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1篇
  免费   35篇
政治法律   86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公民基本权利的效力主要由公法效力(直接效力)及私法效力(间接效力)两个层面所构成,而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效力分别为宪法司法化和宪法私法化提供了正当性基础。公民基本权利效力结构二元性是指公民基本权利同时具有公法效力和私法效力。其基本秩序是以公法效力为主、私法效力为辅。中国宪政的选择应以近代立宪课题为重心,以宪法司法化而不是宪法私法化为宪政实践的真正方向。  相似文献   
52.
林嘉 《团结》2006,(6):27-30,6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劳动权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实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一、劳动权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劳动者是劳动的主体,劳动权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在现代社会,劳动权是人权的一项基本内容,具有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属性。从历史上看,劳动上升为一种权利是人类社…  相似文献   
53.
汪承武 《中国民政》2006,(11):37-37
最低生活保障是现代国家中每个公民有权享受的无偿的政府救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帮助困难群众维持基本生活的最后防护网。目前,低保工作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与此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亟待完善和规范。  相似文献   
54.
私有财产权修宪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私有财产权在我国现行宪法中仅被视为一项国家的基本经济政策,未规定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地位错置,这与当今世界各国立宪潮流不符。将私有财产权规定为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但我国宪法不宜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修改我国宪法时,应当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规定“财产权不得侵犯”,并规定相应的限制和征用补偿条款。  相似文献   
55.
言论是人类思想和情感最重要的表达交流方式,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一项基本权利。近年来我国公民"因言获罪"的案件频发,言论自由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公民的言论自由受我国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时没有"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不构成诽谤罪;发生了"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一定构成诽谤罪,只有达到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情节严重"的法定条件时,才可能构成"诽谤罪";诽谤罪达到"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程度才能适用公诉。  相似文献   
56.
行政裁量的基本含义是政府在法律的框架内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在行政权不断扩充的当今社会中,一方面人们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呼声越来越响,另一面政府权力不断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行政权中的行政裁量权,不论是设计还是行使,都应以公民基本权利为本位。这就是行政裁量和公民基本权利在宪法层面的共鸣点。  相似文献   
57.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有许多亮点,其中包括关于居民基本权利的规定。既大体相同,又有所区别。同时,两个基本法也存在若干缺陷。  相似文献   
58.
对我国“平等就业”原则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权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平等就业原则作为劳动权的一项基本内容得到广泛的认可。人的最基本权利一生存权要求任何具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都有获得一项工作的权利,而且这种权利还不能因为种族、性别、民族、年龄、政治态度、宗教、国籍等因素而受到歧视。因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不能因为以上这些有差别就剥夺了一部分人生存的权利。道理都是浅显易懂的,法律也有明文规定,尽管我们在努力创造一种“平等”的社会环境,令人遗憾的是:不管是在制度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中,真正的平等就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一 )对我…  相似文献   
59.
《民法典》第153条第1款的“强制性规定”条款旨在实现国家强制与私法自治之间的平衡。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学理上,对这一条款的应用和解释都会遇到困境。实践中“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和“管理性强制性规定”的区分,会陷入“以问答问”的循环。因而,对“强制性规定”条款的解释需要转换思路。不是以事先确定何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为主要解决路径,而是在初步确定“强制性规定”的基础上,首先进行相对比较明晰的形式化判断。如果形式化判断不足以做出界定,则在需要进行实质判断和权衡的案件中,引入动态规范体系,进行综合考量。回归“强制性规定”的规范意旨,综合考虑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成本、基本权利受保护的程度、基本权利之间的权衡、比例原则、国家调控与私自治之间的平衡等多重要素,得出相关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宪法和基本权利既可以起到直接的效力依据的作用,也可以起到间接的、作为价值指引的作用。  相似文献   
60.
2013年5月27日下午,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举行专题讲座。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乔晓阳应邀作关于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的讲座。本刊分两期摘登讲稿内容,以飨读者。我国的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由五届全国人大通过的。2012年12月4日是宪法颁布实施30周年纪念日,北京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他深刻指出:"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