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0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张法灿 《广西医学》1999,21(6):1158-1160
胃食道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胸痛、反酸等症状,并可致食管及食管外组织损伤。正常人可以有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但程度不重,时间不超过2%,称生理性反流。有症状而无明显食道炎症者称症状性反流;如果有反流又引起食管炎,则称病理性反流(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bstructivesleepapneasyn-drome,OSAS)指在睡眠,每次呼吸暂停时>10秒,7小时呼吸暂停总数>30次或呼吸紊乱指数(RDI)(即平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次数)>5,老年人>10(2)。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  相似文献   
82.
细胞凋亡和相关细胞因子在胃溃疡愈合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与细胞因子在胃溃疡愈合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胃溃疡治疗前后胃黏膜细胞凋亡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 1)和 SMAD3表达的变化。结果 :2 0例胃溃疡患者抗溃疡治疗后幽门螺杆菌 (Hp)根除率为 6 6 .6 % ,溃疡全部愈合 ,平均细胞凋亡指数由治疗前的 2 1.3%下降至治疗后的5 .6 % ,OR=0 .0 31,95 % CI=0 .0 0 5~ 0 .177,治疗前后的 EGFR分级无显著差异 (P>0 .0 5 ) ;SMAD3的吸光值由治疗前的0 .912± 0 .0 15下降至治疗后的 0 .35 2± 0 .0 31,OR=0 .0 14 ,95 % CI=0 .0 0 1~ 0 .132 ;活动期溃疡 ERK1的吸光值为 0 .86 1±0 .0 38,OR=39,95 % CI=4 .177~ 36 4 .137,治疗后的吸光值明显降低 (0 .347± 0 .0 2 6 ,P <0 .0 1)。结论 :Hp诱导细胞凋亡参与胃溃疡的形成并影响愈合 ,细胞因子 EGFR、SMAD3和 ERK1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凋亡而影响胃溃疡的形成和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83.
胃溃疡与细胞凋亡及细胞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法灿 《广西医学》2005,27(8):1117-1119
胃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1983年发现幽门螺杆菌(Hp)以来,已经证实Hp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尤其是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密切相关。Hp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的检出率高达90%以上,临床上根除Hp可促进溃疡愈合,并显著降低溃疡复发率。许多研究表明,Hp感染一方面可增加胃泌素的分泌和胃酸的分泌,另一方面在胃黏膜定植,诱发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破坏黏膜的完整性,并影响到黏膜的修复机制。因此,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侵袭因素的增加和防御因素的削弱是溃疡形成的主要机制。然而,Hp导致溃疡形成的分子机制仍未十分明确,并且约有30%左右的胃溃疡是幽门螺杆菌呈阴性的。胃溃疡的形成和愈合涉及胃黏膜的细胞凋亡、上皮修复、胃腺体重构和组织重建,多种细胞成分和细胞因子参与胃黏膜的修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84.
肠易激综合征结肠动力与胃肠激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乙状结肠动力及其血浆、乙状结肠黏膜中胃肠激素含量的变化及其关系。方法 便秘型、腹泻型IBS组及对照组各13名,分别采用液体灌注测压法记录空腹和进餐状态下乙状结肠的压力波形;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和乙状结肠黏膜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胆囊收缩素(CCK)含量。结果 在空腹状态下,腹泻组乙状结肠动力指数(15.9±4.9)显著高于便秘组(10.9±5.6)和对照组(9 .4±3.6);进食后30 min内,对照组的乙状结肠动力指数(218. 7±76. 5)升高的幅度更为显著,腹泻组的动力指数(86. 5±53. 4)显著高于便秘组(42 4±29 6)。试餐后60 min,腹泻组乙状结肠动力指数(65. 4±11. 7),显著高于便秘组(19 8±14 .5)和对照组(23 .2±11 .3)。腹泻组血浆及乙状结肠黏膜中MTL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便秘组患者(P<0 .01);便秘组乙状结肠粘膜VIP的含量高于正常组及腹泻组(P<0 .05),血浆中VIP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 .05);血浆及乙状结肠黏膜SS的含量在便秘组中显著高于对照组及腹泻组(P<0 .01~0 05);血浆CCK在腹泻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及便秘组(P<0. 05),在乙状结肠黏膜中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 05)。空腹状态,乙状结肠黏膜MTL、CCK的含量与腹泻组乙状结肠动力指数呈正相关关系(r=  相似文献   
85.
个性、精神心理因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个性、精神心理因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 (FD)的影响。方法 :用龚耀先修定的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抑郁自评量表 (SDS)、焦虑自评量表 (SAS)测评 4 4例 FD患者的个性、精神心理状态 ,另选 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 :在 EPQ表中 ,FD组的 P(精神质 )、N(神经质 )分值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 ) ;在 SCL- 90中 ,FD患者的躯体化、强迫、焦虑分值高于健康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在 SAS、SDS中 ,FD患者的分值高于健康对照组(P <0 .0 1 )。结论 :FD患者存在神经质、精神质的个性倾向 ,个性特征和发病有内在联系。F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躯体不适、强迫、明显的焦虑及抑郁 ,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6.
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差异性表达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许多研究已证实miRNA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据此提出某些特定的miRNA或将成为IBS特异性诊断和治疗的新工具。近年来发现微泡(Microvescles,MV)是机体内miRNA转运的关键媒介,因此在将来的研究中或许可以利用MV作为载体,向体内转染经沉默或过表达后的特殊miRNA。该文对miRNA在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7.
88.
动员社会力量缓解医院的病人欠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案例是中国目前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严重缺位的典型,很有代表性.它反映了我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尤其是农村和城镇居民,生了大病,自己及家庭无力支付相应的医疗费;也反映了中国公立医院的困境和无奈,提示了中国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改革是民心所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9.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电活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左国文  覃江  农兵  梁列新  张法灿 《临床荟萃》2004,19(20):1150-1151
目的 探讨胃电活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 (FD)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瑞典Digitrapper双电极胃电图记录仪 (EGG) ,检测 5 6例FD患者和 5 0例健康人的餐前、餐后 30分钟胃电活动变化。结果 FD组餐前胃电节律异常率 (4 8.2 % )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2 0 .0 % ) (P <0 .0 5 ) ;FD组餐后胃电节律异常率 (32 .1% )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14 .0 % ) (P <0 .0 5 ) ;餐前、餐后主频不稳定系数率 :FD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FD存在餐前、餐后胃电节律紊乱 ,体表胃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FD的胃电异常  相似文献   
90.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肝脏疾病,临床上以女性多发、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反复转氨酶升高、自身抗体阳性、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等为特点;典型病理学改变表现为界面性肝炎、汇管区和小叶内淋巴浆细胞浸润、肝细胞玫瑰花样改变。在我国,随着自身抗体检测及肝组织穿刺活检术的普及,该病的确诊病例数不断增多,但相关的研究报告较少。本文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