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6篇
  免费   280篇
  国内免费   741篇
地球科学   295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101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99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3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胶莱盆地层控型金矿含矿岩系的成岩及成矿作用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胶莱盆地蓬家夼与宋家沟两金矿的矿区地质特征,含矿岩系的岩石学,成矿元素,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碳、氧,硫稳定同位素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矿床中金矿体的形成和分布受莱阳群及其中的断裂控制,莱阳群既是含矿层,又是矿源层,含矿岩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类,其沉积环境为河、湖相,讨论了含矿岩系的成岩及成矿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22.
Ⅰ号矿脉是山城金矿区中主要的工业矿体之一。黄铁矿和石英是主要的载金矿物 ,其标型特征是在矿脉空间上有规律的分布。矿体上部的黄铁矿以聚形晶为主 ,主要是八面体和立方体聚形晶以及立方体、八面体和五角十二面体聚形晶。黄铁矿的电物理性质 ,vnp>|- 17|,α >|- 12 0 |。石英相对吸光度D1、D2 、D2 /D3 、D3 /D1、D2 + 3 /D1相对较大。矿体下部的黄铁矿晶体形态主要是立方体单晶和立方体与八面体聚形晶 ,vnp<|- 17|,α <|- 12 0 |,D1、D2 、D2 /D3 、D3 /D1、D2 + 3 /D1相对较小。依据矿物标型展布规律 ,结合矿脉金含量的分布、载金矿物黄铁矿的晶体形态和热电性 ,以及石英相对吸光度的空间展布特征 ,建立了矿物学找矿模型 ,对深部矿脉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23.
在对川西北壤塘金成矿带内中-基性岩脉(闪长岩、闪长玢岩、煌斑岩)时空分布及岩相学特征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典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的研究,表明壤塘金成矿带内的中-基性岩脉与金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及成因上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基性岩脉为金成矿作用提供了成矿物质及赋矿空间。  相似文献   
924.
秦岭造山带及邻区华北南缘、扬子西北缘地区中晚元古宙时期存在一个由两个三联点构成的复合“三叉”裂谷系。该复合“三叉”裂谷系演化过程中有关的成帮作用可划分出四个具有一定成矿远景和战略勘探意义及多金属成矿带。  相似文献   
925.
通过1:5万永固圩幅化探普查工作证实,广东省怀集县大坑山一带多金属异常强度较高,元素组合复杂,尤以金为主,品位高、强度大,其成矿条件有利,为Au-Pb(Zn)多金属成矿带的反映。通过化探普查及地质踏勘,认为矿带处于浅剥蚀状态,找矿意义重大,找矿目标是层控硫化物石英网脉-细脉-大脉型金矿,其次对于铅、银矿也具有一定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926.
滇西兰坪盆地构造体制和成矿背景分析   总被引:46,自引:6,他引:46  
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国内外矿床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文章从盆地整体着眼,从盆地构造-沉积-岩浆-变质作用过程着手,通过盆地内地质、地球物理和遥感等事实分析了滇西兰坪盆地的构造体制和成矿背景。兰坪盆地在古特提斯构造基础上发展起来,近南北向盆缘超岩石圈断裂和盆中央穿壳断裂及近东西向隐伏构造共同控制了盆地的动力过程,中-新生代经历了印支期裂谷、燕山期拗陷及喜马拉雅期走滑拉分的性质演变。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制约,板内构造体制下的深大断裂和岩浆活动、幔流上涌、地层中不整合及壳幔相互作用等所体现的大陆地壳强烈运动是兰坪盆地的成矿基本地质背景。推测兰坪盆地具有大规模有效沟通地幔的盆地动力学体制。  相似文献   
927.
兰坪盆地大型矿集区多金属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及铅的来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滇西兰坪中、新生代陆相分地中蕴藏有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白秧坪大型银矿床及羊拉、金满等一系列大、中型铜矿床,矿点、矿化点星罗棋布,为一成矿时代新、矿床规模大、矿床种类丰富的大型矿集区。分布于盆地边缘的矿床与火山活动有一定关系,盆地内部的矿床产于中、新生代沉积岩中。铜矿床沿澜沧江深大断裂带东侧分布,向东至盆地中部,为铅锌银分布区,再向东出现汞锑砷矿化。该矿集区不同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及铅的来源,可分为三种类型,(1)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以具有低同痊素比值的铅为主,铅的主体来源相当于下地壳铅,整个矿床的铅为下地壳铅与盆地沉积岩铅的混合铅;(2)金满铜矿床及盆增内其它铜铅锌矿床的铅来自盆地沉积岩;(3)位于盆地边缘的着拉铜矿床,早期热水沉积成矿阶段铅的来源与二迭系玄武岩铅一致,为幔源铅,晚期热液成矿阶段铅来自地壳重熔岩浆作用。  相似文献   
928.
通过对额仁套勒盖银矿床卤素和Ag的研究,发现卤素在银矿床中具有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带现象,地表和近地表矿石相对富Cl和I,深部矿石相对富F;矿体中相对富Cl和I,近矿围岩中相对富F。卤素与Ag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矿石类型不同,卤素与Ag的关系也不同,F与Ag多为负相关,Cl与Ag,I与Ag多为正相关。表明卤素在银的活化、溶解、长距离迁移和沉淀富集过程中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29.
秦岭造山带重大地质事件、矿床类型和成矿大陆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秦岭造山带由两条主缝合带(商丹、勉略缝合带)及其分划的三个地块(华北地块南缘、秦岭微地块和扬子地块北缘)组成。秦岭造山带是在晚太古一中元古代洋陆间杂构造基础上,于晚元古代一中三叠世经历现代板块构造体制的主造山期的华北、秦岭、扬子三板块依次沿商丹和勉略两条缝合带由南向北俯冲碰撞造山,奠定了基本构造格局,并由于后造山期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的叠加改造成复合型造山带。秦岭造山带内的金属矿床主要有热水喷流沉积型铅一锌矿床、火山喷流型块状硫化物、斑岩一矽卡岩型钼(钨)矿床、卡林一类卡林型金矿床、岩浆热液脉型金矿床和低温热液改造型汞锑矿床。造山带内的商丹和勉略缝合带产有部分岩浆分结或熔离型铬铁矿和铜镍硫化物矿床。沉积一变质成因铁矿床主要分布在扬予和华北古板块边缘。秦岭造山带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演化存在时空耦合关系,因此研究秦岭造山带成矿事件对其不同时期地质事件的响应,对发展我国大陆成矿理论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30.
矿床学发展到今天,许多地质学者都想在全球地学资料基础上建立一个成矿作用的“基础理论”,用以统帅各种成矿理论,充分揭示成矿的全过程。并应用这种“基础理论”卓有成效地指导找矿。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综合成矿论”和“成矿系统论”,两者有许多异同之处。笔者将二者综合起来,以地壳运动为纲,地质年代为准绳,一维时间为线索,在“四维空间”中建立普遍适用的区域成矿系统模式,并对这个模式进行了分析。还根据湘西地区的实际地质矿产情况,建立了湘西地区的具体成矿系统模式,用以指导这一地区的成矿预测和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