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7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1.
目的:制备慢病毒载体为基础的野生型及突变型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HSV-sr39TK)基因工程T细胞(TK^+T及sr39TK^+T细胞),观察给予前体药物丙氧鸟苷/无环鸟苷后小鼠T淋巴细胞对其敏感性及存活情况。方法:构建含HSV-TK/HSV-sr39TK及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序列(IRES)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双顺反子慢病毒载体;采用磷酸钙沉淀法将慢病毒载体三质粒转染293T细胞,收集病毒上清感染刀豆蛋白刺激的小鼠T淋巴细胞,给予不同浓度的前体药物GCV/ACV,用Cell Counting Kit(CCK-8)等方法检测T细胞的存活率。结果:转染293T细胞后,病毒滴度达10^6/U/ml以上;含不同启动子的病毒载体转染效率CMV〉PUB〉PGK,对小鼠T淋巴细胞的感染效率以CMV启动子最高;IC50值的测定显示sr39TK^+T细胞对GCV和ACV的敏感性较TK^+T细胞分别提高约2.5和17.4倍;ACV及GCV浓度在1~10μmol/Lsr39TK^+T细胞活率下降最为明显,ACV组细胞存活率由(98.4±2.7)%下降为(49.9±5.9)%,GCV组由(97.9%±2.7)%下降为(33.7±5.3)%,P〈0.05,随ACV及GCV浓度的增加,细胞活率下降趋势有所减弱;TK^+T细胞对GCV敏感,细胞活率由(97.9±2.7)%下降为(38.4±5.5)%,(P〈0.05),对ACV不敏感,细胞活率由(98.4±2.7)%下降为(73.8±7.4)%,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HSV-TK/HSV-sr39TK基因工程T细胞,不同启动子对慢病毒载体在293T细胞的转染效率、转导自杀基因在T淋巴细胞内的表达均有影响;HSV-sr39TK^+T细胞对GCV和ACV的敏感性高于TK^+T细胞。  相似文献   
12.
情绪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现象,但伴随着情绪活动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这些客观的生理变化,称为情绪生理反应。自1999.1~2000.1月来,对来我院就诊的高血压病人做了分析,发现除了遗传因素外,情绪的不同表达方式与高血压也有一定的关系,见表1。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良性与非典型、间变型脑膜瘤的18F-FDG PET影像,探讨定性诊断的可能性.方法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脑膜瘤25例,其中良性17例,非典型、间变型脑膜瘤8例,术前行脑18F-FDG PET显像.目视法观察各病灶的18F-FDG分布,计算各病灶的肿瘤/正常侧白质(T/WM)、肿瘤/正常侧灰质(T/GM)、肿瘤/小脑(T/Ce)的比值.结果与对侧正常灰质比较,良性脑膜瘤病灶18F-FDG分布呈18F-FDG摄取减低,与对侧白质摄取相近似.非典型、间变型脑膜瘤病灶的18F-FDG分布,比对侧白质的摄取明显增高,与对侧正常灰质相近似.17例良性脑膜瘤的T/WM,T/GM,T/Ce的均数大小分别为0.91±0.14,0.31±0.17,0.58±0.23.8例非典型、间变型脑膜瘤的T/WM,T/GM,T/Ce的均数大小分别为1.54±0.18,1.07±0.21,1.14±0.31 (P<0.01).结论非典型、间变型脑膜瘤对18F-FDG的摄取明显高于良性脑膜瘤,18F-FDG PET显像可用于脑膜瘤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线粒体脑肌病的影像诊断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多种影像技术对线粒体脑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本组病例9例行MR扫描,其中2例并行MR血管成像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例行CT平扫检查,1例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结果CT和MR显示9例脑内病变为多发性或游走性脑梗死样病灶,主要累及颞枕叶后部,病变与血管分布区无关,7例发生于颞顶枕叶,位于双侧丘脑1例,脑干、小脑、侧脑室旁1例。另外小脑萎缩1例,胸髓空洞1例。急性期PET显示病灶中葡萄糖代谢明显升高,缓解期转为低代谢。结论结合多种影像学方法检查线粒体脑肌病,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β-二酮是一类用途广泛的螯合剂,它与稀土元素的络合性能等很引人关注;自从1959年Jensen首次合成了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5-吡唑酮并初步研究了它对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后,β-二酮吡唑类的配合物及其生物活性也有报道。近年来我们也报道了一些该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  相似文献   
16.
结节病18F-FDG PET显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结节病1 8F 脱氧葡萄糖 (FDG)PET显像特征。方法  2 4例结节病患者 ,其中有临床症状并经病理检查证实者 5例 ,无临床症状、结节病抗原 (Kveim)试验阳性者 19例。均有胸部CT检查结果。行1 8F FDGPET显像 ,经计算机重建获得冠状、横断、矢状断面图像 ,采用目视法观察病灶的部位和形态 ,计算标准摄取值 (SUV)。结果 目视法见 2 4例患者病灶均分布于双侧肺门和纵隔 ,呈结节形串珠状连接 ,其中 1例有症状患者还伴有左侧腋窝1 8F FDG摄取增高灶。 5例有症状患者 ,结节大小为 ( 2 .16± 0 .67)cm ,SUV为 2 .68± 0 .5 8;19例无症状患者 ,结节大小为 ( 1.5 5± 0 .2 1)cm ,SUV为 1.46± 0 .2 4,前者结节大小明显大于后者 (t =3 .5 4,P <0 .0 1) ,SUV明显高于后者 (t =7 3 8,P <0 .0 1)。 2 4例中CT检查仅发现 1例肺门及纵隔病变而提示为结节病。结论 病灶分布于双侧肺门和纵隔 ,呈结节形串珠状连接为结节病1 8F FDGPET显像特征。有临床症状者 ,结节病灶大小大于无临床症状者 ,1 8F FDG摄取亦高于无临床症状者  相似文献   
17.
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15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脊液漏是脊性手术后并发症之一.不及时有效的处理可引起脑脊髓膜炎、脑脊液囊种等并发症,近年来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及护理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疗效、保证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两性霉素B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两性霉素B冻干制剂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5例,脑外科术后患者1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术后患者1例,慢性乙型肝炎伴原发性腹膜炎患者1例,重型再障(SAA)患者1例。感染种类:毛霉菌2例,热带白色念珠菌1例。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从0.25 mg/kg.d增至0.5 mg/kg.d。最大剂量不超过3 000 mg。结果5例治愈,1例死亡,1例复发,1例因经济困难放弃。结论两性霉素B治疗IFI疗效肯定,毒副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用氢化可的松(HC)和环孢菌素A(CsA)处理异基因骨髓后移植的检测及是否能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方法C57BL/6(H2b)小鼠,移植当天接受60Coγ射线全身照射(TBI8.5Gy),实验组移植物为经HC和CsA处理供鼠BALB/C(H2d)小鼠的骨髓细胞(5×107)和脾细胞(2×107),移植后2d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00mg/kg),观察小鼠的存活及GVHD的发生情况。结果未移植的对照组小鼠在12d内死亡,生存时间(8.9±1.7)d;接受未经药物处理移植物的小鼠均在移植后18d内死亡,生存时间(16.1±1.8)d,均死于GVHD;接受药物处理的骨髓细胞和脾细胞组小鼠生存时间(45.1±12.8)d,30d存活率90%,50d存活率60%,未观察到GVHD表现。结论采用HC和CsA两药联合处理异基因骨髓和脾细胞后再输注,可有效的减轻GVHD,同时避免了其毒副作用,为临床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恶性心包间皮瘤PET显像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79岁。因发作性意识丧失3h,MRI提示脑多发性腔隙梗塞 ,于 1999年 3月 2 6日收治于神经内科。ECG提示室上性心动过速。给予硝苯吡啶治疗 ,症状控制 ,于 1999年 4月 3日出院。后因全身消疲无力 ,低热 ,胸闷气短于1999年 4月 2 4日再住院于呼吸内科。胸部CT检查提示双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 ,肺内及纵隔未见肿块影。多次胸腔穿刺 ,胸水实验室检查结果示胸水性质介于渗出液与漏出液之间 ,未查出肿瘤细胞、TB菌及一般菌 ,胸水肿瘤糖类抗原 12 5大于 5× 10 5 U L(正常值 <3 2×10 4U L)。血中为 1 83× 10 5 U L(正常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