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28篇
  免费   948篇
  国内免费   546篇
工业技术   22122篇
  2024年   104篇
  2023年   438篇
  2022年   430篇
  2021年   497篇
  2020年   508篇
  2019年   513篇
  2018年   224篇
  2017年   433篇
  2016年   473篇
  2015年   611篇
  2014年   1177篇
  2013年   907篇
  2012年   990篇
  2011年   1066篇
  2010年   944篇
  2009年   1035篇
  2008年   1251篇
  2007年   1120篇
  2006年   1015篇
  2005年   1009篇
  2004年   913篇
  2003年   843篇
  2002年   752篇
  2001年   638篇
  2000年   580篇
  1999年   465篇
  1998年   433篇
  1997年   430篇
  1996年   357篇
  1995年   384篇
  1994年   339篇
  1993年   255篇
  1992年   275篇
  1991年   209篇
  1990年   193篇
  1989年   180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国内简讯     
《石油炼制与化工》2003,34(11):66-67
  相似文献   
82.
多维气相色谱快速测定汽油中的烯烃、芳烃和苯含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车用无铅汽油国家标准GB17930-1999中对烯烃,芳烃和苯含量提出的明确限值要求,以及现有标准方法和其它分析技术在分析汽油组成时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汽油分析的发展趋势及我国汽油生产的工艺和汽油组成分布特点,提出了一套新的多维气相色谱技术测定汽油中烯烃。芳烃和苯含量的方法。并研制了新的烯烃捕集阱,可捕集汽油中高达70%的烯烃,且具有良好的可逆性和使用寿命,提出的方法可以在12min内通过一次色谱进样实现汽油中烯烃总量,芳烃总量和苯含量的测定。试验结果与荧光指示剂吸附法(FIA,GB/T11132-1989)相比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分析速度和方法的再现性得到明显改善。试验成本也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83.
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对催化剂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在120℃、空速相同、液固反应条件下,高苯烯比时催化剂的稳定性明显高于低苯烯比时;在苯烯比和空速相同、液固反应条件下,相对低温反应时,催化剂的稳定性明显高于高温反应。IR分析结果表明,同新鲜和反应后未失活的催化剂相比,失活后催化剂的活性组分特征衍射峰消失,出现的新的特征衍射峰可能同—CH基的振动有关。TG分析结果表明,失活后催化剂在空气流中焙烧,失重幅度比新鲜催化剂大。  相似文献   
84.
本文通过实验分析论证了二甲苯掺兑溶剂油法的可行性,并顺利实施了纯苯残油精制提取二甲苯新的操作法,提高了二甲苯收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5.
固体酸的酸性和结构对苯与乙烯烷基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搅拌高压釜中,研究了纯磷钨酸、负载磷钨酸、工业Y-分子筛、工业β-分子筛和纳米β-分子筛5种固体酸催化剂进行苯与乙烯的液相烷基化反应的催化活性和反应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固体酸催化剂的烷基化反应活性高低主要取决于表面酸强度和酸量;乙苯的选择性主要取决于催化剂的孔道结构;乙基化的选择性则与催化剂的表面酸强度、酸性中心位置和孔道结构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6.
苯乙烯与1-(2-叔丁基过氧异丙基)-3-异丙烯基苯(D120)能进行自由基共聚合反应,聚合后过氧基团以侧基的形成被保留在共聚物大分子链上,凝胶色谱分析发现,随原料单体中D120比例增加,共聚物的分子量减小,分子量分布变窄,DSC分析发现共聚物中过氧基团的分解温度随D120结构单元含量的增加而下降,但仍高于D120单体过氧基团的分解温度,苯乙烯与D120的竞聚率为:rD120=0.700,rSt=0.714。  相似文献   
87.
对苯二甲酸精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钱斌 《金山油化纤》2003,22(1):21-24
综述了对苯二甲酸精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对几种主要的精制方法进行了对比,并指出了对苯二甲酸精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8.
刘燕 《中国氯碱》2003,(11):7-8
介绍了通过优化工艺指标,如精确控制化盐温度、增加粗盐水的过碱量、减少助沉剂的投加量等提高了盐水质量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89.
90.
报道了 30 %苯噻·苄·乙复酸除草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采用乙腈 +甲醇+水 =30 +4 0 +30 (V/V )为流动相 ,在C18柱上UV - 2 30nm下 ,同时测定了苯噻草胺、苄嘧磺隆和乙草胺的含量 ,标准偏差分别为 0 0 38、0 0 15和 0 0 16,变异系数分别为 0 16%,0 5 9%,0 63%,回收率在 98 10 %~ 10 2 2 8%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