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0篇
  免费   282篇
  国内免费   292篇
工业技术   295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黎心海 《江西冶金》2004,24(2):27-31
总结了贵溪冶炼厂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提出了在勘察中容易出现的若干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砂岩储集层微波加热产生微裂缝的机理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微波加热无需介质传热,具有升温速度快、热惯性小、选择性加热、穿透力强、过程易于控制等优点,已被试验性地应用于石油开采中。但有关微波加热对储集层岩石微观结构影响的研究还很缺乏,限制了该项技术在油气开采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实验手段研究了微波加热前后砂岩岩样微观结构变化、微裂缝产生机理及特征。结果表明,砂岩在微波加热过程中容易产生微裂缝,且不同岩石的微波加热致裂机理不尽相同,主要包括:矿物失水收缩、颗粒粒间开裂和颗粒内部开裂,低渗透致密砂岩刚性颗粒的粒内开裂作用显著。微波加热产生的微裂缝具非定向特征,即使在应力的作用下有一部分裂缝会发生闭合,但仍有大量微裂缝可以起到增加渗透率的作用。井下微波加热的致裂作用有助于改善近井区域渗流能力,提高低渗透油气藏的开采效率。图4参15  相似文献   
13.
变异函数在进间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变异函数探讨了砂体的定量预测问题。通过对北二东密井网试验区不同类型砂体,不同井网密和岩厚度的预测,检验了此方法的精度(为70%左右),在原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预报精度的分析并结合精度地质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该方法,提出二次建模法并应用于北二东西块聚驱井的砂岩厚度预测中,预测精度可提高5%以上,从而说明应用变异函数研究砂体的定量预测问题具有可借鉴性,可以为今后新井调整厚度的预测及砂体描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砂岩气藏水基欠平衡钻井逆流自吸效应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水基钻井液欠平衡钻开砂岩气层时,欠平衡压差往往并不能完全抵消岩石的自吸毛细管力,从而产生逆流自吸效应。这种自吸效应可能对砂岩气藏水基欠平衡钻井的储层保护效果产生影响,但目前与之有关的实验研究还很缺乏。为此,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模拟水基欠平衡条件,研究了砂岩基块孔隙逆流自吸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基欠平衡钻井过程的逆流自吸效应引起岩石气相渗透率降低,削弱欠平衡钻井的储层保护效果;欠平衡压差越小,逆流自吸作用越强,过小的欠压值不能起到欠平衡钻井保护储层的作用;随着逆流自吸时间延长、围压增加和黏土矿物膨胀,逆流自吸导致气相渗透率下降的程度加剧;逆流自吸引起的气相渗透率下降速率可以表示成时间的幂函数。  相似文献   
15.
水驱低渗透非均质砂岩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红  国梁  杨湖川 《海洋石油》2006,26(2):44-48
水驱低渗透非均质砂岩油藏在国内外广泛分布,对于这类非常规储层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评价,需要有一套规范的评价指标,以利于总结这类油田的研究成果,指导同类油田下一步调整挖潜。大王北油田大48井区为典型的水驱低渗透非均质砂岩储层,以大王北油田大48井区为例,提出水驱低渗透非均质砂岩油藏7类8项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以期能够对开发效果进行客观合理评价,适时监测油田开发动态,从而为全面了解油藏开发状况,进行下一步调整挖潜服务。同时为国内外开发同类性质的油田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6.
BP神经网络在致密砂岩储层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须家河组地层岩性复杂,属于超致密低孔渗储层,所以储层识别是该地层天然气勘探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和难点之一。针对常规储层识别准确率不高的状况,提出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储层的气水干层识别,利用模糊聚类和产层测试结果标定建模样本,采取随机抽样形成建模集与测试集,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23口井的储层进行气水干层预测,正确率达77.9%以上,明显提高了该地区的测井解释精度,并提供了一种准确率较高的储层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致密砂岩储集层裂缝综合录井识别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清贵  潘小东 《录井工程》2006,17(3):6-9,23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结果表明,盆地油气储集层普遍为致密砂岩非常规储集层,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孔、洞、缝发育程度,因此在油气钻井中如何识别致密储集层的孔、洞、缝并确定其所在井段尤其重要。针对综合录井仪的0.1m钻时及相关参数的资料采集技术要求,通过对大量录井数据资料的统计和演算,建立起储集层裂缝发育程度及裂缝发育位置的3种储集层裂缝识别模型,即直接识别模型、地层可钻性(A值)识别模型、钻时回归(RWSR)值识别模型。系统阐述了致密砂岩储集层裂缝综合录井识别技术方法原理,详细介绍了致密砂岩储集层裂缝识别的3个模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该技术方法的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为油气勘探中储集层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手段,可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录井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三元复合驱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搞清三元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的机理,通过室内三维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研究了非均质砂岩油田三元复合驱油过程中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的变化特征,量化三元复合驱不同类型储层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在有隔层的条件下,中渗透层贡献程度达到了25.29%,其次是低渗透层,贡献率为44.31%,而高渗透层仅为30.40%;分析认为,三元复合驱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驱油效率,而且主要是提高高渗透层的驱油效率,同时能够提高中低渗透层的波及系数.初步得出驱油效率对提高采收率值的贡献率为33.27%,波及系数的贡献率为66.73%.  相似文献   
19.
前置酸加砂压裂新工艺试验研究及现场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整合酸压和加砂压裂技术优势,集成为前置酸加砂压裂工艺技术。该工艺技术主要通过酸液溶蚀提高储层渗透性、抑制粘土矿物膨胀、溶解压裂液滤饼及残胶、酸压缝内填充支撑剂提高导流能力等4个方面的作用来提高改造效果。结合不同试验区储层特征,优选了酸液体系,创造性地形成了与长庆低渗透储层特点相适应的前置酸加砂压裂工艺技术,在镇53等5个区块共计试验百余口,取得了较好试验效果,为长庆低渗油田的改造提供了一项新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隧道围岩在富水环境下流变现象显著。以某砂岩隧道为研究对象,开展砂岩饱和状态下的三轴压缩蠕变试验,建立考虑含水率的损伤表达式。砂岩流变性态为黏性-黏弹性-黏塑性,通过统一流变力学模型理论确定蠕变模型结构为H- N -H|N -N|S,基于此模型进行损伤演化,从而得到蠕变损伤模型并将其推广为三维情形。将本构模型三维差分化,通过C++和FISH语言在FLAC3D中实现了二次开发。还原实际试验条件,进行仿真验证,证明二次开发成功及模型参数求取的正确性。建立隧道三维模型,调用自定义蠕变本构模型,进行不同蠕变时间下的数值计算,验证本文蠕变损伤模型在岩体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本构模型的构建与开发及隧道长期营运安全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