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4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1.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与 C 反应蛋白联合评分系统应用于儿童急性腹泻抗菌治疗的合理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江西省儿童医院新收治的急性腹泻患儿,无典型细菌性腹泻表现但被上述评分系统判为阳性,随 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 15 例。实验组使用抗生素,对照组不使用抗生素,共观察 5?d,比较两组的治疗 有效率、 典型细菌性腹泻的发生率、 病死率及不良事件率。结果??实验组第 5 天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93.3% Vs?46.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两组典型细菌性腹泻的发生率相当,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无死亡及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降钙素原与 C 反应蛋白联合评分系统对儿童急性腹泻的抗菌治疗具有一定的 指导意义, 针对无典型细菌性腹泻表现但被该系统判为阳性的急性腹泻患儿, 抗生素治疗可使其受益。  相似文献   
12.
早期食管癌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对提高食管癌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食管癌高发区或高危人群进行筛检,对具有食管疾病症状但常规内镜检查不能确定其病变性质者,采用色素内镜、超声内镜、肿瘤标志物检测和联合检测等方法检查可明显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为早期食管癌临床治疗评估提供充分且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食管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疾病 ,其发病隐匿、进展快和预后差。临床上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 ,而早期食管癌综合治疗 5年生存率高达 90 %~ 10 0 % ,中晚期患者 5年生存率低于 10 %。目前食管癌确切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尚不能针对病因治疗。因此 ,食管癌的及时诊断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 高危易感人群的筛检早期食管癌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 ,如胸骨后不适、间歇性吞咽困难、烧灼感、异物感等 ,若发展到进行性吞咽困难已属中晚期 ,此时多已失去治愈时机。在我国 ,坚持长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大面积普查是不经济、不…  相似文献   
14.
为观察洛赛克治疗儿童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2006年1月-2007年1月作者对本院作胃镜确诊为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的患儿进行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淤胆型)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10例采取腹腔镜直视下胆道冲洗治疗的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淤胆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儿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P〈0.01)。结论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淤胆型),经内科治疗后疗效不明显者,可行腹腔镜下胆道冲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具有上消化道症状不同年龄组儿童胃镜下特征及胃镜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 726例具有上消化道症状不同年龄组患儿胃镜资料,以年龄为界划分为4组:婴幼儿期(3岁),学龄前期(3~6岁),学龄期(7~11岁)及青春期(12~14岁),比较分析不同年龄组的胃镜下特征。结果 11 726例患儿共行1 805次胃镜检查,婴幼儿期205例,学龄前期556例,学龄期783例及青春期182例。2慢性胃炎是具有上消化道症状儿童的常见病因,消化道畸形和消化道异物多见于婴幼儿期,过敏性紫癜和食管静脉曲张主要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消化性溃疡在学龄期和青春期所占比率较其他年龄组明显增高(P0.005)。3消化性溃疡占11.4%(197/1 726),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占86.3%(170/197)、胃溃疡占10.2%(20/197)、及复合性溃疡占3.6%(7/197)。4具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不同年龄组慢性胃炎伴糜烂病变部位的分布不同,3岁患儿以胃底病变最多;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发于球部前壁。结论具有上消化道症状不同年龄组患儿的常见病因各有不同;胃镜检查是明确具有上消化道症状各年龄组儿童病因的最主要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19.
小儿反流性食管炎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损伤和炎症性表现。成人的研究表明,胃液中的胃酸、胃蛋白酶和十二指肠液中的胆盐和胰蛋白酶都可引起食管粘膜的损伤,而胃酸是其中最主要的攻击因子[1]。而引起小儿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易被误诊和漏诊,往往造成不良的后果。笔者对小儿反流性食管炎36例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小儿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改变。1临床资料1)对象:2002年7月~2006年4月经本院胃镜检查的患儿共1 125例,结合临床表现,其中36例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男24例,女12例,发病年龄3月~14岁,<1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婴儿食物过敏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内镜下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改变,以提高婴儿食物过敏致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水平。方法以江西省儿童医院2006年6月至2010年7月住院的35例食物过敏致上消化道出血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婴儿食物过敏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内镜下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所有患儿均有呕血和轻度-中度贫血,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19例,轻度低蛋白血症6例,血清IgE升高20例,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阳性2例;所有患儿血小板计数均正常,肝功能及凝血象检查均正常;3例患儿行血清学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测定,其中2例牛奶喂养患儿对牛奶高度敏感,1例母乳喂养患儿对蛋清和(或)蛋黄高度敏感。35例患儿均呈现镜下糜烂性胃炎,且为多发性病灶,其中21例患儿病变以胃底、胃体黏膜多发糜烂为主,14例为胃体、胃窦黏膜多发性糜烂,3例伴胃窦、幽门管水肿,1例食管炎。所有患儿组织病理提示胃黏膜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且均经患儿和母亲食物回避治疗有效。结论婴儿食物过敏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以牛奶喂养多见,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表现之一,内镜下表现以胃黏膜糜烂为主,饮食回避是主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且疗效肯定;胃黏膜病理学检查及结合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