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9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5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背景与目的:锥形滤器是近些年较为常用的可取出下腔静脉滤器,但其容易发生倾斜及回收钩嵌入或穿透下腔静脉壁,导致常规腔内介入方法无法取出,甚至发生严重并发症。因此,本研究探讨全腹腔镜辅助下回收钩穿透下腔静脉壁的锥形滤器取出的安全性与效果,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处理策略与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9年11月收治15例下腔静脉锥形滤器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47.7±13.3)岁。置入Celect滤器12例,Denali滤器2例,Option滤器1例。所有滤器经颈静脉介入无法取出,术前CT提示滤器回收钩穿透下腔静脉壁,所有患者在全麻下采用全腹腔镜辅助下滤器取出术。结果:手术方式为经腹腔途径9例(60.0%),经腹膜外途径6例(40.0%)。全腹腔镜辅助下滤器成功取出14例(93.3%),其中1例为Option滤器,2例为Denali滤器,11例为Celect滤器。1例(6.7%)Celect滤器腹腔镜手术未能分离回收钩,中转开腹手术成功取出。腹腔镜取出率为93.3%。患者滤器置入时间为(103.9±70.3)d,围手术期1例(6.7%)术中失血给予输血治疗,1例(6.7%)切口皮肤感染,术后平均住院(7.4±2.8)d。结论:全腹腔镜辅助下取出回收钩穿透下腔静脉壁的锥形滤器是安全有效的,能避免滤器长期植入导致的并发症,术前CT评估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2.
背景与目的:胰岛素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胰岛细胞肿瘤,手术是唯一能治愈的方法。随着技术与设备的发展,腹腔镜下手术已被医患所认可。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9年5月笔者所在单位行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术的11例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男4例,女7例;就诊时年龄21~62岁,平均44.8岁;病程8 d至4年,术前定性、定位诊断均为胰岛素瘤。10例在腹腔镜下成功切除肿瘤,其中行胰岛素瘤切除术8例(胰腺颈部2枚,体部5枚,尾部2枚);2例行胰体尾切除术(胰腺体部1枚,尾部1枚)。11例均行术中腹腔镜超声检查,10例患者发现肿瘤,共11枚,1例腹腔镜超声未探及肿瘤,终止手术。手术时间85.0~380.0 min,术中出血量10.0~530.0 mL。肿瘤切除30 min后,血糖升高1.5~2.3 mmol/L;术后第1天清晨血糖3.9~10.4 mmol/L,出院时血糖2.4~12.8 mmol/L。术后病理均为良性胰岛素瘤。3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例出现胰瘘(A级),2例出现反跳性高血糖。术后住院时间5.0~15.0 d。随访10~43个月,完整切除肿瘤的10例患者,低血糖症状完全消失,无肿瘤复发。结论:胰颈、体尾部表面及适合胰体尾切除的良性胰岛素瘤,腹腔镜下手术切除安全、有效、创伤小,临床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3.
曲宗明 《中国基层医药》2014,(15):2323-2324
目的:比较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慢性阑尾炎的疗效。方法将148例慢性阑尾炎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手术组(62例),开腹手术组(8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随访6个月至2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腹腔黏连和疼痛情况。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开腹手术组( t=3.307、2.682、2.703、2.830,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06,P>0.05);术后腹腔脓肿、肠梗阻、切口感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132、1.305、1.287,均P>0.05),但腹腔镜手术组、术后出现慢性疼痛人数为6例(10.2%),与对照组19例(2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56,P <0.05)。结论与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术中可以广泛探查切除腹腔黏连,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较低,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三孔法腹腔镜结直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的临床可行性。 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本医疗组2021年10月至2021年12月采用单人三孔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或高位直肠癌根治术(NOSES术)的8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情况。 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70.3±38.6)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43.8±11.9)mL,平均术后排气时间(42.0±24.9)小时,平均淋巴结清扫数量(13.6±9.5)颗,平均住院时间(13.4±3.9)天,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由1名外科医生和1名扶镜手实施的三孔腹腔镜手术似乎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种可行且安全的手术选择,能达到相同的根治效果,并发症并未增多。  相似文献   
95.
目的 评价和比较经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性手术治疗肝脏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3年1月收住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肝脏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53例患者,其中41例行经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112例行传统开腹手术(开腹组).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开腹手术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P>0.05).腹腔镜组5例患者行中转开腹手术,中转开腹率为12.2%(5/41).2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0,P>0.05).腹腔镜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3~8 d,而开腹组为4~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9%(2/41)、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16.0%(18/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P<0.05).结论 腹腔镜肝包虫根治性手术治疗较传统开腹肝脏囊型包虫病手术治疗具有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恢复快,复发率低的特点,在严格选择患者的条件下是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经脐单切口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脐单切口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单切口组)与20例开腹右半结肠切除术(开腹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单切口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开腹组[(5.5±0.6)cm比(17.6±2.2) cm、(84.0±31.1) ml比(155.5±43.1) ml、(2.00±0.76)d比(3.75±0.63)d、(5.3±0.6)d比(6.5±0.6)d、(9.3±1.4)d比(13.5±1.5)d],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238.4±19.3) min比(165.3±25.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除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切口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开腹组发生并发症3例,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55个月,中位随访28个月,单切口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2例,开腹组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切口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微创、美观、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可在有一定腹腔镜手术基础的医院施行.  相似文献   
97.
目的 评价改良R.E.N.A.L.评分系统在后腹腔镜下T1期肾癌肾部分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6月39例T1期肾癌患者临床资料,对相关资料使用改良设计的R.E.N.A.L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分析评分结果与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 改良的R.E.N.A.L.评分系统与术中热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存在明显关联(P<0.05),而因为研究对象较少,只有1例中等手术难度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暂时无法评估改良R.E.N.A.L.评分系统与手术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增加样本量。结论 改良R.E.N.A.L.评分系统较为准确地评价了后腹腔镜下T1肾癌肾部分切除术的手术难度,可作为术前T1肾癌患者后腹腔镜下肾癌肾部分切除术手术难度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98.
目的比较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与李金斯坦修补术(Lichtenstein)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华润武钢总医院收治成人腹股沟疝220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102例行TEP(观察组),118例行开放式Lichtenstein修补术(对照组),对比二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评分,住院费用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t=7.622,P=0.005),术后疼痛症状极轻,但住院费用相对较高,二组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x^2=1.529,P=0.144);术后随访6—18个月,对照组未出现复发,观察组复发1例。结论TEP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且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与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216例,均行TAPP或TEP。比较二组患者的手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并发症及复发情况、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TAPP和TEP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Z|=0.563,P=0.574)、术后住院时间(|Z|=0.497,P=0.619)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TAPP组复发(对侧复发)1例,TEP组无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8,P=0.397);TEP组并发皮下气肿1例,占全部TEP患者总数的1.11%,TAPP组无气肿发生;TAPP组住院费用(8908±611元)低于 TEP组(9123±580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266,P=0.003)。结论 TAPP与TEP在临床疗效上无差别,但在住院费用上,TAPP相较比TEP稍少,可依据患者经济水平、意愿以及术者水平等综合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下行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1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行腹腔镜腹膜后肿瘤切除术23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2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平均为130 min,术中失血平均110 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5 d,无术后严重并发症。随访6∽22个月,无复发。结论腹腔镜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等优点,尤其是对体积较小或囊性为主的良性腹膜后肿瘤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