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业科学   4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铁肽螯合物不同组分对缺铁性贫血大鼠贫血改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健聪  邓尚贵  励建荣 《水产学报》2014,38(12):2075-2083
为有效利用带鱼加工下脚料类资源,本研究采用凝胶层析法对制备所得的带鱼加工下脚料酶解亚铁螯合物进行了分离分级,初步确定了不同分离组分的分子量及回收率,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确定了不同分子量组分的氨基酸成分与含量,并进行了氨基酸评分;而后通过缺铁性贫血大鼠模型研究了不同分子量组分对大鼠贫血的改善效果。结果显示,带鱼下脚料经酶解、亚铁螯合修饰和层析分离后得到4类分离产物,分子量分别约为35 400,8 720,465和小于200 u;除组分Ⅱ含有8种必需氨基酸外,其他组分均属于不完全蛋白质;理想氨基酸模式评价结果表明4类螯合物氨基酸价分别达到理想氨基酸模式的85.31%、88.22%、101.32%和105.83%,仍然属于质量较高的蛋白质;不同分子量螯合物中铁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组分Ⅰ含量最高(5.23%),组分Ⅱ含量最低(3.34%),组分Ⅲ和组分IV铁含量接近(4.22%和4.58%);不同分子量螯合物对大鼠体质量、Hb、血清铁、血清铁结合力、肝脏M DA和SOD影响不同,其中组分Ⅱ对缺铁性贫血大鼠贫血改善效果最好,且效果优于Fe SO4,组分Ⅰ在螯合物中效果最差,但仍有一定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22.
应用贝叶斯状态空间建模对东海带鱼的资源评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张魁  陈作志 《中国水产科学》2015,22(5):1015-1026
将贝叶斯状态空间建模方法应用于东海带鱼的资源评估,状态过程使用Pella-Tomlinson形式的剩余产量模型,同时考虑了过程误差与观测误差。建立了4种有、无先验信息的混合模型,进行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模拟。结果显示,有内禀增长率r、环境容量K先验信息的模型1通过了收敛和自相关诊断,并得到了最小的DIC(deviance information criterion)值;不同先验分布对参数r、K输出结果影响较大,说明数据对r、K的先验分布比较敏感;3种P-T模型中,r、K的后验分布与先验分布类型都相差较大,这表明与先验分布相比,数据对参数r、K的后验分布产生了较大影响。生物学参考点的结果显示,东海带鱼在1995—2010年处于过度捕捞状态(产量超过最大持续产量MSY),在2000—2006年情况恶化(捕捞死亡系数FFMSY),2012年状况较好,但仍需要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23.
带鱼保护区春秋季鱼类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14年5月(春季)和11月(秋季)在带鱼保护区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典范对应分析(CCA)和分类回归树(CART)方法研究了带鱼保护区春、秋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和群落多样性,以及它们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该水域春季共捕获鱼类75种,隶属14目49科63属;秋季捕获鱼类78种,隶属15目50科64属。春、秋两季鱼类空间结构均可划分为2个组群,经单因子相似性(ANOSIM)分析,不同季节的2个组群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CCA分析表明,影响春、秋季鱼类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温度、盐度、水深以及浮游动物。春季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65±0.60,丰富度指数为2.46±0.90,秋季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42±0.53,丰富度指数为1.89±0.60。CART分析表明,影响春季多样性和丰富度的主要因素有Chl.a、DO、水深、p H和浮游动物(磷虾类和浮游幼体);秋季多样性主要受温度、水深和盐度的影响,丰富度主要受水深和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为探究带鱼酶解蛋白亚铁螯合肽对泥鳅免疫特性的影响及其在泥鳅体内的代谢分布情况,通过在泥鳅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带鱼酶解蛋白亚铁螯合肽,喂养40 d,检测泥鳅消化酶活性、血清和肝脏生理生化指标,运用活体成像技术检测FITC标记的带鱼酶解亚铁螯合肽在泥鳅体内的分布。结果显示,亚铁螯合肽添加量为2 g/kg时,脂肪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添加量为1 g/kg时,淀粉酶和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各实验组胰蛋白酶活性相比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血清指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溶菌酶在添加量为2 g/kg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对与正常对照组,过氧化氢酶在添加量为1 g/kg表现为显著性差异,2 g/kg的添加量表现为极显著性差异;丙二醛在添加量为2 g/kg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活体成像技术发现FITC标记的带鱼酶解蛋白亚铁螯合肽会较长时间滞留在泥鳅体内,荧光强度主要集中在泥鳅身体上部,推测带鱼酶解蛋白亚铁螯合肽被泥鳅吸收后主要分布在肝脏、胆囊等器官内。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1~2g/kg的带鱼酶解蛋白亚铁螯合肽能提高养殖泥鳅的消化道酶活性,增强泥鳅的非特异性免疫。  相似文献   
25.
本文叙述了1994—1996年(5—11月间)在台湾浅滩邻近海域进行的带鱼延绳钓探捕生产情况、经济效益、南海带鱼群体特点及其资源状况等调查结果。在调查期间探捕船日产量变动于1000—1500kg,最高为6500kg;其渔获体长优势组320—380mm间占65.2%,体重优势组为400—600g占56.1%,年龄结构为3龄和4龄鱼合占75.4%。本文还对南海带鱼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26.
东海区带鱼和小黄鱼渔业生物学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东海区历年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带鱼和小黄鱼的群体结构、生物学参数、摄食习性和繁殖习性等渔业生物学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东海区带鱼和小黄鱼种群的个体小型化现象相当突出,渐近长度L∞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而生长参数K以及总死亡系数Z和捕捞死亡系数F却呈现逐渐增大趋势。摄食习性和繁殖习性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带鱼表现出极强的自食性,小黄鱼主要摄食种类与过去大不相同;性成熟提前,同年龄、同一体长组的带鱼和小黄鱼个体平均绝对繁殖力提高。产生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捕捞的影响和鱼类自身适应自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27.
为探索帆张网不同网目尺寸网囊对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的选择性,作者于2018年10月在大沙渔场用传统选择性试验方法(套网法)对5种不同网目尺寸(35mm、45mm、55mm、60mm、65mm)网囊进行了选择性对比试验,应用Logistic选择性模型对带鱼选择性曲线进行拟合,采用极大似然法估算模型参数。结果表明:(1)试验期间测量带鱼4265尾,肛长范围76~305mm,平均肛长167±43mm;(2)网目尺寸为35mm时,带鱼基本无逃逸行为;网目尺寸为65mm时,套网和囊网中的带鱼肛长分布基本一致;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加(45~60mm),网囊中带鱼优势肛长总体上大于套网;(3)网囊网目尺寸为45mm、55mm和60mm时,带鱼L50分别为171.839mm、180.562mm和215.905mm,SR分别为60.402mm、104.861mm和157.292mm,L50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4)带鱼网囊网目尺寸(m)与50%选择体长(L50)的关系为:L50=2.643m+48.491 (R2=0.748);(5)以带鱼最小可捕肛长205mm(浙江省地方标准)计算,即当带鱼50%选择肛长为205mm时,帆张网对带鱼的网囊最小网目尺寸应为59.2mm。综合以往研究结果,帆张网最小网目尺寸应为57.47mm。综上分析可知,同时结合目前渔业资源状况,为保护当前带鱼幼鱼资源,目前实施的最小网目尺寸55mm是较为适宜的,能满足保护幼鱼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28.
东海带鱼主要体征与个体繁殖力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3年4~8月在东海长江口渔场和舟山渔场采集的带鱼(Trichiurushaumela)样品,对东海带鱼的个体繁殖力、以及个体繁殖力与各主要体征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个体绝对繁殖力r、相对繁殖力r/L和r/W均呈正态分布,分别为r~N(39233 4.5810×108)、r/L~N(150.33 2940.89)和r/W~N(140.95 284.26);个体绝对繁殖力r和相对繁殖力r/L与各度量体征指标呈幂函数关系,与称量指标则为线性相关关系;个体相对繁殖力r/W与各体征指标的关系均不十分密切;个体绝对繁殖力r与肝重的关系为:r=WLiv/(6.8531×10-6WLiv 2.4326×10-5);个体绝对繁殖力r与各体征指标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r=-91304.2 225.1L 18070.1Lk 389.3Lh 801.0WLiv;个体相对繁殖力r/L与各体征指标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r/L=14.12057 1.021L 3.484WLiv,用肛长和肝重的变化可以反映个体相对繁殖力r/L的变动。  相似文献   
29.
万瑞景 《水产学报》2003,27(2):188-192
关于带鱼(Trichiuruslepturus)的早期生活史,Delsman[1]、Nair[2]、神谷尚志[3]、内田惠太郎[4]以及水户敏[5]分别描述了爪哇海、孟加拉湾和日本沿海带鱼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成庆泰等[6]对带鱼的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作过简要的报道;姜言伟[7]对海州湾带鱼卵的发育状况和数量分布亦作过简要的报道;陈莲芳[8]对我国近海带鱼的产卵期、产卵场分布、产卵场的生态条件以及渤海带鱼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作过较为详细的报道;沙学绅等[9]于1958年6月26日在渤海黄河口变化进行了讨论。1 材料和方法“北斗”调查船2002年6月执行山东半岛南部鱼产卵场…  相似文献   
30.
鲜带鱼不同贮藏温度的货架期预测模型(简报)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佟懿  谢晶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6):301-305
为了研究鲜带鱼在冷链流通中的品质变化与货架期,通过不同温度下的贮藏试验研究了鲜带鱼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将鲜带鱼贮藏在268、273、278、283和293 K条件下,测定了鲜带鱼的总菌落数、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鲜度指标(K值)与感官品质指标的变化。在Arrhenius动力学方程基础之上,建立了菌落总数、总挥发性盐基氮和鲜度指标(K值)与贮藏时间及贮藏温度之间的动力学模型。试验表明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和Arrhenius方程对总菌落数、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及鲜度指标(K值)的变化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菌落总数变化预测模型中的活化能(EA)及速率常数(k0)分别为:71.26 kJ/mol和3.987×1013,挥发性盐基氮变化的活化能(EA)及速率常数(k0)分别为:68.86 kJ/mol和2.159×1012,鲜度指标(K值)变化的活化能(EA)及速率常数(k0)分别为:41.26 kJ/mol和2.539×107。结果表明,鲜带鱼的总菌落数、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鲜度指标(K值)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迅速,其感官品质指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且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迅速。该试验建立的带鱼货架期预测模型所获得货架期预测值准确率达到±10%以内,可根据菌落总数、T-VBN值及K值在268~293 K范围内,对带鱼的剩余货架期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