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2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探讨壮骨伸筋胶囊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治疗效果及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壮骨伸筋胶囊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和SDF-1水平、JOA评分、VAS得分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得分无差别,治疗8周后,观察组VAS得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JOA评分无差别,治疗后,观察组JOA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炎症因子和SDF-1水平无差别,治疗后,观察组IL-18、IL-6、hs-CRP和SDF-1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无差别,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躯体角色和肢体疼痛等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结论:壮骨伸筋胶囊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降低患者的SDF-1和炎症因子水平,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比较肺癌放疗患者不同放化疗治疗模式下2级以上放射性肺炎(RP)发生的差异,以及临床治疗特征对RP发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放化疗综合治疗的肺癌患者136例,按期随访并复查肺功能、胸部CT,按RTOG急性放射肺炎评价标准对肺损伤分级进行评价,分析临床特征及治疗模式对RP发生的影响。结果 ≥2级RP 36例,发生率为26.5%。临床特征方面,粉尘接触史和病理类型与RP发生有一定相关性(P=0.048, 0.047),其余指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模式方面,序贯放化疗与同步放化疗比较,在总RP发生、2级和3级RP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4级RP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 vs. 0, P=0.05)。不同化疗方案之间比较在≥2级RP发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P严重程度与总化疗周期数及诱导化疗周期数呈显著正相关(P=0.000)。结论 粉尘接触史和病理类型是临床特征方面增加RP发生的独立因素。不同治疗模式对RP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与患者化疗周期数密切相关,特别是总化疗周期或诱导化疗周期。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评价和优化某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s-EC)血流感染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方法: 收集该院2019年产ESBLs-EC血流感染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耐药监测报告,确定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治疗方案,根据各抗菌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运用蒙特卡洛模拟(MCS)计算5种抗菌药物不同给药方案的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评价疗效和优化出最佳初始给药方案。结果: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 g q12h、1 g q8h和1 g q6h,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4.5 g q8h和4.5 g q6h共5种给药方案的CFR ≥ 90%,而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所有给药方案CFR均小于90%。结论: 该院产ESBLs-EC血流感染时,经验选择可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 g q12h,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4.5 g q8h,不推荐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经验性治疗,临床经验性治疗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个体化治疗则应根据MIC值调整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24.
目的:优化超声法开展番石榴叶总黄酮提取工艺条件,同时考察番石榴叶总黄酮在体外的抗氧化活性.方法:评价指标选为番石榴叶总黄酮,采用单因素方式评价超声提取方法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乙醇浓度、超声温度、料液比以及超声时间四个因素设计了正交实验,优化提供工艺;通过考察对DPPH、·OH、O2-及ABTS+自由基体系的清除效果评价番石榴叶总黄酮在体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乙醇浓度80%,料液比1:30,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40min,条件下番石榴叶总黄酮提取效果最佳,取率可达4.7%左右;DPPH、·OH、O2-及ABTS+对于番石榴叶总黄酮均有一定的清除效果,并且在一定范围内清除效果与浓度有量效关系.结论:通过对番石榴叶总黄酮提取技术进行优化处理,促使该工艺更加稳定;番石榴叶总黄酮有较理想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后血清YKL-40变化对乳腺癌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采用抽签法随机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甘肃省肿瘤医院乳腺科门诊进行乳腺癌筛查确诊为健康者30例(健康对照组),以及就诊于放射治疗科的10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ELISA法检测健康对照组及乳腺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后血清YKL-40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健康对照组与抽签法随机抽取的30例乳腺癌患者之间,以及100例乳腺癌患者放射治疗前或放射治疗后CEA、CA153阳性与阴性患者之间YKL-40水平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CEA、CA153阳性或阴性乳腺癌患者放射治疗前与放射治疗后血清YKL-40水平的差异。并且,放射治疗后血清YKL-40升高者与降低者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曲线绘制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1)30例乳腺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后血清YKL-40水平分别为(104.21±22.07)ng/ml和(90.14±23.85)n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9.04±9.61)ng/ml(t=12.491、8.673,P均0.001)。100例乳腺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后血清YKL-40水平分别为(102.17±22.04)ng/ml和(91.67±29.18)ng/ml,放射治疗后血清YKL-40水平逐步下降(t=4.002,P0.001)。(2)CEA和CA153阳性患者血清YKL-40水平在放射治疗后较放射治疗前均明显降低[CEA:(87.26±30.28)ng/ml比(107.23±25.54)ng/ml,CA153:(77.52±31.01)ng/ml比(108.12±19.95)ng/ml,t=5.443、4.750,P均0.001]。(3)无论是放射治疗前,还是放射治疗后,CEA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血清YKL-40水平均接近(t=1.414、-0.992,P=0.164、0.523);而在放射治疗后,CA153阳性患者血清YKL-40水平却明显低于CA153阴性者[(77.52±31.01)ng/ml比(95.90±27.42)ng/ml,t=-2.559,P=0.015]。(4)在100例乳腺癌患者中,88例患者放射治疗后血清YKL-40水平较放射治疗前降低,12例患者放射治疗后血清YKL-40水平较放射治疗前升高。中位随访36个月(24~48个月),血清YKL-40降低者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8.6%(16/88)和13.6%(12/88),均明显低于血清YKL-40升高者的66.7%(8/12)和50%(6/12)(χ~2=11.081、7.157,P=0.001、0.007)。放射治疗后血清YKL-40升高者1、2、3年OS率分别为91.7%、83.3%、66.7%,而血清YKL-40降低者1、2、3年OS率分别为97.7%、93.2%、86.4%。血清YKL-40升高者OS率明显低于血清YKL-40降低者(χ~2=4.050,P=0.044)。结论 YKL-40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放射治疗期间联合检测血清YKL-40、CEA和CA153,对患者预后的评判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6.
目的:双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缬沙坦氢氯噻嗪片含量。方法色谱柱为 Inertsil ODS-3(250mm ×4.6mm,5μm);检测波长:249nm;270nm;流动相为0.1mol· L -1磷酸二氢钾-乙腈(50∶50);进样量:10μL;流速1.0mL· min -1;柱温:30℃。结果缬沙坦、氢氯噻嗪峰面积对质量做线性回归方程,在相应质量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测定缬沙坦氢氯噻嗪片的质量控制〔1〕。  相似文献   
27.
目的:基于加权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对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的临床使用进行评价,为其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的药品说明书为基础,参照多黏菌素B相关专家共识等,建立基于加权TOPSIS法的硫酸多黏菌素B药物利用评价细则,以此为依据,对中山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77例住...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早期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发生左心室血栓(left ventricular thrombosis,LVT)的指标。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北京友谊医院就诊的AMI患者,分为LVT组(n=32)和非LVT组(n=120)。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院内期间治疗以及心脏影像学检查的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探索LVT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并进一步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其中部分变量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LVT组心肌梗死发生部位更多在前壁(P<0.05);LVT组年龄低(P<0.05)、血脂异常比例高(P<0.05)、D二聚体水平高(P<0.05)、肌钙蛋白I更高(P<0.05)、室壁瘤形成发生率高(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低(P<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室壁瘤形成、左心室射...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兰索拉唑(1ansopnzole)与H2受体拮抗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的差异。方法:应用Meta分析对9项研究消化性溃疡的效果进行同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量的估计。结果:(1)同质性检验:χ^2=6.5,自由度8,P〉0.05。(2)合并效应量的估计:OR合并95%可信区间为3.07—8.78。OR合并的检验:χ^2=37.7,P〈0.01。结论: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优于目前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兰索拉唑在治疗消化道溃疡疗效方面较其他已上市的H2受体拮抗剂都要好,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0.
目的了解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有效性及不良反应(安全性)的差异。方法应用Meta分析对18篇文献厄贝沙坦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同质性检验及合并效应量的估计。结果①同质性检验:有效性,2χ=6.714 0,自由度为17;安全性,2χ=26.511 5,自由度为17,两者P值均大于0.05。②合并效应量的估计:有效性,OR合并=1.261 8,OR合并95%可信区间为0.992 3~1.604 3,OR合并的检验2χ=3.599 4,P>0.05;安全性,OR合并=0.482 4,OR合并95%可信区间为0.362 8~0.641 2,OR合并的检验2χ=25.193 8,P<0.001。结论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总体上与目前常用药物(ACEI、ARB、氨氯地平)相当,但其安全性较高,与目前常用药物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