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自然科学   58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1 毫秒
51.
研究了100℃、120℃、140℃、160℃热引发苯乙烯聚合反应速率在0~95%转化率范围的变化规律,建立聚合反应动力学模型:R_p=A[M],A=(I/(k_1/k_p~2))~(1/2)=A_0+A_1x+A_2x~2+A_3x~3,(x为转化率,A_0,A_1,A_2,A_3不随x变化,与温度有一定函数关系)。发现链引发反应速率常数的变化规律:二级反应的K_(I2)=0.5390×10~7e~(-13 910/T);三级反应的K_(I3)=1.102 4×10~6e~(-14 094/T)。  相似文献   
52.
53.
丙烯直接环氧化Au/TiO2催化剂助剂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的Au/TiO2催化剂,分别考察了碱金属氯化物以及贵金属等助剂对Au/TiO2催化丙烯环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中加入NaCl后其环氧化催化性能明显提高,含量为1.5%时环氧丙烷(PO)得率最高;而加入CsCl和贵金属Pt则有利于提高丙烯环氧化过程中氢气的利用效率,抑制了副产物水生成。  相似文献   
54.
在流化床反应器内进行分子筛催化剂的烧炭再生实验 ,用电导法计算机在线测量数据 在46 6°C~ 80 0°C温度范围内、氧含量为 4%~ 2 0 %、并排除内扩散影响后 ,测定了含碳量为 1 2 % (g/ gcat)的催化剂的再生动力学参数 ,回归出分子筛催化剂的再生动力学模型 ;讨论了温度升高时再生过程的不同控制阶段  相似文献   
55.
分析了滴流床反应器内4 种典型流动型式的特征。针对滴流床反应器内流体流动的情况,应用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检测4 种典型的流型。从所测电导率的频谱特征上发现了各流型的特性区别:滴流、脉冲流和喷淋流流型电导率信号均有频率为3Hz左右幅度较大的频率成分,各流型间频谱主要区别在0~3Hz频域内;彭泡流流型电导信号频率主要分布在0~3Hz内。  相似文献   
56.
聚乳酸热降解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聚乳酸进行热降解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热降解模型,拟合得到了热降解反应的速率常数和活化能,并考察了温度(180~210°C)、时间(0~120 m in)以及催化剂浓度等对热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聚乳酸热降解过程可只考虑分子内的酯交换反应,而不必考虑其逆反应及其他的副反应。温度越高、时间越长以及残余催化剂浓度越大,聚乳酸热降解的程度也越深。  相似文献   
57.
对苯二甲酸的加氢精制过程Ⅰ.热力学及反应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钯碳催化剂(Pd/AC)上对苯二甲酸(TA)加氢精制过程进行了研究,结合反应体系的热力学分析,对该体系中的反应历程、反应特性进行了探讨,并对工业过程进行取样分析验证实验结果.结果表明:加氢精制工艺过程主要发生了两类反应,即加氢反应和脱羰反应,但脱羰反应的并存并未从本质上影响最终精制目的,即降低TA中对羧基苯甲醛(4-CBA)的含量.加氢反应是一个串联反应,即先由4-CBA加氢生成对羟甲基苯甲酸(4-HMBA),反应速率非常快,而后4-HMBA进一步加氢生成对甲基苯甲酸(4-PT),相对速率较慢;脱羰反应的进行程度与反应体系中存在的微量氧密切相关,溶解的微量氧对脱羰反应有促进作用,而氢气则会抑制脱羰反应.  相似文献   
58.
根据从双膜理论出发由Bernou lli方程得到的液泛气速与液速之间的函数关系,考察了两个与填料有关的模型参数:一个是由填料比表面积a和床层空隙率ε所组成的填料因子a/3ε,另一个是本文定义的填料结构参数。研究表明:拉西环和球形颗粒属于同一类型,其结构参数确定为1.4;而鲍尔环和矩鞍环属于另一类填料,填料结构参数确定为0.9。由于同时考虑了填料结构和填料因子的作用,因此对液泛的预测更有针对性、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