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采用平胃酒(白酒、大枣、山药、枸杞子、砂仁、山楂、麦芽等)治疗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128例,总有效率80.5%。提示本方有健脾益气、温中散寒、调节胃肠机能等作用。  相似文献   
52.
原发性慢性骨髓纤维化1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是一种少见的克隆增殖性疾病,其临床特征存在很大的异质性。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27例IMF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27例系1971-02~2001-09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门诊及住院IMF患者,符合国内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男69例,女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快速、敏感、有效揭示11q23/MLL基因重排的方法,确定11q23/MLL异常存成人急性白血病(AL)中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征,指导AL风险治疗。方法112例成人AL患者骨髓细胞经24h短期培养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R显带行核型分析;LSIMLL双色分离信号DNA探针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筛选异常信号,有异常信号者行中期FISH确定11q23/MLL基因重排。结果 112例AL患者FISH揭示9例11q23/MLL易位(检出率8.0%),其中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CCA)只检出4例(检出率3.6%)。3例CCA示del(11)(q23)者FISH揭示2例为11q23/MLL易位,1例为11号染色体长臂末端缺失。在1例正常核型、1例11q+和1例无11q23明显异常者,FISH揭示为11q23/MLL易位。除9例易何外,FISH揭示8例存在MLL基因扩增,包括多倍体、均匀染色区(hsr)和双微染色体(dmin)。AL伴11q23/MLL异常者多诊断为B系祖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ro-B ALL)、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oL)或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结论 使用MLL双色分离信号DNA探针行FISH确定11q23/MLL异常是快速敏感的方法,其检出率高于CCA,有效揭示11q23/MLL易位和扩增。临床诊断pro-B ALL、AMoL或BAL,尤其正常核型者应行FISH以确定11q23/MLL异常。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t(8;21)白血病诊断和治疗监测中的应用。方法 将2001年以来应用双色双融合AML1/ETO基因探针进行FISH检测的70例白血病患者,分为未治疗组和治疗组,回顾性分析核型、FISH及部分RT-PCR结果,对核型结果有疑问的患者再应用显带后连续进行中期FISH方法予以确定。结果 未治疗组共42例,经FISH补充检测确诊30例为t(8;21)患者,其中2例患者核型分析未检出t(8;21)和1例RT-PCR结果阴性患者FISH检测结果均为阳性;6例复杂易位患者通过显带后连续中期FISH检测不仅确定AML1/ETO融合基因的存在,同时精确定位。治疗组共28例,为已确诊的t(8;21)白血病患者。3例患者核型分析结果正常或非t(8;21),FISH检测结果阳性。2例通过FISH监测到复发。结论 双色FISH技术是一种敏感、精确的t(8;21)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工具,可精确定位复杂核型,因而是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55.
我们最近发现 ,1例Ph+ 慢性髓系白血病 (CML)患者经干扰素治疗 ,6年后进展为Ph-急性白血病 ,现报告如下。患者 ,男 ,5 1岁。因突发视物模糊、发现白细胞增多 12d ,于 1994年 11月 2 4日入院。查体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胸骨无压痛 ,肝肋缘下未及 ,脾肋缘下 8cm。Hb 12 8g/L ,RBC3.76× 10 12 /L ,WBC 16 5 .1× 10 9/L ,BPC 12 1× 10 9/L ,白细胞分类 :早幼粒细胞 0 .0 3,中幼粒细胞 0 .12 ,晚幼粒细胞 0 .10 ,中性杆状核细胞 0 .30 ,中性分叶核细胞 0 .31,嗜碱细胞 0 .0 1,淋巴细胞 0 .0 2 ,单核细胞 0 .0 2。骨…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伴9号染色体短臂(9p)异常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及分子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对23例伴9p异常的AL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鉴定其累及的基因。结果9p异常ALL占同期ALL的5.26%。有免疫学资料的21例患者,4例为T系ALL;17例为B系ALL,其中早前B细胞型3例。11例以del(9p)为主要遗传学特征,其余12例9p异常包括t(9p)或del/add(9p)作为继发或伴发于其他染色体异常的复杂核型。经FISH检测发现14例患者有p16基因缺失。与核型正常组患者相比,del(9p)患者更易累及脾脏,且生存期短。结论9p异常是一个非随机的染色体改变且极易累及p16基因。伴有9p缺失的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与不良的预后。  相似文献   
57.
目的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WHO分型系统进行评价。方法对按FAB标准确诊并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或AML特异相关融合基因检测的259例AML和21例RAEB蛳t患者,重新分类计数其血片和骨髓片,按WHO标准回顾性进行分型诊断,并进行了按WHO标准分型诊断后各亚型之间的诱导化疗疗效比较。结果21例RAEB蛳t患者中2例按WHO标准重新诊断为AML。AML伴(t8;21)/AML1蛳ETO与按国内AML标准确诊的M2b、AML伴t(15;17)/PML蛳RARα与M3/M3v、AML伴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CBFB蛳MYH11与M4Eo的吻合率为100%。21例(11.2%)的患者重新归入AML伴有多系发育异常。AML伴t(8;21)/AML1蛳ETO和AML伴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CBFB蛳MYH11患者的诱导化疗CR率显著高于不另做分类的AML患者(P<0.05)。有多系增生异常患者的诱导化疗CR率明显低于无多系增生异常患者(P<0.05)。结论AML的WHO分型各亚型的一致性及与临床疗效相关性较FAB分型更好。  相似文献   
5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细胞生物学指标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造血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改变及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对37例MDS患者骨髓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CFU-GM体外半固体琼脂培养、增殖细胞核抗原(PCR)表达、细胞周期分析以及造血克隆性检测,观察其对MDS疾病进展的关系。 结果 (1)MDS染色体异常检出率31%,随访过程中染色体核型正常的9例中有2例,异常的5例中有3例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MDS患者骨髓细胞体外CFU-GM集落产率减少、集簇产率增加。43%的患者CFU-GM产率极低或无生长。随访中9例CFU-GM集簇生长为主的患者中6例疾病进展或转化为AML;6例集落、集簇不生长和3例生长基本正常者中仅1例转化为急性白血病。(3)MDS患者骨髓细胞PCNA表达明显升高,RAEB/RAEB-t的PCN表达较RA/RAS高。(4)MDS患者骨髓细胞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指数减低(5.07%),DNA合成期时间和潜在倍增时间延长,分别为8.57h和8.69d,并与病程进展关。(5)7例女性HUMARA等位基因为杂合子的RA患者中,2例为多克隆造血,5例为单克隆造血。3例RAEB和1例MDS/AML均为单克隆造血。结论 随着MDS病程进展,骨髓中原始细胞增多,造血细胞生物学特性呈现以下的演变趋势,造血转变为单克隆性;体外培养CFU-GM接近于白血病性生长特征;PCNA表达增高;细胞周期延长。  相似文献   
59.
染色体核型不仅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分型和治疗策略制定的主要依据,同时可揭示AML和MDS发生、发展的本质.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分析影响Ph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ALL)患者生存的各种相关因素。方法 综合分析 31例Ph aALL相关临床参数 ,观察生存期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h aALL占所有统计aALL的 15 .3%。临床上表现为年龄偏高 ,白细胞计数、幼稚细胞数高 ,血小板计数较低。免疫分型诊断以Common型为主 (82 .6 % ,2 3例中有 19例 ) ,39.1% (2 3例中有 7例 )协同表达髓系抗原 ,CD34 患者占 5 6 .5 % (2 3例中有 13例 )。缓解率 6 5 .4 % ,中位缓解期 4个月 ,中位生存期 8个月。Ph伴附加染色体异常占Ph阳性总数的 4 2 % ,常见的附加染色体异常包括 - 7, Ph ,del(9) (p11 12 ) ,add/t(16 ) (p13)等。Ph伴附加染色体异常组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单纯Ph 组 (P =0 .0 12 )和变异Ph易位组 (P =0 .0 0 1)。免疫分型研究显示CD34 患者组缓解期及生存期显著短于阴性组 (缓解期分别为 0和 9个月 ,P =0 .0 2 4 ;生存期分别为 6个月和 12个月 ,P =0 .0 34) ,但髓系抗原协同表达与否不影响生存期。结论 Ph aALL是一组预后不良的患者群 ,Ph合并附加染色体异常与否和临床异质性无显著相关 ,CD34表达在Ph aALL中是一个不良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