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肾及输尿管黏膜下毛细血管瘤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肾及输尿管黏膜下毛细血管丛迂曲曲张而导致出现间歇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国内外鲜有报道。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肾及输尿管黏膜下毛细血管瘤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以便为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目的 观察单侧逆行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围手术期中医介入治疗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100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西医组(G1)和中医介入治疗组(G2).G2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介入治疗,G1组则按常规西医治疗.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天、术后5天、术后30天采用<外科术后康复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结果 结石完全清除率及疗效:两组组内、组问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评分组内对比:术前1天和术后1天的康复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天、术后30天分别与术后1天的康复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2组术后30天与术后5天的康复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术前1天、术后1天的康复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5天,术后30天的康复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短期(5天)或长期(30天)的结石残留情况与所接受的治疗方法 无关,只取决于手术情况.中医介入治疗能显著提高单侧逆行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术后患者的康复评分,促进患者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33.
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全膀胱切除 原位新膀胱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经验.方法:对全膀胱切除 原位新膀胱术患者的并发症和处理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手术改良措施对并发症的预防作用.结果:对全膀胱切除 原位新膀胱术进行多处改良,119例术后共发生并发症20例,其中切口全层裂开5例,再次缝合治愈;输尿管吻合口漏和狭窄各1例,经再次开放手术治愈;输尿管口粘连8例.经内镜下手术治愈;不完全性肠梗阻3例,经保守治疗得到控制;慢性代谢性酸中毒和低钾血症2例,需长期服药纠正.无膀胱输尿管返流和肾功能不全病例.结论:经改良手术技术和采取预防措施后,全膀胱切除 原位新膀胱术的并发症减少,再次手术可纠正大部分外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4.
膀胱癌组织中Bmi-1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与目的:目前关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尚不清楚,缺乏有效判断预后的标记物.本研究旨在检测人膀胱癌组织中的Bmi-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0年1月至2003年6月住院患者中的13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旁组织和膀胱癌组织中Bmi-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癌旁组织中Bmi-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膀胱癌组织(16.7%vs.54.3%,P<0.05).G1、G2、G3级膀胱癌中Bmi-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0.6%、54.3%和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表性肿瘤和浸润性肿瘤中Bmi-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32.5%和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1蛋白的表达与膀胱癌的大小、分级及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数目及复发无明显相关性(P>0.05).本组随访44~8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6个月,浅表性膀胱癌和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89.6%和39.2%(P<0.05);Bmi-1蛋白阴性和阳性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78.5%和50.8%(P<0.05).结论:Bmi-1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Bmi-1蛋白的检测有助于膀胱癌的诊断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35.
六味地黄汤联合内分泌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内分泌治疗对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在内分泌治疗的同时连续服用六味地黄汤加味1~3个月,每月测定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结果:76例患者治疗3个月后血清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PSA)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65例于1个月后下降至1μg/ml以下水平,5例PSA下降不明显,加用其他治疗方法。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或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内分泌治疗对晚期前列腺癌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36.
肾细胞癌是泌尿系常见恶性肿瘤,致死率高居泌尿系肿瘤之首.虽然肾癌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但是外科手术在肾癌治疗中还是占主导地位.随着肾癌手术操作的规范化,肾癌的治疗效果较以前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近年来国内关于手术治疗肾细胞癌疗效的大宗报道不多,缺乏手术治疗肾癌长期生存率的资料.对我院手术治疗的316例肾细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介绍外科治疗肾癌的经验.  相似文献   
37.
改良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重建下尿路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最有效的手段.但由于手术繁杂、时间长、出血和并发症较多,以及相当一部分患者控尿不佳等缺点,我们对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进行了反复改良,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本文报告我们的经验.方法:采用改良的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治疗119例临床诊断为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男性109例,女性10例.年龄33~78岁,平均55岁.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输血量,对新膀胱功能、并发症、肿瘤控制和生存情况进行随访分析.结果:对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一共进行了八处改良.从2000年1月至2007年2月用改良术治疗119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150~330 min,平均245 min.输血39例(32.8%).术后病理分期浅表性膀胱癌(T1N0M0) 9例,浸润性110例(其中T2N0M0 102例、T3aN0M0 3例、T3aN1M0 2例、T3bN1M0 2例,、T4N1M0 1 例).随访6~72个月,平均45个月,108例生存,10例因肿瘤死亡,1例非肿瘤原因死亡.术后白天控尿良好113例(95%),夜间控尿良好97例(81.5%).主要并发症有切口裂开5例,二次缝合后治愈;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漏1例,经再次手术作输尿管再植治愈;肠梗阻3例需住院处理.输尿管末端粘连引起肾积水8例,经内镜下切断粘连后积水消退.无肠瘘和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瘘或狭窄,无膀胱输尿管返流.结论:全膀胱切除后采用改良原位新膀胱术重建下尿路功能,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和并发症少,新膀胱控尿和排尿满意,是目前全膀胱切除后最理想的下尿路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