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40篇
  免费   856篇
  国内免费   449篇
医药卫生   1534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65篇
  2022年   298篇
  2021年   517篇
  2020年   593篇
  2019年   364篇
  2018年   325篇
  2017年   422篇
  2016年   513篇
  2015年   464篇
  2014年   1079篇
  2013年   1011篇
  2012年   962篇
  2011年   1116篇
  2010年   874篇
  2009年   880篇
  2008年   773篇
  2007年   852篇
  2006年   755篇
  2005年   657篇
  2004年   586篇
  2003年   411篇
  2002年   280篇
  2001年   226篇
  2000年   186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129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6篇
  1975年   7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外侧切口,通过跟骨外侧骨皮质开门.将骨折复位后植骨.重建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24例(26足)。结果 术后均获5~32个月随访,按门振武等评分际准.优17例,良5例,差2例.结论 严重跟骨骨折手术治疗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评价经关节突入路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 9月 ~2003年 5月我院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 83例,随访患者 81例,年龄(55. 25±19. 21)岁,随访时间 (1. 68±0. 93)年。按照不同的手术入路方法分为两组,Ⅰ组经关节突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Ⅱ组经椎板切除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按各组术中的临床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和术后JOA评分等数据经SPSS11. 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术后采用Stauffer Coventry下腰椎术后疗效评定标准:临床优良率分别为 87%与 75%;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 87. 81%与62. 88%。术后均无螺钉松动、断裂或者滑脱加重等并发症,有 3例假关节形成。结论 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患者的手术治疗中,经关节突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3.
间接复位与微创钢板内固定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康庆林  张春才 《中国骨伤》2004,17(2):124-125
应用内固定治疗骨折和保护骨的血供一直是一对矛盾,近年AO针对自身治疗原则中的某些不足,提出生物学固定(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BO),其核心目的就是保护骨折局部血运。间接复位(indirect reduction)和微创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oste osynthesis,MIPD)是BO原则中的两个主要技术,其发展备受关注,本文就两门技术的原理、操作要点、应用前景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4.
王华民  王钢  陈滨  汪群立 《中国骨伤》2004,17(6):337-339
目的:探讨新鲜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本组78例,平均34.4岁(20~48岁)。其中头下型24例,经颈型34例,基底型20例,均用3根折断加压螺纹钉固定。同时分别联合应用股方肌、缝匠肌肌骨瓣或带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瓣。术后制动12周。平均随访3年4个月。结果:6例复位不良,其中5例出现骨折不愈合,共14例发生股骨头坏死。结论:新鲜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原则应力求早期解剖复位,牢固固定。带肌蒂或血管蒂的髂骨瓣植入可以改善局部的血运,良好的骨折复位、早活动晚负重.有利于降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骨折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15.
跟骨骨折多为高处坠落伤所致,损伤机制为偏心负荷引起的剪切、压缩骨折,多累及距下关节面,属关节内骨折。2000-2004年我科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并获得随访20例,取得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本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20~60岁。均为闭合性骨折。术前均摄跟骨正侧位  相似文献   
116.
目的对3种不同颈椎前路钢板系统重建并维持颈椎融合节段曲度和高度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 2002年1月~2004年6月,行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122例;男85例,女37例,年龄14~70岁.根据采用Orion、Zephir、Codman 3种颈椎前路钢板系统分为A组37例、B组39例及C组46例.于术前、术后1周和随访时摄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的曲度和高度,并比较其变化及3组间差异.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6~35个月,平均17.3个月.术后6个月3组患者术段颈椎均获骨性融合.且术后1周时颈椎融合节段曲度和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最后1次随访时和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钢板系统均能有效重建并维持颈椎融合节段曲度和高度,近期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17.
目的研制出腰骶椎前路同种异体骨垫并评价其生物力学性能和初步临床疗效。方法①CT测量:通过CT扫描测量33名正常人腰骶椎各椎间隙的前后点高度、腰骶椎的矢、冠状径,为设计出同种异体骨垫提供解剖学依据。②生物力学试验:将设计出的骨垫与钛网、自体髂骨对比,评价它们在三维运动范围、最大拔出力、最大抗压负荷等方面的生物力学性能。③临床初步应用:在临床工作中选择合适病例5例,应用骨垫前路融合技术评价其初步临床疗效。结果①CT测量结果:正常腰骶椎椎间隙前高大于后高,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前/后高范围(9.03/7.11~13.93/9.73)mm。正常腰骶椎横径大于矢状径,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横径/矢状径范围是(40.51/29.38~46.20/33.98)mm。②生物力学评价:A、三维运动方面:骨垫、髂骨及钛网均能增强不稳节段的稳定性,C组、D组、E组、F组分别与B组比较,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但骨垫与钛网相比,两者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髂骨相比,骨垫更能增强脊柱稳定性,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B、最大拔出力方面:骨垫、髂骨及钛网等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髂骨<骨垫<钛网。C、最大抗压负荷方面:骨垫、钛网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髂骨比较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③临床疗效评价:本组病例均在随访之中,中、晚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评价。近期疗效根据Steffee方法评定临床结果。本组优3例,良2例,所有病例腰腿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X线片示其病变椎间隙高度恢复。结论腰骶椎前路骨垫设计符合腰椎生理解剖,短期内已具有足够抗压、抗滑、稳定脊柱节段的生物力学性能;其临床应用操作简单安全,恢复椎间隙高度好,融合后无异物遗留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8.
颈椎前路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方法对诊断明确症状较重的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18个月,术后3个月椎间植骨达骨性融合,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除1例钢板松动术后第5天再次手术外,未见食道损伤、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减压彻底、融合率高、内固定牢靠的优点,虽手术风险较大,但如操作细致,仍可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9.
目的评价应用长Gamma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效果。方法16例股骨转子下骨折采用长Gamma钉内固定,C臂X线机透视下牵引复位,必要时做小切口钢丝环扎或钢缆捆绑复位。结果1例发生延迟愈合,其余病例术后半年随访时骨折均已愈合。肢体功能良好。结论股骨转子下骨折应用长Gamma钉内固定,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0.
髓内固定系统治疗下肢骨折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髓内固定系统在下肢骨折治疗中的操作原理。方法:认真术前掌握髓内钉系统的设计和操作,结合对骨折部位、类型及生物力学分析等选择内固定,通过对下肢骨折157例的术中观察及术后摄片对照等探索髓内钉系统的操作情况。结果:术后摄片骨折达解剖或功能复位,随诊3~24月,优良率为94.88%。结论:下肢骨折治疗中,髓内钉系统是一种优良的支撑、复位、固定器材:术前认真分析骨折类型及力学特点,有助于术中顺利操作和骨折的坚强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