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2篇
医药卫生   77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观察>65岁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行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将585例年龄> 65岁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根据肌酐清除率分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组(355例)和对照组(230例),前者又分药物脱支架组和普通金属支架组,记录各例患者住院期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和PCI情况及随访期所有原因死亡、中风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比较药物洗脱支架和普通金属支架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肾功能不全组患者年龄增大,体重减轻,女性、吸烟和不稳定性心绞痛较多。平均随访17个月,慢性肾功能不全组较对照组所有原因病死率(8.17%和3.48%,P<0.05)和心源性病死率(6.48%和2.17%, P<0.05)显著增高,但主要心脏不良事件(13.80%和10.86%,P>0.05)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5.63%和6.08%,P>0.05)无显著差异。慢性肾功能不全组中,药物洗脱支架组(224例)较普通金属支架组(131例)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8.92%和19.84%,P<0.05)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3.12%和9.92%,P<0.05)显著减少,但心源性死亡(4.91%和8.39%,P>0.05)和所有原因死亡(6.25%和11.45%,P>0.05)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行PCI术后死亡率增加;与普通金属支架比较,药物洗脱支架可以显著降低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但对心源性死亡和所有原因死亡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2.
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及粥样斑块检出率与冠心病发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14例具有至少一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70例)和对照组(44例),测定所有病例的双侧CIMT、颈总动脉内径和颈总动脉粥样斑块情况。结果:两组间各项冠心病危险因素均无显著差异。超声结果显示,冠心病组CIMT、粥样斑块检出率均显著增高(P&lt;0.01),颈总动脉内径略增大,但差异不显著。CIMT≥0.8mm和检出粥样斑块为预测冠心病发病的独立指标(P&lt;0.01)。CIMT和粥样斑块检出率均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控制了多项影响因素后,相关性仍显著。结论:CIMT增厚、粥样斑块检出为冠心病发病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且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53.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缺血预适应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记录70例冠心病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时体表和冠脉内心电图发现,随球囊充盈次数增加,ST段抬高幅度减低,心绞痛出现时间延长,最大QT间期缩短及QT离散度和JT离散度减低,提示PTCA时多次短暂心肌缺血可能由于缺血预适应而诱发心肌内在抗心律失常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以心肌呈色分级(MBG)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的心肌灌注状况.方法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各例于给药后90分钟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评估心肌灌注情况,并记录6个月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溶栓后符合临床再通标准的为87.6%,未再通的为12.4%.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全组梗死相关动脉的再通率(TIMI 2或3级)为82%;心肌再灌注率(MBG 2或3级)为88.8%,完全再通(TIMI 3级)且完全心肌再灌注(MBG 3级)者为40.4%.6个月死亡率为1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Killip分级和MBG分级是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主要独立预测因子(P=0.0001).结论成功的再灌注治疗应该是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TIMI 3级且伴良好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前瞻性评价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 人选连续101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稳定性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支架术患者,分为普伐他汀组(228例)、氟伐他汀组(179例)、阿托伐他汀组(481例)和对照组(127例).比较各组术后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不同浓度(2、5、10、20 μmol)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1 min(ADP-1)、5 min(ADP-5)和最大血小板聚集力(ADP-M)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4组患者基础临床情况(除年龄、高血压及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率外)和冠状动脉病变和(或)支架术情况相似,术后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普伐他汀组0.9%、氟伐他汀组1.1%、阿托伐他汀组1.0%、对照组0.8%,P>0.05)和ADP-1、ADP-5、ADP-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0.21,P=0.001)、氯吡格雷总量(B=7.30,P=0.002)及低分子肝素的使用(OR=6.71,P=0.01)是影响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独立决定因素.结论 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无明显影响,而年龄、氯吡格雷总量及低分子肝素使用是决定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75岁以上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选择性冠脉内支架术的安全性和远期预后.方法连续323例行选择性冠脉内支架术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75岁患者79例为高龄组,<75岁患者24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果和远期预后.结果两组支架术成功率和手术并发症率差异无显著性.随访期内,两组心绞痛复发、硝酸酯类药物停用、再入院、心功能改善、再次血运重建和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但高龄组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15.7%vs.28.7%,P=0.029).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不是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远期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高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选择性冠脉内支架术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年轻患者少.  相似文献   
57.
某些对肝脏有影响的疾病可能表现为内分泌异常,例如,血色病常表现糖尿病和睾丸功能不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通常有红细胞增多症和高钙血症,可能由于红细胞生成素和甲状旁腺激素样多肽所致。肝硬化患者的内分泌异常继发于肝脏本身的疾病,因而多数内分泌腺均可受累;肝脏对激素的代谢减退和血浆结合异常可进一步加重内分泌紊乱。本文就肝脏病患者的临床内分泌异常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8.
对常规抗甲状腺治疗耐药或对抗甲状腺药物过敏的患者,锂有肯定的抗甲状腺作用,碳酸锂与抗甲状腺药物联合应用常常作为某些严重甲亢患者的快速术前准备。作者报告2例严重甲亢患者,均为女性,因甲亢反复发作,症状严重,故急需作手术治疗。术前给予他巴唑和碳酸锂治疗(剂量为他巴唑40和60mg/天,碳酸锂1050和900mg/天),2例均在治疗的第12天时获得正常甲状腺功能状态。治疗过程中测得血清锂含量分别为0.33~0.51mEq/L和0.69~0.9 mEq/L,除第2例有震颤加重,不自主活动外,余未见副作  相似文献   
59.
对冠脉内血栓性病变进行介入治疗常意味着急性血栓性闭塞、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心肌梗死和死亡的高发生率。冠脉内血栓的治疗仍是目前的一大难题。本文就当前冠脉内血栓的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0.
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冠心病危险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目的 探讨在药物规则治疗下高血压病患者的脉压对冠心病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916例因胸痛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高血压病患者的脉压与冠心病 (一支或以上冠状动脉管腔内径狭窄≥ 5 0 % )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916例中 ,5 4 7例 (6 0 %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诊断为冠心病。冠心病组在年龄、高血压病程和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 (吸烟、糖尿病 )暴露比例上显著高于无冠心病组。两组的各种血压参数也存在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 ,脉压是冠心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和独立危险因素 ,脉压每增加 5mmHg(1mmHg =0 133kPa) ,冠心病患病的危险性增加 2 9%(95 %可信区间 :2 2 % 37% ,P <0 0 0 0 1) ;在对年龄和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 (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 )校正后显示 ,脉压每增加 5mmHg ,冠心病患病的危险性增加 18% (95 %可信区间 :10 % 2 5 % ,P <0 0 0 0 1)。在多因素逐步回归模型中 ,脉压仍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如下 :P/ (1 P) =EXP[0 0 6 19×年龄 (岁 ) +0 0 334×脉压 (mmHg) +0 0 2 86×病程 (年 ) +0 6 84 2×吸烟+0 5 4 4 7×糖尿病 - 6 0 391]。其他血压参数则与冠心病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在药物规则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中 ,脉压是冠心病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