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1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50篇
医药卫生   124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目的分析血小板聚集影响因素,为降低血小板聚集所致血小板假性减低、实验室规避报告风险及减低误诊误治提供依据。方法对血小板小于80×10~9/L、小于125×10~9/L合并直方图提示血小板凝集标本进行推片、瑞氏-吉姆萨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是否聚集,并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乙二胺四乙酸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共计184例,占0.444‰,其中门诊患者101例,占0.244‰,住院患者66例,占0.159‰,体检者17例,占0.041‰;多重抗凝剂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共计3例,占0.007‰,假性血小板聚集共计25例,占0.060‰。结论血小板聚集的发现依靠镜检,原因主要来源于EDTA-PTCP,假性聚集主要来源于采样因素,需加强业务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942.
目的 观察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术后是否使用人工泪液聚乙二醇滴眼液的泪膜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与术后视觉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眼科就诊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单焦点、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47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术后常规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聚乙二醇滴眼液滴眼;对照组(21例),术后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滴眼。2组受试对象均于术前及术后7 d、30 d、90 d分别进行 OSDI评分,运用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测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TMH)、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并采用基于双通道技术的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获取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截止频率、基础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OSI)及总OSI,通过计算得出泪膜客观散射指数(tear film 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TFOSI)。分析不同时间组间、组内各指标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OSI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7 d OSI较术后30 d、90 d增加,术后30 d、90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TFOSI均较术前增大,治疗组术后7 d(1.35±0.71)大于术前(0.79±0.56),术后30 d(0.73±0.40)、90 d(0.70±0.49)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术后30 d(1.33±0.81)较术后7 d(1.83±0.85)小,而较术前(0.62±0.46)值大,术后90 d(0.75±0.53)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MTF cutoff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7 d较术前大,较术后30 d、90 d小,而术后30 d和90 d无明显差异;两组TFOSI、OSI与MTF cutoff均存在负相关性。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泪膜稳定性与视觉质量具有相关性,泪膜稳定性的恢复有助于视觉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43.
刘宗娜  王妍琨  李艳  陈佳 《天津护理》2005,13(3):155-15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表现的综合征。以腰痛、腿痛、间歇性跛行,坐骨神经痛为主要症状。手术治疗的速效性及可靠性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以往的手术方式破坏性大,对腰椎的稳定性影响大,粘连严重。我科自行设计的新术式,可以在手术治疗腰椎管内病变时开阔视野,不损伤主要韧带群,棘突椎板保持完整,保证脊柱稳定性,防止了椎管内外组织的互通粘连。而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减少并发症对手术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4.
目的 探讨新生儿脑损伤产前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8月至2014年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分娩并转入儿科的新生儿,行头颅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脑损伤者351例,非脑损伤者28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损伤组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低于非脑损伤组[(34.0±3.5)周vs.(35.0±2.8)周;(2059.0±839.6)g vs.(2250.9±726.6)g,均P<0.05]。28~30周、>30~32周分娩新生儿发生脑损伤的风险分别是足月分娩的6.6倍和2.1倍。孕周越小新生儿发生脑损伤的风险越高(趋势χ2=26.801,P=0.000)。出生体重小于1500g新生儿发生脑损伤的风险是2000g以上的3.9倍。出生体重越小新生儿发生脑损伤的风险越高(趋势χ2=29.555,P=0.000)。脑损伤组复杂性单绒毛膜双胎比例明显高于非脑损伤组(13.1% vs. 4.5%,P=0.000)。复杂性单绒毛膜双胎新生儿发生脑损伤的风险是单胎的3.0倍。多因素分析显示新生儿发生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分娩孕周(OR=0.891,95%CI 0.842~0.943)、复杂性单绒毛膜双胎(OR=2.180,95%CI 1.108~4.288)。结论 分娩孕周越早新生儿脑损伤风险越高,早产尤其是不足30周且出生体重低于1500g时发生新生儿脑损伤的风险明显增高。复杂性单绒毛膜双胎是发生脑损伤的另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45.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26 岁,2021 年5 月22 日由柬埔寨入境后至隔离点进行单间隔离观察,5 月28 日其同行者经检查后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患者在隔离期间呼吸道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阴性.6 月6 日患者自觉发热,至发热门诊就诊测体温38.0℃,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为进一步诊治于6 ...  相似文献   
946.
目的:探讨荞麦花叶发酵提取物(EFBFL)对自发肥胖2型糖尿病db/db小鼠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从肾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核因子κB(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阐明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8周龄雄性db/db小鼠,以同窝db/m小鼠为正常对照组,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低剂量EFBFL组和高剂量EFBFL组,每组10只。低和高剂量EFBFL组小鼠分别为给予50和100 mg·kg-1 EFBFL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8周。于给药前后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FBG),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计算肾脏指数,通过HE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肾组织形态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肾组织PPARγ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EFBFL组小鼠FBG及血清中SCr、BUN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肾脏指数增加(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肾组织中肾小球萎缩,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足突融合甚至消失,肾组织纤维化程度严重;与模型组比较,EFBFL组小鼠上述表现不同程度改善,以高剂量EFBFL组尤为明显。与模型组比较,EFBFL组小鼠肾组织PPARγ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NF-κB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结论:EFBFL可改善自发肥胖2型糖尿病db/db小鼠肾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小鼠血糖、促进肾PPARγ蛋白的表达及下调NF-κB的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47.
遗尿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从古至今,众医家多从肾、脾、肺论治遗尿。刘竹云认为遗尿不只与肺、脾、肾等脏腑相关,湿邪亦为影响患儿遗尿的重要因素,认为其基本病机为湿邪困脾、脾失健运,治疗以利湿健脾为主。刘竹云临床上通过自拟止遗方加减以利湿健脾、固涩止遗,取得显著疗效,附医案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948.
目的:对原发腹膜后平滑肌肉瘤(retroperitoneal leiomyosarcoma,RLMS)病人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21例RLMS病人,分析临床和病理特征对疾病无进展(freedom from progression,FFP)时间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标记CD34,对18例病人肿瘤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中位随访24(4~39)个月,13例病人出现复发或疾病进展,中位FFP时间20个月,18例病人的中位MVD为每10个高倍视野94个。单因素分析发现,就诊时转移(P<0.05)。结论:FNCLCC评分、RLMS是否完整切除与病人的预后相关:低MVD的病人可能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949.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血流感染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某院2010—2013年CRAB血流感染患者163例,并以同期68例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的鲍曼不动杆菌(CSAB)血流感染患者作为对照,进行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结果 CRAB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感染前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OR及OR95%CI:1.27(5.55~22.89)]及入住过急诊室[OR及OR95%CI:3.57(1.67~7.62)]。鲍曼不动杆菌(AB)血流感染患者28 d生存率CRAB为66.17%,而CSAB为96.95%,CRAB组患者的生存率低于CSAB组(χ2=15.71,P0.001)。影响AB血流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感染CRAB(HR95%CI:3.01~67.28)、血液病(HR95%CI:3.77~25.97)、心功能不全(HR95%CI:2.10~20.41)、入住ICU(HR95%CI:1.01~5.28)及年龄(HR95%CI:1.01~1.04)。结论感染前入住ICU以及入住过急诊室是CRAB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CRAB血流感染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50.
背景:脐血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较统一且有效的方法。 目的:探讨影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成功分离培养的相关因素。 方法:分别从不同胎龄(≥40周,37周和≤32周),脐血中单个核细胞数量(≥2.5× 109 L-1,< 2.5×109 L-1), 不同细胞接种浓度(1×107,1×109,1×1011 L-1),不同体积分数胎牛血清(5%,10%,15%,20%)以及培养瓶是否被胎牛血清包被等方面对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成功率为58.3%,且随胎龄的增高而培养成功率降低(P < 0.01);脐血中单个核细胞浓度≥2.5×109 L-1组培养成功率高于< 2.5×109 L-1组(P < 0.01);相同容量脐血中单个核细胞数量与胎龄呈负相关(r = -0.95,P < 0.01);1×1011 L-1组原代及传代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及扩增情况高于1×107,1×109 L-1;体积分数5%FBS组间充质干细胞贴壁速度较其他3组略慢,但细胞纯度较高,且细胞传代速度与其他3组无明显差别;胎牛血清包被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和传代后的纯度及扩增能力均高于未包被组。提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选择较低胎龄的胎儿,采集足够量的脐血,以较高的细胞密度接种,培养基中添加较低浓度的胎牛血清,并将培养瓶预先用胎牛血清进行包被,能在体外建立稳定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