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新规格汽油对烯烃、芳烃和苯含量提出的明确限值要求以及现用标准方法和其它分析技术在分析汽油组成时存在的问题,应用一套新的多维气相色谱技术测定汽油中烯烃、芳烃和苯含量。可以在12min内通过一次色谱进样实现汽油中烯烃总量、芳烃总量和苯含量的测定。实验结果与荧光指示剂吸附法(FIA)相比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分析速度和方法的重现性得到明显改善。实验成本也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2.
汽油的烃组成,特别是烯烃、芳烃和苯含量,是汽油产品的重要质量指标,基于现行方法测定这些项目存在精密度较差、分析周期长等问题,采用多维气相色谱技术尝试测定了延长石油集团永坪炼油厂成品汽油和汽油馏分中的烯烃、芳烃和苯含量。成品汽油中烯烃、芳烃和苯含量(φ)重复测定6次的最大偏差分别为0.5%,0.3%,0.02%。新方法的使用在提高测定准确性和精密度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降低了实验费用,为汽油产品质量和生产装置的平稳运行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汽油的烃组成指标是车用汽油清洁化进程的重要项目。通过大量的比对试验分析了不同汽油烃组成测定方法的技术特点,介绍了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采用多维气相色谱快速测定汽油中烯烃、芳烃和苯含量的研究、实践以及标准化的历程,该方法的研究及标准化为炼化企业清洁汽油生产的质量升级和产品质量保障以及流通市场汽油质量的监控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我国主导制定的石油及石油产品领域的第一个国际化标准。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采用傅立叶中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汽油的总氧含量及烯烃、芳烃、饱和烃和苯的含量的方法。试验表明,IROX2000傅立叶中红外光谱仪可在3min内准确、简便测定汽油的以上性质,这一技术为汽油的清洁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反应温度和剂油比对催化裂化汽油中烯烃和芳烃分子组成及辛烷值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总烯烃和总芳烃含量升高,且以低碳正构单烯烃和低碳芳烃含量升高为主,大分子烯烃和芳烃含量降低,辛烷值明显增加。随着剂油比的增加,汽油中各碳数烯烃均有所下降且以正构烯烃含量下降为主,苯及总芳烃含量升高且以低碳芳烃含量升高为主,辛烷值略有升高。  相似文献   

6.
在线红外光谱法检测汽油中的烯烃和芳烃(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利用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建立烯烃、芳烃和苯等组分的红外光谱图库 ,实现汽油组分中烯烃、芳烃和苯含量在线检测与精确调合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汽油调合组分和产品汽油(90、93、97号)辛烷值、组成等性质的实验室模型,并用常规方法分析样品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实验表明,其准确性达到标准方法对测定结果的要求。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在5min内快速、准确测定调合组分汽油和成品汽油的辛烷值、芳烃、烯烃、苯等性质。  相似文献   

8.
清洁汽油生产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车用汽油组成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汽油中的硫含量、烯烃和芳烃含量对环境的影响;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综述了汽油脱硫(包括加氢脱硫和非加氢脱硫)、降低汽油烯烃含量、生产高辛烷值组分等生产清洁汽油的技术。  相似文献   

9.
采用通常的毛细管色谱方法 ,能够将石脑油中的各种烷烃、环烷烃、芳烷分离 ,但样品中若含有较多的烯烃 ,则分离不完全 ,无法准确测出。本文采用国际上新兴的捕集肼技术 ,用 3根捕集柱 ,将石脑油中的烷烃、烯烃、芳烃分别捕集 ,然后依次释放到分析柱进行分析 ,能得到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0.
《金陵科技》2004,11(1):20-20
我国FCC汽油占汽油总量85%以上,其烯烃含量(φ)在50%左右、芳烃含量(φ)在20%以下。FCC汽油不能达到汽油新标准要求。为此,需要开发一种在不降低汽油辛烷值或少降低汽油辛烷值的前提下,大幅降低汽油烯烃含量的技术。  相似文献   

11.
1 Introduction. China has enforced a new gasoline standard starting 2003 to limit the olefins, aromatics and benzene contents in gasoline. The isomcrate is the cleanest gasoline component because it does not contain the above-mentioned components, and is also an excellent gasoline blending component because of its higher RON and MON ratings. Currently the FCC naphtha accounts for 81.4% of gasoline pool, reformate accounts for 12.6% of gasoline pool, MTBE makes up 4% of gasoline pool.  相似文献   

12.
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成品罐汽油的有关性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邵波  黄小英  王京华 《石油化工》2002,31(10):848-851
在标准方法测定数据的基础上 ,建立了厂内成品罐汽油的组成和性质的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 ,并用常规分析方法验正模型的准确性。实验表明 ,近红外光谱法测定的准确性达到标准方法对测定结果的要求。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在 5min内快速、准确、简便地一次测定成品罐汽油的辛烷值、芳烃、烯烃、苯  相似文献   

13.
采用递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适合测定油品中芳烃和烯烃含量的分析模型,并在某炼油企业应用达到了很好效果;近红外光谱法的测定结果与荧光指示剂吸附法的测定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与荧光指示剂吸附法相比,近红外光谱法可以提高分析效率,降低分析成本,具有较高的分析精密度。  相似文献   

14.
近红外光谱在清洁汽油生产控制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介绍近红外光谱分析在清洁汽油生产控制中的应用。在标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了适合催化裂化、催化重整、90号清洁汽油和93号清洁汽油测定RON、MON、烯烃含量、芳烃含量、苯含量和氧含量的分析模型,通过大量试样对所建分析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的测定结果与标准方法的测定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分析效率,降低成本,对装置的平稳运行和汽油的优化调合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车用无铅汽油实施新标准的看法和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0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车用无铅汽油新标准。长期以来我国汽油生产已形成以催化裂化装置为主的格局,而催化裂化汽油烯烃含量普遍较高,优化调合工艺,降低汽油烯烃含量、硫含量、苯和芳烃含量,规范使用清净剂等是汽油达新达标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在资源可得性、生产技术和使用性能三方面取得折衷和协调。本文就此加以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喷气燃料中芳烃含量测定的准确性、精密度和分析速率,解决荧光指示剂吸附法面临的荧光指示剂供应问题,提出采用气相色谱(GC)快速测定喷气燃料中芳烃总量的方法。通过制备芳烃可逆性吸脱附材料,并将其用于气相色谱柱固定相,实现了喷气燃料中饱和烃与芳烃的气相色谱分离。该气相色谱法的芳烃测定结果与芳烃配制结果相关系数达到0.9999,加标回收率100%±5%,定量结果准确,重复性标准偏差为0.21%,重复性良好。为确定该气相色谱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测定了加氢裂化和直馏两种工艺来源的喷气燃料样品,讨论了喷气燃料饱和烃和芳烃相对密度对喷气燃料中芳烃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换算结果的影响,并与GB/T 11132—2008荧光指示剂吸附法(FIA法)和NB/SH/T 0939—2016示差折光检测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此外,采用核磁共振(NMR)分析方法对加氢裂化和直馏两种工艺来源的喷气燃料样品中可能存在的烯烃进行了鉴别,结果表明,加氢裂化和直馏两种工艺来源的喷气燃料样品中烯烃最大质量分数不超过1%,不会对芳烃含量的测定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燃油中烷烃、烯烃、芳烃等组分对于车用汽油机排放特性的影响。未燃烷烃是烷烃燃料HC排放的主要成分,烯烃燃料的HC排放主要包括丙烯、异丁烯、戊烯等,1,3-丁二烯的排放随燃油烯烃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苯、甲苯、乙苯等的排放随芳烃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发动机燃烧工况如空燃比、点火角度等对各种HC排放的具体组成有显著影响。因此,不仅需要加强降低燃油烯烃、芳烃含量的研究,也应该借助发动机燃烧过程的优化来降低因烯烃、芳烃含量高对排放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取有效技术对策降低汽车排放污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汽车排放已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一氧化碳、烃类和氮氧化物是三种主要排放有害物质。北京市有140万辆汽车,每年排出氮氧化物147kt。降低汽车排放污染需从改进汽车发动机系统、安装尾气三效转化器和提高汽油质量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汽油质量,包括汽油无铅化,降低芳烃、烯烃和硫含量,降低蒸气压和90%馏出温度,添加含氧化合物和清净分散剂可有效地控制汽车排放污染。为满足汽油新的质量要求,炼油厂需采取一整套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展望21世纪,清洁的石油液体燃料仍将有竞争力,压缩天然气等替代燃料将有发展,燃料电池作为汽车动力将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