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6篇
生物科学   1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段亚锋  王克林  冯达  吴敏  张伟  陈洪松 《生态学报》2018,38(5):1560-1568
基于定点回顾实验设计,通过对比分析2005年初(退耕还林还草初期)和2014年底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小流域土壤碳氮格局变化,探讨石漠化治理工程实施后,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积累和碳氮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退耕还林还草10a后,示范区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显著增加1.3g/kg,但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变化;就空间格局而言,退耕还林还草初期土壤碳氮高值聚类区主要分布在坡脚旱地和荒地(荒草)类型区,退耕还林还草10a后其高值聚类区主要分布在荒地(灌丛和荒草)类型区,而10a前后土壤碳氮的低值聚类区始终分布在洼地旱地类型区;2005年和2014年土壤有机碳半变异函数的拟合模型相同,均为球状模型,在退耕还林还草10a后空间异质性增强,土壤有机碳的空间格局受土壤母质和植被结构的影响增强;而土壤全氮半变异函数的拟合模型不同,由指数模型变为球状模型,在退耕还林还草10a后空间异质性减弱,土壤全氮的空间格局受随机因素影响增强。研究结果对石漠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的科学参考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血清中甲胎蛋白(AFP)及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的蛋白芯片方法,为AFP-L3检测提供经济、便捷、省时、有效的新途径。方法:将鼠源AFP单克隆抗体和小扁豆凝集素点样固定在醛基玻片上,制备出AFP抗体和小扁豆凝集素蛋白芯片。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以及盐藻糖与小扁豆凝集素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蛋白芯片方法检测血清样本中的AFP和AFP-L3。结果:肝癌血清39份,其中37份检测到AFP;26份肝癌血清中同时检测到AFP和AFP-L3,2份肝癌血清均未检测到AFP和AFP-L3。肝细胞癌组血清样本中AFP和AFP-L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健康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地建立AFP和AFP-L3同时检测的蛋白芯片方法,与ELISA法和凝集素微量离心柱法相比,是一种切实可行,经济、便捷、省时、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3.
污水脱氮功能微生物的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物脱氮是污水处理厂的核心,掌握生物脱氮过程相关微生物代谢特性,对于探索微生物资源和提高污水处理厂脱氮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方法不断发展和改进,已被广泛应用于揭示脱氮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结构和潜在功能等方面,大幅提升了研究者们对污水生物脱氮系统中微生物,尤其是不可培养微生物的代谢机理、抑制调控原理及新型生物脱氮工艺途径的认识。本文对流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16S rRNA基因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宏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进行了介绍,综述了其在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完全氨氧化细菌、厌氧氨氧化细菌、厌氧铁氨氧化细菌、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细菌及亚硝酸盐/硝酸盐型厌氧甲烷氧化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明了这些氮素转化微生物在氮循环过程的代谢途径和酶促反应,并从标准测定方法构建、不同方法的联用及跨学科结合和检测方法的简易化这3个方面展望了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技术突破及其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应用前景。本综述从系统角度全面认识脱氮微生物群落及其结构,为未来污水处理生物脱氮微生物的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4.
在“互联网+”时代下,本科教学模式正因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发生着变革,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正在各高校推行和发展。为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和提升教学效果,本课程组针对面向非生物学专业学生开设的“生命科学导论”通识课程开展了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和实践,课程集合了高水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小班化教学、多元化平台、多维度教学模式等特点,建设了多学科背景的协作式教学团队,形成了重过程重能力的多元评价体系,践行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育人理念,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成效,可为国内高校同类课程的改革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混合式教学的开展,拓展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视角,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5.
干旱胁迫对栓皮栎幼苗细根的生长与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敏  张文辉  周建云  马闯  韩文娟 《生态学报》2014,34(15):4223-4233
为了揭示栓皮栎幼苗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采用盆栽实验方法,设置对照、轻度、中度和重度干旱处理,研究了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幼苗小细根(0.0D≤0.5mm)和大细根(0.5D≤2mm)的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对长期持续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显示:胁迫处理120d后,与对照相比,轻度胁迫促进细根数量、长度、表面积、体积和干物质量的增加,而中度和重度胁迫抑制细根生长;干旱胁迫下小细根数量和长度大于大细根,而大细根表面积、体积和干物质量显著大于小细根。干旱导致细根相对含水率、活力下降(P0.001),丙二醛(MDA)含量增加(P0.001);大细根相对含水率和活力高于小细根,但小细根中MDA含量显著高于大细根。与对照相比,轻度胁迫可以积累更多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并保持更高的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中度胁迫则导致POD和APX活性的降低;而重度胁迫抑制了可溶性蛋白的积累和CAT、POD、APX活性的增加;与大细根相比,小细根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减少。当干旱强度超过中度胁迫时,栓皮栎幼苗细根生长和生理生化适应性降低;小细根对干旱环境的变化更敏感,寿命更短。实验中,即使在重度胁迫下也未发生根系严重脱水和幼苗死亡的现象,表明栓皮栎幼苗有较强的干旱忍受能力,适合在半干旱区植被恢复重建与造林工程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6.
王开彬  吴敏 《生命科学》2002,14(2):77-80
菌紫质(bR)是嗜盐菌紫膜中的唯一蛋白,具有光驱动的质子泵功能,迄今为止对于光循环和质子泵的具体分子机理仍未弄清楚,作者概述了近几年来关于bP质子泵机理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两个较新的模型。  相似文献   
107.
湖蛙的染色体组性和Ag-NOR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敏  马英梅  王雪平  王冬梅  周峰 《遗传》1990,12(5):15-16
我们采用改进的空气干燥法和Ag-NORs显带技术,分析了分布于新疆的湖蛙(Rana ridibunda pallas)的染色体组型、减数分裂及Ag-NOR。结果表明,湖蛙体细胞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26,由5对大型的染色体和8对小型的染色体组成。雌、雄个体间为发现异型性染色体的存在。Ag-NORs定位于第10对染色体长臂上的次缢痕处。在本次工作中,我们还发现,湖蛙除在伊犁外,博乐、乌鲁木齐市郊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108.
吴敏  吴诗琪  潘凤  石甜  赵财 《广西植物》2024,(4):766-776
第四纪气候波动以及地理和环境隔离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植物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布格局。该研究采用分子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药用植物半夏19个居群共212个个体的3个叶绿体片段psbK-psbI、atpF-atpH和trnL-F进行分析,探究半夏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地理分布格局模式及成因,并探讨其居群历史动态。结果表明:(1)半夏总单倍型多样性Hd为0.882,总核苷酸多样性π为1.23×10-3,在物种水平上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2)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半夏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间,显著的遗传分化(FST =0.909,P<0.001)和较低的种群内遗传多样性(HS =0.134);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NST=0.913>GST=0.855(0.01相似文献   
10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复方中药荆皮癣湿酊(Jingpixian tincture,JPXT)对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的凋亡诱导作用,以阐明其可能的抗真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评价荆皮癣湿酊对红色毛癣菌生长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红色毛癣菌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变化;Annexin V-FITC/PI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红色毛癣菌细胞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外翻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红色毛癣菌细胞凋亡率;FITC-VAD-FMK染色观察红色毛癣菌偏半胱天冬酶(metacaspase)活性;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红色毛癣菌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活性。【结果】荆皮癣湿酊处理后的红色毛癣菌细胞活力与MMP水平均有所降低,ROS水平显著升高,PS外翻与凋亡率明显增加,偏半胱天冬酶活性显著升高,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降低。【结论】荆皮癣湿酊可通过诱导菌体凋亡的方式发挥对红色毛癣菌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10.
为了探讨红背山麻杆对喀斯特地区干旱环境的生理适应机制,以一年生红背山麻杆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采用自然干旱法,对轻度(干旱14 d)、中度(干旱28 d)和重度(干旱42 d)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的红背山麻杆扦插苗生长、光合色素含量及荧光参数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红背山麻杆扦插苗叶片相对含水量显著降低,株高和基径增长缓慢,复水后的叶片相对含水量显著增加,而株高和基径无明显变化;(2)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扦插苗叶片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Chl(a+b)]含量及Chla/b先增加后降低,并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及复水后均显著高于对照(CK),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复水后高于对照,重度干旱胁迫复水后也能恢复至对照水平。(3)随干旱胁迫加剧,扦插苗叶片荧光参数Fo显著增加,Fm、Fv/Fo、Fv/Fm逐渐减小,代表单位反应中心活性的参数Abs/Rc、Tr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