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生物科学   6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从牛筋条(Dichotomanthes tristaniaecarpa)地上部分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1HNMR,^13CNMR,MS等波谱分析,它们被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1),白桦脂醇(2),5,7-二羟基色酮(3),(-)-表儿茶素(4),圣草酚3′-O-β-D-葡萄糖苷(5),圣草酚7-O-β-D-(6′-乙酯基)-吡喃葡萄糖醛酸苷(6),圣草酚7-O-β-D-(6′-甲酯基)-吡喃葡萄糖醛酸苷(7),野蔷薇苷(8),其中化合物6,7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茜草乔木酮乙和丙的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小红参(Rubiayunnanensis)中分离鉴定了2个新的乔木烷型三萜,分别命名为茜草乔木酮乙和丙(rubiarbononeB,C)。用光谱和化学方法证明它们的结构分别为:7β,19α,28-三羟基乔木-9(11)-烯-3-酮和28-乙酰氧基-7β,19α-二羟基乔木-9(11)-烯-3-酮。  相似文献   
13.
从槭树科植物元宝槭(Acer truncatum Bunge)树叶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苷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kaempferol 3 O α L rhamnopyranoside(1);quercetin 3 O β D galactopyranoside(2);quercetin 3 O α L rhamnopyranoside(3);quercetin 3 O α L arabinopyranoside(4);isorhamnetin 3 O α L arabinopyranoside(5);myricetin 3 O α L rhamnopyranoside(6)。  相似文献   
14.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囊素的含量,本文采用正交实验,对白刺种子尿囊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尿囊素的提取效果的影响程度为乙醇浓度>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从而确定白刺种子中尿囊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为60%,料液比为1∶12(W/V),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1 h,重复提取3次.  相似文献   
15.
金银花花蕾中的新三萜皂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金银花 (LonicerajaponicaThunb .)花蕾中分离得六个化合物 (A—F) ,据化学降解和波谱数据 ,推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 ,其中F为一新化合物 ,命名为新常春皂甙F ,其化学结构为 :3-氧 - β -D -葡萄吡喃糖基 (1→ 4 ) - β -D -葡萄吡喃糖基 (1→ 3) -α -L -鼠李吡喃糖基 (1→ 2 )α -L -阿拉伯吡喃糖基 -常春皂甙元 - 2 8-氧 - β -D -葡萄吡喃糖基 (1→ 6 ) -β -D -葡萄吡喃糖基酯 (F)。其它五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 :常春皂甙元 - 3-氧 -α -L -鼠李吡喃糖基 (1→ 2 ) -α -L -阿拉伯吡喃糖甙 (A) ,3-氧 -α -L -鼠李吡喃糖基 (1→ 2 ) -α-L -阿拉伯吡喃糖基 -常春皂甙元 - 2 8-氧 - β -D -吡喃木糖基 (1→ 6 ) - β -D -葡萄吡喃糖基酯 (B) ,3-氧 -α -L -鼠李吡喃糖基 (1→ 2 ) -α -L -阿拉伯吡喃糖基 -常春皂甙元 -2 8-氧 - β -D -葡萄吡喃糖基 (1→ 6 ) - β -D -葡萄吡喃糖基酯 (C) ,3-氧 -α -L -鼠李吡喃糖基 (1→ 2 ) -α -L -阿拉伯吡喃糖基 -常春皂甙元 - 2 8-氧 -α -L -鼠李吡喃糖基 (1→2 ) [β -D -吡喃木糖基 (1→ 6 ) ]- β -D -葡萄吡喃糖基酯 (D) ,3-氧 - β -D -葡萄吡喃糖基 (1→ 3) -α -L -鼠李吡喃糖基 (1→ 2 )α -L -阿拉伯吡喃糖基 -常春皂甙元 - 2 8-氧 - β-D -葡萄吡  相似文献   
16.
黄花胡椒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花胡椒的化学成分张可,陈昌祥,邓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开放实验室,昆明650204)(云南中医学院,昆明650031)CHEMICALCONSTITUENTSOFPIPERFLAVIFLORUM¥ZHANGKe;CHENChang-X...  相似文献   
17.
已知世界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约967种(种下分类等级未计算在内)。本文基于植物区系学的观点,讨论了属内8个亚属:常绿杜鹃亚属、杜鹃亚属、马银花亚属、映山红亚属、羊踯躅亚属、云间杜鹃亚属、纯白杜鹃亚属、异蕊杜鹃亚属的系统位置、分布式样。分析了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上的时间、空间关系。认为常绿杜鹃亚属和杜鹃亚属是在本属植物起源后的早期阶段就沿不同途径迁徙、繁衍的两个演化枝。自第三纪以来,它们的性状发展多样,种系高度分化。在现存类群中最具原始性状的亚属是常绿杜鹃亚属,这个亚属的云锦杜鹃亚组Subsect.Fortunea,耳叶杜鹃亚组Subsect.Auriculata 保持较多原始性状。种的分布遍及欧洲、北美洲、亚洲、大洋洲(有1种),东亚种类最多,马来西亚次之。中国-喜马拉雅地区既是多度中心又是多样化中心,马来西亚仅是多度中心。大多数种为地方特有性分布,特有现象十分突出,东亚和马来西亚的特有种共约862种,占种总数的89%以上中国有6个亚属(Candidastrum,Mumeazalea不产)约562种,其中特有种约405种。分析第三纪的化石记录,杜鹃属在全球分布的时间、地点,杜鹃属保持原始或古老性状的类群的现代适生地,认为中国西南至中国中部最有可能是杜鹃属植物的起源地,始祖类群起源的时间会是在晚白垩纪至早第三纪。讨论了杜鹃属在第三纪至第四纪向北半球北部的传布,向亚洲西南、亚洲东南和向东亚的传布以及向大洋洲的传布。从杜鹃属在全球传布的现象和途径,看来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时间和窨历史对植物繁衍、传播有着重要制约作用,并受制于植物种系自身具有的遗传性和对环境强烈变化的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太子参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谭宁华  陈昌祥 《云南植物研究》1991,13(4):440-440,431
太子参是一味常用中药,系石竹科(Caryophyllaceae)假繁缕属植物孩儿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 Pax ex Pax et Hoffm.)的块根。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心悸口干。因其化学研究甚少,我们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从中得到10个化合物,其中棕榈酸(palmitic acid, 1)、山箭酸(behenic acid, 2)、2-吡咯甲酸(2-minaline, 3)、β—谷甾酸(β-sitosterol, 4)和蔗糖(sucrose, 5)为已知化合物,山箭酸、2—吡咯甲酸和β—谷甾醇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本文仅报道这5个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重楼(Paris polyphylla Sm.)和它的某些变种,在民间和药物书籍上又名为:七叶一枝花,蚤休,为延龄草科植物,是我国民间十分著名的中草药。据我们不完全统计,我国长江以南各地所编写的中草药书籍冠以重楼作封面有十册之多。然而重楼“花仅数缕,不甚可观”现在得到各地如此推崇,原因何在?概因它具有广泛医药疗效之故。综观各地记载的用途,内服主要用为抗菌消炎,近年并广为民间用作抗癌药物;内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n Bobr.)果实花色苷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研究了其对超氧阴离子(O-2·)体系、羟基自由基(·OH)体系和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体系的清除效果,并与抗坏血酸(vc)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花色苷对O-2·、·OH、DPPH·均具有清除作用,且与浓度呈量效关系.对·OH和DPPH·清除效果相对较好,优于V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