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9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81.
背景:长期随访结果发现,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方法可致酸碱平衡及营养代谢障碍,另外回肠位置较高,必须有较长的系膜方可使膀胱位于盆腔且与尿道吻合处的张力不致过高.而乙状结肠位置靠近尿道,且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具有对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代谢影响较小,分泌黏液较少等特点.目的:采用长期随访形式比较膀胱癌患者采用回肠和乙状结肠再造膀胱的优劣.设计:回顾性分析.单位: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对象:选择1995-01/2005-03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膀胱癌患者164例.行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96例(回肠组),男74例,女22例,年龄43~74岁;行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68例(乙状结肠组),男64例,女4例,年龄51~72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患者及家属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治疗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①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膀胱全切后,距回盲瓣15~20 cm处截取40~60 cm长带蒂回肠袢制作储尿囊,双侧输尿管吻合于两端预留肠管,储尿囊最低部与尿道残端吻合.②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膀胱全切后,截取30~40 cm长带蒂乙状结肠制作储尿囊.双侧输尿管同上法吻合于近端预留肠管.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留置单J管及尿管时间.以定期复诊的方式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控尿排尿能力、尿动力学分析结果以及术后早期与晚期膀胱相关并发症.结果:164例患者失访12例(7.3%).回肠组平均随访46个月,乙状结肠组为42个月.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控尿效果相近(P >0.05),原位回肠尿流改道组手术耗时较长,术后恢复较慢,新膀胱容量较大(t =2.56~3.08,P < 0.05~0.01).原位回肠尿流改道组术后早期及晚期膀胱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7%,29.2%,均高于乙状结肠组(9%,16%),其中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 = 5.426,P < 0.05).结论: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耗时短、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2.
研究EJ细胞单抗KMP1的结合抗原CD44的变化和KMP1对EJ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人膀胱癌EJ细胞株免疫BALB/c小鼠,获得单抗KMP1,免疫荧光检测KMP1的亲和性、结合部位及效价。流式细胞检测KMP1对膀胱癌细胞的特异性。免疫组化检测对膀胱癌组织的特异性。亲和层析分离纯化特异性抗原,检测抗原的氨基酸序列。糖基转化酶抑制剂和过碘酸氧化后分析抗原决定簇的理化性质改变。软琼脂培养克隆形成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KMP1对EJ细胞株的增殖和迁移功能的影响。结果:获得的单抗KMP1是IgG1,能与EJ、BIU-87、T24膀胱癌细胞和膀胱癌组织特异性结合,而与Lovo、HeLa、K562、HepG2、Jurkat、293、HCV29、人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无结合性,也不能结合正常膀胱黏膜。其结合EJ细胞的抗原是异常糖基化的CD44,糖基转化酶抑制剂BG作用EJ细胞7d,KMP1对EJ细胞结合性降低,过碘酸氧化后Western blot显示KMP1对CD44结合性降低,软琼脂培养克隆形成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结果示KMP1还能减弱EJ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功能。结论:膀胱癌的高复发性、易转移可能与出现异常糖基化的CD44高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KMP1可结合异常糖基化的CD44,并抑制EJ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改良型TAT-凋亡素(TAT-VP3)融合基因在不同人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及诱导凋亡的效应.方法:利用改良型TAT-VP3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TAT-VP3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TAT-VP3,经BamHⅠ/XhoⅠ双酶切鉴定和基因测序无误后采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转染人膀胱癌BIU-87及EJ细胞,利用RT-PCR技术检测改良型TAT-VP3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状况.通过透射电镜扫描观察转染后不同时段肿瘤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MTT法检测转染重组质粒后对人膀胱癌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TUNAL法检测转染重组质粒24、48、72h后BIU-87及EJ细胞的凋亡率,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cDNA3-TAT-VP3并经测序无误,转染人膀胱癌细胞后的RT-PCR结果证实改良型TAT-VP3基因在人膀胱癌细胞中获得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到BIU-87及EJ细胞凋亡早期染色质聚集,线粒体固缩,凋亡中晚期核固缩及凋亡小体等超微形态学改变.MTT法检测结果显示转染重组质粒PcDNA3-TAT-VP3后的BIU-87及EJ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下降(P<0.01).流式细胞术TUNAL法检测显示BIU-87及EJ细胞发生早期凋亡,其凋亡率随时间的推移呈逐渐上升趋势,转染72 h后BIU-87和EJ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30.44±1.47)%、(42.27±2.6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型TAT-VP3基因的表达能早期、高效地诱导不同人膀胱癌细胞发生凋亡,为纯化改良型TAT-VP3融合蛋白以及将其应用于膀胱灌注治疗膀胱转移肿瘤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4.
VP3来源于鸡贫血病毒(CAV),又被称为凋亡素[1].TAT能够跨膜导入细胞内部.我们利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了重组质粒PcDNA3-TAT-VP3,观察改良型TAT-VP3基因在人膀胱癌BIU-87细胞中的表达及诱导凋亡的效应.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WHOⅢ~Ⅳ级脑胶质瘤患者54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7例,两组均在手术切除肿瘤后给予放射治疗,B组进行放射治疗,A组在放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替莫唑胺化疗。对比两组的近期疗效、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有效率为77.8%;高于B组的4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2年生存率为48.1%,高于B组的2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不良反应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胶质瘤术后联合放化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单鼻孔经蝶入路切除垂体瘤的手术技巧。方法对78例垂体腺瘤均经MRI确诊,并在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结果 78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42例,大部分切除36例。78例分泌腺瘤病人中术后激素水平降至正常59例,43例暂时性尿崩,低钠血症13例,脑脊液鼻漏7例。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侵袭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构建改良型TAT-VP3融合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目的 蛋白.方法 采用PCR法设计和扩增改良型TAT-VP3融合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ThioHisA中,构建非融合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经IPTG诱导表达,15%SDS-PAGE鉴定.结果 成功构建了改良型TAT-VP3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经酶切、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经SDS-PAGE鉴定可见相对分子质量16400的特异性目的 条带,37℃诱导8h的蛋白表达量最高,且多数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结论 已成功构建改良型TAT-VP3融合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目的 蛋白,为进一步的蛋白制备和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8.
目的表达改良型TAT-VP3融合蛋白,并对其进行纯化.方法利用IPTG温控诱导改良型TAT-VP3融合蛋白表达,并经GST亲和层析纯化,目的蛋白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olt鉴定.结果改良型TAT-VP3融合蛋白经温控诱导后得到稳定表达,经SDS-PAGE鉴定可见相对分子质量42 kD的特异性目的条带,经GST亲和层析纯化后,得到了纯度较高的目的蛋白.Western bolt验证了表达蛋白的特异性.结论已成功表达及纯化出改良型TAT-VP3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免疫原性和抗肿瘤活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膀胱癌原位新膀胱术后不同时期残余尿道黏膜的病理改变,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1999~2010年期间膀胱癌原位新膀胱手术患者15例,膀胱镜下观察其残余尿道病理改变,并取黏膜组织做镜下观察。同时将19例BPH患者后尿道黏膜作为对照观察。结果:新膀胱组中,≤1年组(4例)1例肿瘤复发,1例为慢性炎症细胞浸润,2例为急慢性炎症改变;1~5年组(8例)3例为慢性炎症改变,5例为腺性膀胱炎改变;≥5年组3例均为腺性膀胱炎改变,且病变程度高于1~5年组。对照组发现后尿道黏膜慢性炎症改变11例,其中并发腺性炎症改变6例。结论:膀胱癌原位新膀胱术后残余尿道黏膜常伴有慢性炎症改变,并随时间延长出现逐渐加重的腺性膀胱炎,长期看存在恶变的风险,但术后残余尿道的肿瘤复发主要由原发肿瘤细胞残留引起。  相似文献   
90.
凋亡素为鸡贫血病毒的功能蛋白,又称VP3蛋白,由1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可诱导肿瘤细胞和人转化细胞凋亡,而对正常二倍体细胞无毒副作用。凋亡素机制由多方面因素构成,其机制的阐明对于凋亡素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有重要意义。凋亡素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