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842篇
  免费   12870篇
  国内免费   7107篇
医药卫生   279819篇
  2024年   1932篇
  2023年   6433篇
  2022年   6134篇
  2021年   8030篇
  2020年   7560篇
  2019年   7950篇
  2018年   3888篇
  2017年   7042篇
  2016年   7762篇
  2015年   8881篇
  2014年   15474篇
  2013年   14252篇
  2012年   17256篇
  2011年   18314篇
  2010年   16509篇
  2009年   15596篇
  2008年   16244篇
  2007年   14478篇
  2006年   13104篇
  2005年   12955篇
  2004年   10886篇
  2003年   10362篇
  2002年   8063篇
  2001年   6720篇
  2000年   4780篇
  1999年   3539篇
  1998年   2933篇
  1997年   2645篇
  1996年   2204篇
  1995年   1877篇
  1994年   1548篇
  1993年   901篇
  1992年   805篇
  1991年   767篇
  1990年   597篇
  1989年   613篇
  1988年   219篇
  1987年   190篇
  1986年   123篇
  1985年   109篇
  1984年   70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91.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区域淋巴结中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因素。方法随机选择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48例,术前1周内行18^F—FDG PET/CT检查,同期行CT增强扫描,术后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析PET/CT诊断NSCLC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假阴性与假阳性因素。结果48例患者共切除区域淋巴结313枚,转移淋巴结51枚,PET/CT结果7枚假阴性。8枚假阳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97%,高于CT(57%,94%;P=0.002,0.045)。3枚假阴性淋巴结内的癌灶较小;2枚淋巴结短径约为0.4mm,小于PET/CT的空间分辨率;2枚紧邻原发灶的淋巴结,图像无法区分而视为原发灶。8枚假阳性淋巴结为患者在原发病灶基础上并发不同程度的肺部疾病和淋巴结炎症,使其糖代谢率增高。结论假阳性出于(1)淋巴结的短径小于PET/CT的空间分辨率;(2)淋巴结内的小癌灶糖代谢率较低;(3)紧邻原发灶的淋巴结与原发灶无法区分。原发肿瘤合并肺部疾病是导致PET/CT出现假阳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2.
苦参碱注射液合中药治疗瘀胆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瘀胆型肝炎可见于各种类型肝炎,以乙型肝炎病毒所致者常见,由于病程较长,黄疽较深,临床治疗颇为棘手。近年来,笔者应用苦参碱注射液合中药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之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与疾病程度及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33例妊高征和32例正常血压妊娠妇女的血清IGF-1、IGFBP-3的水平。结果:重度妊高征组IGF-1显著低于正常组,IGFBP-3在各组间的水平浓度差异均无显著性,但IGF-1与IGFBP-3之间呈正相关。新生儿出生体重随妊高征严重程度的加剧而降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5.453,P=0.002)。结论:妊高征患者的发病及严重程度与IGF-1有明显的关系,IGF-1与胎儿的发育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4.
<正> 糖尿病尤其2型糖尿病的血脂异常常见。2型糖尿病病人脂代谢紊乱的特点是血甘油三脂(TG)和接近正常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的三联症。糖尿病患者有着与糖尿病相关的特殊的危险因素,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高血糖、糖基化终产物、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血液流变学变化、氧化张力和血管功能紊乱等,而大量的证据表明,在这些危险因素中血脂异  相似文献   
995.
冯润芬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12):1375-1377
目的:探讨及早应用胰岛素对颅脑外伤后高血糖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方法:对83例颅脑外伤后血糖升高者于入院时及伤后第1、2、3、5、7、10、14(如血糖仍未恢复正常者酌情延长时间)日晨空腹抽血检测血糖。且在使用胰岛素期间对末梢血糖进行动态的监测直至清晨空腹静脉血糖连续2次正常,同时制定饮食护理措施及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结果:血糖升高者中72.12%(59例)的患者血糖在1-3d内恢复正常,且预后与血糖正常者无差别。组中仅7例患者血糖持续升高,均因伤情重而死亡,占本组重症(GCS≤8分)患者(25例)的29.41%,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组。结论:对颅脑外伤后高糖血患者尽早应用胰岛素,能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96.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 131I治疗对复发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 (DTC)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DTC术后随访患者 3组 :1组 2 98例 ,均为术后复发患者 ,分析首诊年龄、性别、术式、病理类型等因素对复发的影响 ;2组10 8例 ,为术后行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的患者 ;3组 12 4例 ,为术后行甲状腺素替代 1 31 I清除甲状腺剩余组织治疗的患者。进行后两组间年复发率对照分析。结果 ① 1组DTC复发患者性别男、女之比(1∶1 5 )和病理类型滤泡状、乳头状癌之比 (1∶4 )均高于文献 (1∶2~ 3和 1∶8) ;原发灶甲状腺癌肿块切除、甲状腺单侧腺叶切除和双侧腺叶切除者复发百分率依次降低 (分别为 4 7 3%、34 2 %和 18 5 % ) ;复发多出现于术后 5年内 (6 5 1% ) ;复发部位以颈淋巴结居多 (2 3 5 % )。② 2组DTC术后 1、5和 10年复发率分别为 4 6 3%、8 33%和 12 0 4 % ,5 3 85 % (7 13例 )发生在术后 2年内 ,近端和远端复发分别占 5 3 84 %和 30 77% ;3组 1、5、10年复发率分别为 0 81%、4 0 3%和 7 2 6 % ,5 9例发生在术后 4年内 ,近端和远端复发分别为 5 9例和 2 9例。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DTC首诊年龄、性别、术式、病理类型等对术后复发有一定影响 ;DTC术后行甲状腺素替代 1 31 I清除甲状腺剩余组织治疗可改善DTC预后 (延  相似文献   
997.
张莉  严勤  周殷 《航空航天医药》2004,15(3):165-165
病例介绍2002年4月,收治了一位女性病人,40岁,主诉为心悸4d,体征:血压120/mmHg,口唇无发绀,未见颈静脉怒张,双肺未听及干湿罗音,心界向左扩大,心率140次/min,节律整齐,心尖部可听及二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不传导,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心电示分支型室速见图,心脏彩超示全心增大,二、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心包少量积液。  相似文献   
998.
腰椎间盘病变包括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膨出及腰椎间盘脱出三种类型.各型根据其病变程度不同在临床上引起一系列相应症状.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往因缺乏有效的常规检查手段,多数患者常年误诊,影响治疗.  相似文献   
999.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临床及病理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总结低血钾型周期性麻痹(hypoPP)的临床表现及其肌肉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42例hypoPP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并对其中的3例行肌肉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总体来看,血钾越低患者临床症状及其他辅助检查变化也就越重、治疗效果越差,但患者的肌无力和腱反射的变化与血钾的变化并不完全平行,肌力下降也可不对称,2例患者出现呼吸肌麻痹,其中1例还同时伴有脑神经支配肌肉的受损,11例患者出现主观感觉障碍,54.5%(18/33例)的患者肌酸磷酸激酶(CPK)增高。患者骨骼肌病理学检查中可见空泡样肌纤维及管状集合物。结论 血清钾水平与肌无力症状不完全平行;主观感觉异常、CPK增高、恢复时间较长与肌肉组织的病理改变有关;不典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应与吉兰—巴雷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等进行鉴别,必要时应进行骨骼肌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000.
中央型小细胞肺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央型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CT表现特点,并找出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肺结核、结节病、纵隔淋巴瘤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7例中央型SCLC、60例NSCLC,5例肺结核,2例结节病,3例纵隔淋巴病的胸部平片及CT资料,全部病例均行胸部平片和CT平扫、增强检查。结果:57例中央型SCLC,CT主要表现为沿支气管长轴生长的肺内肿块,肺门与纵隔广泛淋巴结肿大,而肺不张相对少见。NSCLC60例主要表现为肺门肿块,支气管阻塞性改变相对多见。5例肺结核表现为肺内结节和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伴有同侧和/或对侧肺内结核病灶。2例结节病,表现为双侧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3例纵隔淋巴病表现为中前纵隔的弥漫性软组织肿块。结论:沿支气管长轴生长的肺内肿块、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支气管阻塞改变少见,随访1~2个月,肿块体积增大1倍以上,是中央型SCLC的CT诊断要点,据此特征诊断正确率达80%。结合临床与其他检查方法可与NSCLC、肺结核、结节病、纵隔淋巴瘤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