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1篇
生物科学   13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41.
我们是糯娃     
《人与生物圈》2008,(5):42-51
石世会(从江县平江村,66岁,侗族):我今年66岁了,我们村像我这一代人,从小都是吃糯饭长大的。我们小时候也看到老人们种一点点籼稻,那时老品种的籼稻还比不上糯稻产量高,籼稻不是用来做主食,而是专门用来喂马和鸭,所以我们又把籼稻叫”马谷”和“鸭谷”,每家只拿十分之一左右的田来种籼稻。解放初,政府推广籼稻,  相似文献   
42.
何予卿  徐才国 《植物学报》2001,18(2):202-209
本研究以来源于农垦58S的籼型光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短日条件下育性难转换)和8902S(短日条件下育性易转换)及其F1、F2群体为材料,通过短日不同光温和不同生态条件4种处理,利用RFLP分子标记研究了影响光敏核不育水稻在短日条件下的育性可转换性的遗传、基因定位和基因互作,主要结果表明:影响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可转换性表现为微效基因的作用,定位了7个控制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可转换性QTL,即S2、S3a、S3b、S5、S8和S10。揭示了基因互作真实存在于光敏核不育水稻中,基因互作形式和互作类型对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可转换性的影响表现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基因互作所解释的遗传变异处于2.15%~10.07%之间。  相似文献   
43.
超级早籼稻“中早39”的高产育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产早籼嘉育253和高产抗稻瘟病早籼品种中组3号为亲本,采用分离世代自然病圃鉴定结合稻瘟病混合菌株人工接种抗性筛选方法,通过系谱法和产量比较试验,最终选育获得高产抗稻瘟病早籼稻新品种中早39。对超级早籼稻品种中早39及其系谱亲本嘉育253和中组3号进行产量相关性状、光合特性、叶面积指数和光合色素含量等测定和比较分析,发现中早39的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优于其系谱亲本,库容优势明显;中早39在齐穗后20天保持最高的净光合速率,其叶面积指数和各光合色素含量也优于系谱亲本;因此,中早39具有超高产光合生理特性。育种初期选用了高产亲本,且在生育后期中早39比其系谱亲本具有更优的光合生理特性,是水稻高产育种中优良性状的整合和后期功能型超级稻特性的体现;中早39超高产优势来自于品种选育过程中源库的优化、株叶形态的改善;中早39的选育研究为水稻高产育种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44.
本文报道了用基因枪法将雪花莲外源凝集素基因(gna)转移到优良籼型杂交稻保持系D297B中。通过PCR、Southern blotting和Western blotting等分子检测方法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受体材料的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蛋白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在受体中表达的蛋白具有生物活性。潮霉素抗性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多数是以单位点形式整合并以3∶1方式遗传。另外,PCR证据也说明抗虫基因与选择标记基因基本上是共整合和共遗传的  相似文献   
45.
本研究以来源于农垦58S的灿型光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短日条件下育性难转换)和8902S(短日条件下育性蝗转换)及其F1,F2群体为材料,通过短日不同光温和不同生态条件4种处理,利用RFLP分子标记研究了影响光敏偿育水稻在短日条件下的育性可转换性的遗传,基因定位和基因互作,主要结果表明:影响光敏不育水稻的育性可转换性表现为微效基因的作用,定位了7个控制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可转换性QTL,即S2,S3a,S3b,S5,S8和S10,揭示了基因互作真实存在于光敏核不育水稻中,基因互作形式和互作类型对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可转换性的影响表现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基因互作所解释的遗传变异处于2.15%-10.07%之间。  相似文献   
46.
1985—1986,观察籼、梗及籼、粳Fl杂种终变期核仁染色体数,籼为2个二价核仁染色体,粳为1个二价核仁染色体,籼、粳Fl杂种核仁染色体数与父本水稻的核仁染色体数相同。由此,讨论了“随体丢失”在水稻育种,粳稻起源及遗传学方而的意义。  相似文献   
47.
由来自水稻成熟胚的愈伤组织或由此而建立的悬浮细胞系作基因枪转化的靶材料,将质粒pILTAB227(含hph基因和gus基因)导入籼稻,在Basmati-1、青油粘、新山粘29、胜优2号,明恢63等品种获得了转基因植株。T0转化体gus基因组织化学染色和DNA分子杂交(Southern blot)证实,gus和hph基因已整合到上述品种的基因组中。本实验仔细研究了hph基因在Basmati-1的T1  相似文献   
48.
由来自水稻成熟胚的愈伤组织或由此而建立的悬浮细胞系作基因枪转化的靶材料 ,将质粒 p ILTAB2 2 7(含 hph基因和 gus基因 )导入籼稻 ,在 Basmati- 1、青油粘、新山粘 2 9、胜优 2号 ,明恢 63等品种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T0 转化体 gus基因组织化学染色和 DNA分子杂交 ( Southern blot)证实 ,gus和 hph基因已整合到上述品种的基因组中。本实验仔细研究了hph基因在 Basmati- 1的 T1、T2 和 T3等各个世代的遗传及表达。对 T1家系中各个体核 DNA的分子检测表明 ,hph基因普遍呈 3∶ 1的分离 (转基因阳性∶阴性 ) ,表明 hph基因为单一位点的整合 ,其遗传符合单 (显性 )基因控制的孟德尔遗传规律。还发现一些株系表现 1∶ 1的不正常的分离 (阳性个体较预期的少 ) ,推测这是由于雌或雄配子之一方的 hph基因受到抑制而产生基因沉默的结果。在 T2 、T3世代获得了具 hph基因的纯合体。笔者还探讨了外源基因在核基因组中的遗传稳定性及基因的沉默与活化问题  相似文献   
49.
基因枪法转化籼稻胚性愈伤组织获得可育的转基因植株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许新萍  范云六 《遗传学报》1999,26(3):219-227
籼稻胚性愈伤组织作为基因枪法转化的靶材料,建立了可重复的、高效的籼稻转化系统。从籼稻成熟胚诱导生长3 ̄4周的愈伤组织,经过2 ̄6周继代培养后,可以形成足够量的颗粒状胚性愈伤组织。用含有bar基因和B.t.δ-内毒素基因的质粒pFWZ16轰击转化胚性愈伤组织,在含2 ̄4mg/L Basta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预再生、再生及长根培养,并通过干燥处理增加再生频率和出苗数。从接种到获得转化小植株只需要4  相似文献   
50.
本文报道了籼稻雄性不育系54257/162-5的基本特性,其母本54257及父本162-5均为离体培养起源的体细胞无性系,分别来自 IR_(54)及IR_(52)。 不育系54257/162-5已回交8代,不育株率100%,自交不结实。花粉败育方面,部分个体表现为典败,部分个体表现为染败,或典败与染败兼而有之。试验表明,不育系54257/162-5个体间这种花粉败育的“分离”并非父本不纯所致,乃该不育系固有的特点。 以114恢、测64、IR_(24)、3550、测222及丰桂6号等6个野败型不育系之恢复系与野败不育系及 54257/162-5测交,恢复程度有较大差异。只有3个(114恢、测64及测222)能使54257/162-5的育性恢复;2个(IR_(24)及3550)只能达到半恢复;有1个(丰桂6号)不仅不能恢复,而且保持了其雄性不育。这表明,不育系54257/162-5与野败不育系在细胞质上可能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 讨论了保持系体细胞克隆162-5的基因型,认为它是由恢复系IR_(52)经离体培养直接变为保持系。这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中尚属首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