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54篇
  免费   1217篇
  国内免费   896篇
地球科学   946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297篇
  2021年   312篇
  2020年   310篇
  2019年   313篇
  2018年   270篇
  2017年   311篇
  2016年   302篇
  2015年   289篇
  2014年   395篇
  2013年   405篇
  2012年   405篇
  2011年   448篇
  2010年   348篇
  2009年   444篇
  2008年   386篇
  2007年   525篇
  2006年   513篇
  2005年   420篇
  2004年   386篇
  2003年   339篇
  2002年   259篇
  2001年   257篇
  2000年   214篇
  1999年   181篇
  1998年   203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我国高原干旱气候区作物种植区划综合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高原地区建立以气象、地理位置、经济效益等不同指标类型和权重系数的干旱气候作物生态适生种植区划综合指标体系,并以定量标准进行5级作物生态适生种植区划等级的划分。该综合指标体系具有实践性、经验性、客观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2.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柽柳、芦苇对生态输水的响应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过程中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动态监测和天然植物生理指标的测试分析, 探讨了塔里木河下游柽柳、芦苇对生态输水的响应. 研究表明, 塔里木河下游河道输水对抬升其附近的地下水位起到了明显效果, 地下水埋深呈逐级抬升过程. 输水河道附近的地下水埋深由输水前的5~8 m抬升到了2~4 m; 植物各项生理指标对地下水位变化反应敏感, 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 不同植物生长由于对地下水位要求深度不一样, 随地下水位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响应, 芦苇的反应敏感区约在150~200 m之间, 而柽柳则多在200~250 m之间. 结合野外样地的实际调查分析推测, 芦苇和柽柳的胁迫地下水位分别为3.5 m和4.0 m.  相似文献   
993.
进入21世纪的勘查地球化学:对生态地球化学的展望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通过对国内外地球化学填图进展的简要回顾 ,认为生态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填图的必然产物。根据中国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的工作部署和研究需求 ,初步提出了生态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同时指出 ,生态地球化学研究将成为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发展的主流之一  相似文献   
994.
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集)镇职能组合结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由于人口的增长、农业经济和交通的发展,城(集)镇经济也逐步发展和繁荣起来,不同类型的城(集)镇职能组合结构开始形成。在原有的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的城(集)镇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手工业集镇、商业集镇和交通集镇。其城(集)镇功能的消长表现在: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的城(集)镇发展相对缓慢,以经济、商业职能为主的集镇得到迅速发展,商业集镇数量增加、人口增长、规模扩大、开市日期增多、集市广设店铺,出现了繁盛的局面。  相似文献   
995.
杭州生态城市建设途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论述了城市建设首先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必然结果的生态城市,就是要在城市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通过调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实现社会、经济及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杭州市区为例,剖析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96.
文章分析了现代城市林业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以大连市为例阐述了现代城市林业发展现状,并详细探讨了大连现代城市林业的地域结构和空间功能,在此基础上构筑了现代城市林业的空间发展模型,在理论上探讨现代城市林业的地域结构和空间功能。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We have developed a new approach to modeling the acoustic-gravity wave (AGW) radiation from bolide sources. This first effort involves entry modeling of bolide sources that have available satellite data through procedures developed in ReVelle (Earth Moon Planets 95, 441–476, 2004a; in: A. Milani, G. Valsecchi, D. Vokrouhlicky (eds) NEO Fireball Diversity: Energetics-based Entry Modeling and Analysis Techniques, Near-earth Objects: Our Celestial Neighbors (IAU S236), 2007b). Results from the entry modeling are directly coupled to AGW production through line source blast wave theory for the initial wave amplitude and period at (at 10 blast wave radii and perpendicular to the trajectory). The second effort involves the prediction of the formation and or dominance of the propag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Lamb, edge-wave composite mode in a viscous fluid (Pierce, J. Acoust. Soc. Amer. 35, 1798–1807, 1963) as a function of the source energy, horizontal range and source altitude using the Lamb wave frequency that was deduced directly during the entry modeling and that is used as a surrogate for the source energy. We have also determined that Lamb wave production by bolides at close range decreases dramatically as either the source energy decreases or the source altitude increases. Finally using procedures in Gill (Atmospheric-Ocean Dynamics, 1982) and in Tolstoy (Wave Propagation, 1973), we have analyzed two simple dispersion relationships and have calculated the expected dispersion for the Lamb edge-wave mode and for the excited, propagating internal acoustic waves. Finally, we have used the above formalism to fully evaluate these techniques for four large bolides, namely: the Tunguska bolide of June 30, 1908; the Revelstoke bolide of March 31, 1965; the Crete bolide of June 6, 2002 and the Antarctic bolide of September 3, 2004. Due to page limitations, we will only present results in detail for the Revelstoke bolide.  相似文献   
1000.
我国干旱区生态需水若干问题评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桂民  王根绪 《冰川冻土》2004,26(5):650-656
生态需水是当前水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我国内陆干旱区,这一研究尤为紧迫.目前生态需水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研究方法也因人而异.归纳了已有的生态需水的相关概念和干旱区生态需水研究的主要成果、研究方法等.从概念主体角度,区分了生态需水、环境需水、生态环境需水之间的关系,并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