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25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目的评价直肠排粪造影在便秘原因诊断中的意义。方法56例临床怀疑由于肛肠疾病引起的便秘患者(女51例,男5例,年龄33~72岁,平均41岁)均在经肛门——直肠灌注对比剂为160%(W/V)的硫酸钡250mL后接受了直肠排粪造影。结果在56例便秘患者中,直肠前突见于42例。耻骨直肠肌肥厚4例,直肠前壁黏膜脱垂3例,直肠内套叠3例,乙状结肠疝2例,直肠息肉1例,以及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1例。结论直肠排粪造粪造影在便秘的病因学诊断中具有高度准确性。  相似文献   
42.
目的比较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患者放化疗前后血浆EB病毒DNA(EpsteinBarrVirusDNA,EBV-DNA)水平的变化,评价EBV—DNA水平与NPC肿瘤负荷及短期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60例鼻咽癌患者放化疗前后及4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浆中的EBV—DNA水平。结果NPC治疗前EBV-DNA阳性率为83.3%,中位拷贝数为8869copy/mL;治疗后阳性率为21.7%,中位拷贝数为0copy/mL;健康对照组阳性率为5.0%,中位拷贝数为0copy/mL。NPC残留组阳性率为81.8%,中位拷贝数为7263copy/mL;消退组阳性率为8.2%,中位拷贝数为0copy/mL。NPC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组血浆游离EBV—DNA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前高于治疗后(P〈0.01)。放化疗后,NPC残留组高于消退组(P〈0.01)。结论NPC患者血浆EBV—DNA水平是反映肿瘤负荷的灵敏指标,可作为短期疗效评估的参考。  相似文献   
43.
血浆EB病毒DNA定量测定对鼻咽癌患者的预后判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治疗前患者、放疗后缓解者及放疗后局部复发者进行血浆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DNA的定性及定量分析,探索血浆EBV-DNA对NPC预后判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4.
康恭礼  罗志强  周毅  丁强 《江西医药》2001,36(4):285-286
手术和放射治疗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手段.自1986年1月至1990年12月我院共收治胸段食管癌242例.笔者对其中完成了根治性放疗、根治性手术、手术放疗加根治性手术的12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情况:128例病人男性102例,女性26例,男:女=3.9:1;年龄29~78岁,中位年龄56岁.按1987年国际食管癌分段标准分段:胸上段17例,胸中段79例,胸下段32例.按病变分:≤5cm的47例,5~9cm60例,≥9cm21例.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结肠癌急性肠梗阻的外科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75例结肠癌急性梗阻的外科诊断和治疗资料。结果:75例病人,1期切除吻合51例,其中行右半结肠切除20例,横结肠切除9例,左半结肠切除12例,乙状结肠切除10例,有19例左关绎肠癌和乙状结肠癌行I期切除,近端结肠造瘘,II期闭瘘手术,施行I期结肠造瘘,II期肿瘤切除肠吻合,左半结肠癌I例,乙状结肠癌2例,肿瘤无法切除行盲肠造瘘和乙状结肠造瘘各1例,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2.66%(2/75),结论:充分认识结肠癌急性梗阻是晚期结肠癌的表现,及时明确诊断,尽早手术,根据病人全央状况及术中情况,合理选择术式,做好围手术期处理,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6.
熊辉教授汲取仝小林院士“态靶辨证”理论,将中医学“宏观辨证”与现代医学“微观打靶”有机结合,针对痛风性关节炎“脾气亏虚,湿热瘀滞”之“病态”及关节红肿热痛、屈伸困难、身热、口渴、小便黄赤、腹泻、大便干结等之“症靶”,以及高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炎症因子增高等之“标靶”,选用蠲痹历节清方进行“态靶”同治,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47.
目的 分析三联疗法联合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阿莫西林、泮托拉唑和克拉霉素三联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中药辨证治疗,而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2.5%,对照组为67.5%;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上,观察组为87.5%,对照组为65%.结论 阿莫西林、泮托拉唑和克拉霉素三联疗法配合中药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可以提升治疗有效性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比例,健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8.
5-羟色胺对耳蜗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 5-羟色胺 ( 5- HT)对耳蜗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在豚鼠圆窗膜置放 2 μl0 .5%的5- HT,以激光多普勒流量仪 ( LDF)测量耳蜗微循环的 3个参数 :血流量 ( CBF)、运动的血细胞的数目 ( CMBC)、血流速度 ( Veloc)的变化 ;以压力传感器测量平均动脉血压 ( MABP)的变化。结果 :耳蜗微循环出现了两个时期的变化 :第一时期迅速下降形成陡峰 ,各参数的峰值为 CBF:86.8% ,CMBC:90 .2 % ,Veloc:96.3% ;第二时期呈持续平稳变化 ,其中 CBF、CMBC持续平稳地下降 ,Veloc无明显变化。耳蜗微循环的平均变化为 CBF:89.7% ;CMBC:89.6% ;Veloc:1 0 0 .1 %。MABP无显著变化。结论 :5- HT能减少耳蜗供血 ,导致耳蜗微循环紊乱。  相似文献   
49.
罗志强  张海鸿  李宏伟  康学文 《重庆医学》2017,(35):4952-4954,4957
目的 探讨胸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远端融合椎(LIV)新的选择标准.方法 纳入融合胸腰弯且经过1.5年以上随访的患者52例,患者均符合新的AIS选择标准,即术前站立正位X线片骶正中线(CSVL)在侧凸远端接触到的第1椎体为触及椎(TV),且该TV应符合以下要求:Nash-Moe旋转度小于或等于Ⅱ度;凹侧Bending像上CSVL位于TV两侧椎弓根之间;不存在胸腰段及腰段后凸畸形;CSVL距离TV 3~4 mm的患者也列入研究范围.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经验丰富的脊柱外科医师实施手术,均采用后路全椎弓根钉内固定矫形融合.术前、术后即刻、终末随访均测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X线片、卧位左右Bending像,并测量主弯Cobb角、冠状面躯干偏移(TS)、LIV倾斜度(LIVT)、LIV尾侧椎间盘角度(LIVA),观察TV、稳定椎等位置,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18个月以上,平均(23±3)个月.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主弯Cobb角分别为(49.32±11.37)°、(9.08±6.78)°、(10.65±6.68)°,LIVT分为(21.76±4.68)°、(5.17±4.09)°、(5.16±3.08)°,LIVA分别为(7.19±5.16)°、(3.16±2.78)°、(4.17±3.28)°,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上述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躯干失代偿患者27例,末次随访时5例患者并发躯干失代偿,未较术前增加.将TV作为LIV与采用稳定椎做LIV相比,前者可以节省(1.42±0.45)个融合节段.结论 采用新标准进行胸腰段AIS手术治疗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节省融合节段.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ED)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9年4月至2012年1月于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68例单节段LDH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MED组(81例)和FD组(8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定期随访,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评价患者手术疗效.末次随访时通过测量患者腰椎曲度、椎间隙高度、椎间水平位移和角位移评估患者腰椎稳定性.结果 MED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FD组(P<0.05).所有患者均完成4年以上随访,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明显降低,FD组术后腰椎曲度较MED组明显减小,MED、FD组分别有1、3例患者出现腰椎失稳.结论 MED与FD治疗单节段LDH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MED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是理想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