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2篇
工业技术   41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MIC总线是专门为解决在恶劣环境下电力/数据的分配和管理而开发的一种具有高可靠性的现场控制总线,根据某型装甲车辆车电系统的测试要求,对MIC总线通讯功能进行测试,完成车电系统的故障诊断;根据测试要求,设计了一整套的测试系统,该模块为其中的一部分,通过对模块的硬件结构和软件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实现了基于PXI总线的MIC总线控制器的数据通讯设计;经过用户一段时间的严格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块完全符合MIC总线标准要求,性能稳定可靠,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构建一种基于RGD多肽分子掺杂聚吡咯膜修饰的铟锡氧化物微电极(PPy/RGD-ITO),并以此作为传感电极实现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电化学阻抗谱检测.采用光刻技术蚀刻感光干膜绝缘层制备ITO微电极;以含RGD模体的多肽分子作为吡咯电聚合唯一的掺杂阴离子,通过电化学共聚合方式在ITO微电极表面沉积PPy/RGD复合膜形成PPy/RGD-ITO微电极;原子力显微镜(AFM)、接触角测量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别表征PPy/RGD复合膜的表面拓扑形貌、湿润性和组成成分;人肺癌细胞株A549铺展、粘附及增殖实验考察了PPy/RGD复合膜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以构建的PPy/RGD-ITO微电极作为传感电极,通过电化学阻抗谱技术对A549细胞粘附增殖行为及天然抗癌药物分子重楼皂苷I的细胞毒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通过简单的电化学共聚合成功将RGD分子掺杂进PPy膜内,且PPy/RGD复合膜具有优异的表面物理性能;PPy基质膜内掺杂的RGD分子保留其生物活性,相比裸ITO电极和聚4-苯乙烯磺酸钠(PSS)掺杂的PPy膜,PPy/RGD复合膜能更好地促进A549细胞的铺展、粘附和增殖;由于PPy/RGD-ITO微电极表面A549细胞形态学变化可改变电极系统的阻抗谱特征,因此通过电化学阻抗谱技术可解析A549细胞粘附增殖行为学信息,同时可定量分析重楼皂苷I细胞毒性.因此,通过简单的电化学共聚合方法将生物活性RGD分子掺杂进PPy膜内制备出的PPy/RGD膜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一种重要的仿生电极修饰材料用于构建电子系统和细胞生物学系统的耦合界面,未来可应用于细胞生物学行为及药物筛选研究.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微软身上一直保持着一种奇怪的现象,在冲击市场的过程中,每每到了第三次微软才能如愿以偿。而在今年10月12日发布的Win鄄dowsXP媒体中心2005版再一次用实际行动验证了这一看似奇怪的定律。此次发布的新型产品主要用来对照片、音乐、视频以及电视节目资源等文件进行管理。与此同时用户还可以在家里的电视或者音响上享受这些媒体文件带来的快乐。之前微软发布的旧版本媒体中心产品拥有大致相似的功能,但是因为兼容性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市场的热烈反响。不过新版本产品的公布改进了这一致命的缺点,从而得到了大量消费者的青睐,从此微软真正的进入了普通消费者的家庭。“也许当前此款产品并不具备为消费者娱乐电器领域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能力,”Forrester分析家特笛表示:“但是比尔-盖茨无疑将会以此为公司发展的契机,凭借公司在软件领域无可动摇的王者地位一举将未来的产品打造成为家庭媒体中心服务,从而进一步在媒体软件以及格式等方面大展宏图。”也许微软的努力在短期之内不会收到明显的效果,不过毫无疑问的一点是盖茨领衔的微软帝国正在逐渐向着数字媒体中心的角色转变。如今这种扮演家庭娱乐系统枢纽的个人电脑产品生产厂商众多,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戴尔...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功率柴油发动机活塞在高温下变形和烧蚀严重,导致活塞早期失效,使用寿命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文中采用光学显微镜(O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热模拟实验机等实验仪器,研究了在不同热压缩变形参数下,Al-Si-Cu-Mg-Ni活塞合金显微组织以及流变应力的变化规律,利用Zener-Hollomon参数的双曲正弦函数来描述Al-Si-Cu-Mg-Ni活塞合金热压缩变形流变应力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该合金在高温压缩变形过程中存在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现象,流变应力值随应变速率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在高温低应变速率下,组织形貌由于动态再结晶而形成完整的亚晶结构;该合金的热变形激活能Q=294.08 kJ·mol~(-1),建立了Al-Si-Cu-Mg-Ni活塞合金热压缩变形条件下的流变应力本构方程。  相似文献   
15.
采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三元乙丙橡胶(EPDM)/凹凸棒土(AT)复合材料,考察了不同结构的烃链功能改性剂对复合材料硫化性能、力学性能和应力松弛行为及相结构的影响,探究3种烃链功能改性剂对凹凸棒土在复合材料中分散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改性剂锚固在AT表面并与EPDM有良好相容性,使AT在EPDM中有更好分散性。改性剂添加量为AT的1%时,对EPDM/AT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改善效果最明显,其中,以胺基为端基,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左右的改性剂使EPDM和AT两相的界面结合性最好,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了304.34%,综合性能提高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刘洋  李远  乔兰  范大卫 《煤炭学报》2019,44(5):1465-1472
岩体非线性特征随深度增加不断凸显,其力学参量现场实时精确测量及长期监测,为地应力解除过程中岩体变化特征及应力监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然而目前岩石力学参量测定多基于室内力学试验,时效性及拟合方法都会对测试结果带来误差。传统耦合超声波发射、接收探头对接触面平整性要求高,无法实现布置于现场钻孔内的长效监测。基于干耦合点接触声波探头测速技术,通过对声波发射、接收探头设计,电路板稳定性及去噪算法研究,研发出具有瞬时采集、无线传输功能的数字化波速采集系统。通过对同一区域取自现场加工的?50 mm×100 mm花岗岩岩样及地应力解除岩芯,分别进行室内力学试验及波速测定,以计算获取相应静态、动态弹性模量。结果表明:首先,自研发基于干耦合点接触声波测速采集系统,对不同工作接触面适应性较好,数据误差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其次,对于同一区域相同岩性不同尺度、形态的岩样,其动态、静态弹性模量关系彼此间具有适用性。这就为现场基于干耦合点接触声波测速计算获得的岩体动态弹性模量,推算其静态弹性模量提供了依据。进一步的,基于干耦合点接触声波测速数字化采集系统,岩体动、静态力学参数在现场地应力岩芯解除过程及岩体长期监测过程中的实时采集及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新疆油田大部分原油采用静态交接,存在很多不足,且满足不了油田信息自动化建设需要,因此对原油静态交接进行动态交接计量改造。对新疆油田原油动态交接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对其他油田的动态交接改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活性气体[φ(CO_2)20%+φ(Ar)80%的混合气体]作为保护气体对镀铝焊丝实施焊接。结果表明,无论哪种保护气体,焊丝中的Al都使液态金属黏度增大,熔池流动性差,非常容易导致未熔合及未焊透缺陷。过渡到焊缝中的Al,一方面形成夹杂物,另一方面促使焊缝析出粗大的铁素体,这两方面的作用都导致焊缝强度和韧性都下降。无论采用哪种保护气体,热浸镀铝焊丝制备的焊缝金属的强度和冲击吸收功都低于φ(CO_2)20%+φ(Ar)80%混合气体保护条件下的镀铜焊丝制备的焊缝金属。  相似文献   
19.
李远  刘军 《门窗》2013,(11):30-32
针对隔热腔外围槽口四种不同的设计方案,本文使用数值模拟定性分析了槽口设计对隔热型材粉裂及变形的影响。结果发现:C槽优于B槽优于D槽优于A槽。C槽不仅大大减少了夹头外根部的变形,降低了粉裂的可能性,而且减少了外围槽口受滚压影响的变形量,获得的复合型材精度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20.
采用化学镀法制备Cu@Ag包覆粉体,并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SPS)对其进行烧结,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包覆粉体、烧结样品的微观结构,对烧结样品的物相、致密度及其致密化机理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化学镀法制备的Cu@Ag粉体表面存在高纯的包覆层。在较低的烧结温度下可以得到致密度高的Cu-Ag烧结块体,温度升高,Cu-Ag烧结块体的致密度逐渐升高,550℃时,致密度达到极大值96.76%。分析认为,得益于Cu@Ag粉体的包覆结构,在低温下,铜颗粒表面的纳米银的颈缩促进了烧结;在高温下,Cu、Ag间的固溶进一步促进了烧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