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53篇
  免费   328篇
  国内免费   210篇
医药卫生   7591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266篇
  2018年   265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209篇
  2015年   271篇
  2014年   256篇
  2013年   301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410篇
  2010年   404篇
  2009年   350篇
  2008年   365篇
  2007年   403篇
  2006年   401篇
  2005年   396篇
  2004年   326篇
  2003年   307篇
  2002年   245篇
  2001年   227篇
  2000年   194篇
  1999年   169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9篇
  1975年   6篇
  1973年   5篇
  197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一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方法 从 1999年 2月~ 2 0 0 2年6月 ,采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小腿内侧皮瓣修复足跟后部软组织缺损 2例、内踝部软组织缺损 2例以及踝前与足背软组织缺损 4例。 结果 临床应用 8例 ,皮瓣面积最小为 7cm×5cm ,最大 2 2cm× 7cm ,术后 8例皮瓣全部成活 ,随访 3~ 2 4个月 ,皮瓣感觉恢复 ,质地良好 ,外形不臃肿。 结论 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血运可靠 ,手术切取简便安全 ,皮瓣厚薄适中 ,质地好 ,不牺牲胫后血管 ,是一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3.
保留胸背神经的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   总被引:30,自引:15,他引:15  
目的 为减少背阔肌皮瓣切取时供区的代价,尽可能保留肌皮瓣切取后背阔肌的功能。方法 通过了解胸背神经、血管的解剖特点,切取肌皮瓣时不将胸背神经完全切断,保留部分或全部神经的支配。手术前后对背阔肌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进行检查,了解术后保留的背阔肌功能。临床应用20例修复下肢或前臂软组织缺损或伴骨外露。结果 19例移植皮瓣成活良好,保留的背阔肌有收缩功能存在。结论 在切取一定大小的背阔肌皮瓣时,保留胸背神经的支配,可减小背阔肌的功能损失,使供区的代价降低,符合皮瓣切取原则。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脊髓损伤修复的治疗作用。方法用改良Allen法制成SD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共32只),1周后分别将DMEM、BMSCs、NGF和BMSCs NGF移植入脊髓损伤部位即制成四组(每组8只),移植1、2个月后分别采用神经核蛋白(NeuN)抗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和神经丝蛋白(NF)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移植的BMSCs的存活及分化情况、损伤部位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处空洞面积的改变情况。同时采用BBB运动评分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移植1、2个月后,部分移植细胞呈NeuN和GFAP阳性,同时实验组可见明显的神经纤维再生。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BB评分结果比对照组均有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BMSCs NGF组上述改变更加显著。结论BMSCs可在脊髓损伤处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BMSCs和NGF能够减小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促进受损轴突的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两者联合应用在脊髓损伤修复治疗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5.
24条本地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3组:①切脾组;②对照组;③自体脾组织移植组。实验表明犬自体脾块大网膜内移植存活良好,并恢复部分脾功能。切脾后犬周围血嗜中性粒细胞的细菌吞噬率和杀菌功能均低于正常犬,而行脾组织移植后能使之接近正常水平。但移植脾的脾小体中T淋巴细胞数和红髓中单核吞噬细胞数均少于正常脾组织。  相似文献   
56.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明确微囊化胰岛是否具有免疫隔离作用。方法 SD大鼠胰腺原位消化 ,Ficoll间断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分离胰岛 ,气流吹喷制作海藻酸钠 /聚赖氨酸 /海藻酸钠(APA)微囊化大鼠胰岛 ,比较微囊化与未微囊化胰岛的胰岛素释放试验 ;将微囊化 (实验组 )与未微囊化 (对照组 )大鼠胰岛植入链脲佐菌素 (STZ)诱导的I型糖尿病小鼠中 ,作两组间血糖正常持续时间比较。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胰岛素释放试验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实验组血糖正常持续时间为 2 3~ 6 5d(平均 48d) ,对照组为 3~ 6d(平均 5d) ,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已排斥的实验组小鼠腹腔灌洗发现部分微囊化胰岛存活 ,部分已坏死 ,但微囊膜皆完整 ,囊壁无纤维化。结论 微囊具有良好的免疫隔离作用 ,可使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同时推测微囊内移植物死亡与细胞因子、自由基作用或营养不足等有关。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胰腺移植后胰腺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方法以6对动物猪作为实验对象,配对行胰肾联合移植(SPK),观察术后移植物细胞凋亡的形态。结果电镜检查标本可见胰腺细胞出现凋亡,观察到凋亡小体和核固缩现象,TUNEL法标记可观察到大量的凋亡细胞。结论胰腺移植早期可观察到胰腺细胞凋亡现象。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纳米粒子包载的反义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基因局部转染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应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和聚乙烯醇(PVA)包载mTOR基因。建立自体静脉移植模型,随机分成转基因组、空载体组、对照组。转基因组移植静脉转染纳米粒子包载的反义mTOR基因,空载体组单纯转染纳米粒子包载的空载体,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分别于移植3、7、14、28d取材,常规苏木素.伊红(HE)、Verhoeff染色,检测mTOR基因的mRNA及蛋白产物表达的变化,TUNEL法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的动态变化。结果转基因组内膜中mTOR基因的mRNA及蛋白产物表达明显减少(P〈0.01);转基因组内膜增生程度在术后7、14、28d较其他组明显减少(P〈0.01);转基因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P〈0.01)。结论纳米粒子可以作为基因载体,反义mTOR基因的表达能够抑制移植静脉内膜的增生,促进VSMC凋亡。  相似文献   
59.
目的总结重型肝炎实施急诊肝移植的经验,探讨其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拟行急诊肝移植治疗的重型肝炎并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实施急诊肝移植手术。结果34例患者中,14例在等待供体中死亡,另9例在转入我科时已丧失手术机会,于3d内死亡。11例急诊肝移植均采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其中1例术后7d死于肺部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术后20d死于原发性移植肝功能不良合并肾功能衰竭,其他9例术后均恢复顺利。随访6~29个月,1例于术后12个月死于慢性排斥反应,余8例情况良好。结论急诊肝移植是治疗重型肝炎合并急性肝功能衰竭移植的有效方法,其指征为:(1)Ⅱ级及Ⅱ级以上的进行性脑病;(2)PT延长15 s以上(或凝血酶原活动度<30%);(3)血清TBIL(300μmol/L(17.5mg/dl)或TBIL进行性升高(每天>17.1μmol/L)。  相似文献   
60.
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Bismuth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近5年来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22例Bismuth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患者中,男13例,女9例,男女之比1.4∶1。常规手术方法治疗16例(常规手术治疗组),包括手术切除5例(31.3%),其中根治性切除2例,姑息切除3例;内或外引流术11例。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术6例(肝移植组)。常规手术方法治疗组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2.1%,0;肝移植组除1例术后11个月死于慢性排异反应外,余均健康存活,现已分别存活28,19,17,12个月和9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术后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0.0%(4/5),50.0%(1/2)。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41)。结论Bismuth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应行积极的外科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术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健;常规手术无法根治切除者是原位肝移植的适应证,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