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1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2级高血压病患者初始降压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取初诊断2级高血压未经药物治疗患者118例分为初始单药治疗组和初始两联药物治疗组,对比研究两组不同药物降压治疗的血压控制率。结果 初始两联药物组血压控制率89%,初始单药组血压控制率23%,最终需两联或以上治疗为77%。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安全耐受性均良好。结论 大部分2级高血压病患者需要两联药物降压治疗,初始降压即启动两联治疗方案有利于提高血压控制率,增加患者依从性,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治疗后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84例脑出血微创手术后患者按就诊时间段分为康复组44例及常规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组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起即同时给予早期康复治疗,包括正确的床上体位,坐位及行走训练,培训家属等。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FMA)及Barthe指数(BI)评分,并比较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30d后,2组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康复组更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过程中,康复组患者肺部及泌尿系感染、贫血及压疮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术后患者整体功能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目的:动态观察实验性脑梗死及再灌注后的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2,MAP2)、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 fibril acid protein,GFAP)的变化,同时观察脑缺血的分子病理及形态学上的演变。方法:实验于1999-05/2000-02在中山医科大学神经科实验室进行,用90只SD大鼠行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术(RHRsP),在术后10周按Longa’s方法改良行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术。分别在闭塞12h内的不同时间点及再灌注48h完成检查后将大鼠处死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P2,HSP70,GFAP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所有的RHRSP均表现出高血压性脑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小动脉管壁增厚和管径小。自大脑中动脉闭塞30min~12h,缺血中心无HSP70染色阳性神经元,在其周边区有散在的HSP70阳性神经元,随着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持续,其数目逐渐减少(P&;lt;0.01);缺血周边区内出现MAP2阳性神经元增多,可见树突卷曲,在中心区MAP2阳性信号密度逐渐减少(P&;lt;0.01),可见断裂的树突;同侧皮质及基底核区GFAP染色阳性细胞逐渐增多(P&;lt;0.001),细胞体积增大,突起增多。恢复血流48h后,梗死灶周边区仍可见少量的HSP70阳性神经元;梗死灶周边区卷曲的树突已变直,而梗死灶内断裂的树突则消失;GFAP免疫反应增强更明显,并遍及正常组织及对侧脑组织。结论:缺血病灶在急性脑缺血早期病灶内神经元出现水肿、树突卷曲或断裂,而在再灌注48h时梗死灶内的神经元发生坏死、树突消失和神经胶质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54.
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靶应当是可逆的半暗带部分。PET和MRI技术有助于确认半暗带的存在。缺血半暗带的主要代谢特点是葡萄利用率增高和ATP水平逐渐下降。由兴奋性氨基酸介导的钙积聚,多形核白细胞(PMN)积聚导致的微血管受累,梗死周边去极化以及细胞凋亡是促使半暗带发展的可能机制。这些机制因不同个体具有差异。今后有可能在成像技术的指导下确认半暗带,把握好治疗时间窗,根据不同个体的状况,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5.
患者男,26岁.因"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6年"收住我院.患者自述于6年前因颅脑外伤在当地医院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伤时资料均已遗失),术后恢复良好,入院诊断为颅骨缺损并脑穿通畸形.头颅CT提示左侧额颞部颅骨缺损合并左枕硬膜外血肿骨化,脑室穿通畸形(图1).全麻下行右额颞顶枕部开颅手术,术中取带蒂的硬膜外血肿骨化骨组织,见血肿与该处硬脑膜已共同完全骨化,呈凸透镜形(图2),切开后见其内为淡黄色液体.两块骨瓣均留用,将带蒂骨瓣还纳原处,以硬膜外血肿形成的骨瓣作为自体修补材料,修补额颞部颅骨缺损处,大小合适无需塑形(图3).术后服用丙戊酸钠预防癫痫.术后随访3年,患者两年后停止抗癫痫治疗,无癫痫发作,无其他合并症状,头颅外形良好.  相似文献   
56.
目的 研究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9-01~2004-06深圳铁路医院呼吸内科观察23例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指标变化(pH值,PaO2,PaCO2 ),住院病程,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并同以往未使用NIPPV治疗的25例COPD相似病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3例NIPPV治疗前后24h血气指标明显改善,住院病程缩短,气管插管率和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同非NIPPV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NIPPV组中,重度呼吸衰竭的气管插管率明显高于轻中度呼吸衰竭(P<0 .05 )。结论 NIPPV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早期应用可能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血液流变学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对照组行神经内科常规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黏度(PV)、全血低切黏度(LBV)、红细胞刚性指数(ERI)]及血清炎症因子[人高前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 结果在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显著高于对照组(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以及血清炎症因子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13.43±4.08)分 vs(19.67±4.06)分,P<0.05]、MoCA评分[(28.75±2.76)分 vs(26.06±2.64)分,P<0.05]、ADL评分[(90.26±5.27)分 vs(76.16±5.82)分,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FIB[(2.07±0.32)g/L]、PV[(2.04±0.65)mPa.s]、LBV[(15.06±3.42)mPa.s]、ERI(2.42±0.11)较对照组[FIB(3.35±0.41)g/L、PV(3.56±0.70)mPa.s、LBV(18.44±3.18)mPa.s、ERI(3.47±0.24)]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MG-B1[(4.54±1.12)μg/ml]、IL-8[(64.62±11.54)pg/ml]、TNF-α[(36.17±4.67)mmol/L]较对照组[HMG-B1(8.65±1.67)μg/ml、IL-8(88.64±9.17)pg/ml、TNF-α(59.45±4.09)mmol/L]显著降低(P<0.05)。 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抑制血清炎症因子释放,减轻患者脑损伤程度,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8.
在门诊坐诊时经常有高血压患者提问,得了高血压.生活方式要改变吗?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59.
<正> 目的:为在超急性期确认局灶脑缺血病灶并鉴别出可逆性与不可逆性损伤的缺血组织.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行易卒中型双肾双夹高血压大鼠(RHRSP)模型10周后再行左侧腔内线栓MCAO模型,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卒中后继发癫痫患者常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与动态脑电图(ambulatory electroencephalography,AEEG)的特点。方法观察40例急性卒中后继发癫痫患者的病灶分布、范围、癫痫发作形式及频数,所有病例作EEG及AEEG检查,将检查结果分为正常、轻度异常、中度异常及重度异常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例研究对象的病灶分布主要在颞叶、额叶及丘脑,癫痫发作类型主要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EEG检查异常的比率为47.5%,其中轻度异常占异常总数的52.6%,中度和重度异常占47.4%;AEEG检查异常的比率为80%,其中轻度异常占异常总数的12.5%,中度和重度异常占87.5%,AEEG较EEG检查的异常比率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AEEG可显著提高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的脑电异常检出率,其检查结果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