng/mL)组。结果高PRL组女性比例高于正常PRL组(P<0.001),PANSS评分和空腹血糖低于正常PRL组(P<0.001),2个组之间年龄、BMI、TC、TG、利培酮血药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性)、PANSS评分降低和空腹血糖降低是高PRL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值分别为15.843、0.466、0.053,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5.329~47.105、0.259~0.838、0.014~0.202,P<0.05]。年龄、BMI、TC、TG和利培酮血药浓度均不是高PRL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16、1.623、0.449、0.650、0.399,P>0.05)。高PRL女性患者的PRL水平显著高于男性(P<0.001)。结论女性患者服用利培酮易发生高PRL,服用利培酮患者PANSS评分和空腹血糖过低易发生高PRL。建议临床个性化给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在具有血管堵塞危象的镰形细胞贫血患者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7年1月到2013年10月本院100例镰形细胞贫血患者,其中 A 组为具有血管堵塞危象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但没有细菌感染66例,B 组为具有血管堵塞危象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同时被确诊或疑有细菌感染24名,C 组为不具血管堵塞危象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10例,分别进行 CRP 和 PCT 测定。结果 CRP 在 A 组和 B 组比较中无统计学意义(P >0.05),A、B 两组与 C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PCT 在 A 组中有83.3%小于0.5 ng/mL,16.7%在0.5~2.0 ng/mL,B 组所有患者均大于0.5 ng/mL,且87.5%大于2.0 ng/mL,C 组均小于0.5 ng/mL。PCT 在 A、B、C 3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具有血管堵塞危象的镰形细胞贫血患者,当伴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时,CRP 不具有感染的参考价值,血清 PCT 对诊断是否发生细菌感染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y-GGT转移酶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对17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侧史血管情况进行分级,同时进行血清y-GGT转移酶测定,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二者的关系。结果动脉侧支的缺乏与高水平的y-GGT转移酶显著相关(P〈0.05);梗死动脉的远端分支充盈情况与y-GGT转移酶也相关(P〈0.05)。结论检测y-GGT转移酶对了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侧支循环情况是具有临床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细菌性及真菌性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水平。方法选取56例感染患者,其中细菌性感染33例(细菌组)、真菌性感染23例(真菌组),另选择30例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检测3组血清PCT及hs‐CRP水平。结果细菌组、真菌组、对照组血清hs‐CRP分别为(38.1±10.5)、(36.5±9.8)、(7.2±3.6)mg/L ,细菌组、真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与真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真菌组、对照组血清PCT分别为(7.35±2.12)、(3.15±1.03)、(0.42 ± 0.16)ng/mL ,细菌组、真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与真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真菌性感染患者血清hs‐CRP、PCT水平均升高,但较细菌性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升高不明显,故联合检测血清PCT、hs‐CRP有助于早期诊断真菌性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铁调素(Hepc)、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20例(冠心病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0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epc,化学发光法检测cTnI,循环酶法检测Hcy。结果冠心病组血清Hepc、cTnI、Hcy水平分别为94.3(36.3~134.6)μg/L、0.180(0.017~0.490)μg/L、(19.3±7.7)μmol/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epc、c Tn I、Hcy水平SAP组UAP组AMI组(P0.05)。SAP组Hepc水平[67.9(33.7~74.5)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1.6(26.8~39.7)μg/L](P0.05)。Hepc、cTnI、Hcy诊断冠心病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2、0.841、0.812,Hepc诊断冠心病的最佳临界值为36.8μg/L,敏感性为85.3%,特异性为98.3%。结论 Hepc、cTnI、Hcy均可作为冠心病的诊断指标,Hepc具有最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大鼠深度烧伤创面的表达变化及其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和机制。方法:1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实验组,每组5只,实验组大鼠建立背部皮肤深Ⅱ度烧伤模型,正常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烧伤创面ILK表达;另取45只大鼠建立背部皮肤深Ⅱ度烧伤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ILK组,每组15只,阴性对照组和ILK组大鼠创面分别注射pEGFP-C1慢病毒和pEGFP-C1-ILK慢病毒,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1 d、7 d、10 d、14 d、21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10 d时取创面组织,ELISA测定创面组织TNF-α、IL-1β、IL-6、IL-10表达;21 d时取创面组织,H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创面组织自噬标志蛋白轻链蛋白3(LC3)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结果:烧伤大鼠创面组织ILK表达较正常大鼠皮肤组织显著升高(P<0.05);ILK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在第7、14、21天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ILK组大鼠创面组织病变坏死程度明显降低,炎症细胞浸润减少,TNF-α、IL-1β及IL-6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5),LC3阳性表达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降低(P<0.05),LC3-Ⅱ/Ⅰ显著降低(P<0.05),Beclin-1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p62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ILK在深度烧伤大鼠创面组织表达增加,过表达ILK可减轻创面炎症反应,抑制自噬,促进烧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