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20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摘要]目的 通过体外共培养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株(mIBEC)与肝癌细胞株HepG2,探讨mIBEC对HepG2细胞株的可能作用。方法 体外共培养HepG2与mIBEC,采用CellTiter 96R○ AQueous One Solution Cell Proliferation Assay 分别测定并比较HepG2细胞单独培养时以及与mIBEC共培养后增殖的情况;实时定量PCR法分别测定HepG2细胞单独培养时以及与mIBEC共培养后其Ki67及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分别测定HepG2细胞单独培养时以及与mIBEC共培养后其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mIBEC共培养后24~72 h,HepG2细胞增殖水平低于其单独培养时的水平(P<0.01),且伴有Ki67 mRNA表达的下调(P<0.05);与mIBEC共培养后,HepG2细胞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其单独培养时均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BEC可抑制共培养的HepG2细胞增殖; caspase3激活表达上调可能是mIBEC抑制共培养的HepG2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2.
目的:考察川木香煨制前后木香烃内酯(costunolide,COS)和去氢木香内酯(dehydrocostus lactone,DEH)在人工胃、肠液中的稳定性,及其在大鼠离体胃、小肠、结肠共孵液中的吸附、摄取或降解特征。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川木香煨制前后COS和DEH在人工胃、肠液及大鼠离体胃肠共孵液中的质量浓度,以大鼠离体胃、小肠、结肠与药物共孵的方法考察其物理吸附、摄取或降解参数。结果:川木香煨制前后COS在人工胃液稳定性较差,平均降解常数分别为0.758 0,0.531 1,煨制后稳定性有所提高,具统计学意义(P<0.01);川木香煨制前后COS和DEH在大鼠离体胃、小肠和结肠中的吸附、摄取或降解量(2 h)均较大,其中煨制前后COS和DEH在不同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川木香煨制前后COS在人工胃液中均不稳定,煨制后稳定性有所提高;大鼠离体胃、小肠、结肠对川木香煨制前后的COS和DEH均有明显的吸附、摄取或降解,并在不同部位有差异;为川木香煨制前后药效成分的吸收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3.
GC-MS分析藏香二十五味安神甘露挥发油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藏香二十五味安神甘露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出其中的32个化学成分,其中相对含量超过5%的成分主要有5种,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顺式-9-十六烯醛(15.13%)、异愈创木醇(11.25%)、丁香酚(11.81%)、雪松醇(9.82%)、愈创木醇(6.93%)。结论:可为二十五味安神甘露在卫生防御领域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4.
四物汤不同提取工艺对血虚模型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四物汤水提工艺、水提醇沉工艺及50%乙醇渗漉工艺对血虚模型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复方阿胶浆)组、四物汤药物组1号(水提组)、2号(水提醇沉组)、3号(50%乙醇渗漉组).四物汤药物组每日ig给予四物汤1,2,3号(12 g生药·ks-1),阳性组给予复方阿胶浆(20 mL·kg-1),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生理盐水)8d.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分别于第2,5日sc乙酰苯肼20,40 mg·kg-1,从第5日起,每日ip环磷酰胺40 mg·kg-1,连续4d.空白对照组同时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检测四物汤不同提取工艺药物组对血虚小鼠外周血象、脾脏和胸腺指数、骨髓有核细胞数的作用.结果:四物汤药物组1,2,3号均能升高血虚小鼠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数及骨髓有核细胞数,其中水提组和50%乙醇渗漉组差异性显著(P<0.05);四物汤药物组1,2,3号均能显著增加血虚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P<0.01),其中水提组、50%乙醇渗漉组有强于水提醇沉组的趋势.结论:由3种提取工艺制得的四物汤对改善血虚模型小鼠的造血功能均有作用,以水提组和50%乙醇渗漉组较优.  相似文献   
85.
86.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常规超声及超声新技术在周围型肺癌中的作用,逐渐得到认可。本文就常规超声,以及超声造影、弹性成像、介入性超声及超声支气管镜等超声新技术,在周围型肺癌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7.
近年来,超声及其新技术不断发展,在周围型肺癌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大临床工作者的认可。本文就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弹性成像、介入性超声及EBUS在周围型肺癌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8.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HPLC含量测定方法及厚朴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提取溶媒对厚朴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含量的影响,研究其提取工艺参数。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提取液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色谱柱DiamonsilTM C18(250×4.6 mm,5μm),甲醇-水(78:22);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94 nm;柱温30℃;进样量5μL。结果:70%乙醇热回流提取效果最佳。结论:不同提取溶媒对厚朴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含量有影响,70%乙醇热回流提取法最好,为厚朴及其复方制剂提取工艺的规范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9.
目的分析误诊为 CD 的原发性肠道 T 细胞淋巴瘤(ITCL)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总结 ITCL及 CD 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4年1月诊断为原发性 ITCL,同时在病程中曾误诊为 CD 者的病例资料,收集人口学、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收集177例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确诊为 CD 的患者病史资料。分析对比两组的人口学、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连续变量采用 t 检验或Mann-WhitneyU 检验进行比较,分类变量则用卡方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分析两组间是否有差异。结果共18例误诊为 CD 的 ITCL 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7例;中位确诊年龄为38.5岁(28.8岁,42.5岁);中位确诊病程为6.00个月(3.75个月,13.25个月);常见首发症状为腹痛(12/18)、腹泻(13/18)及贫血(13/18),2例以急性肠穿孔为首发症状。16例患者病程中出现 B 组症状,其中发热13例、体质量下降16例、盗汗1例。12例患者在病程中出现1种或多种严重并发症,其中肠穿孔9例,消化道大出血7例,肠梗阻2例。而177例 CD 患者中,男104例,占58.8%,中位确诊年龄为22.0岁(18.0岁,29.0岁);首发症状有腹痛(88.7%,157/177)、腹泻(55.9%,99/177)、贫血(63.8%,113/177)、发热(33.3%,59/177)及体质量下降(59.9%,106/177)等;病程中有30例(16.9%)患者出现肠穿孔(慢性为主),12例(6.8%)出现肠梗阻,7例(4.0%)出现消化道大出血。与 CD 相比,确诊为 ITCL 的患者中男性多见(χ2=8.837,P <0.01),确诊年龄较大(U=314.5,P <0.01),病程较短(U=385.0,P <0.01),临床症状中体质量下降(χ2=5.867,P <0.05)及发热较多见(χ2=10.609,P <0.01),并发症中肠穿孔和消化道大出血相对多见(χ2=9.185、24.908,P 均<0.01)。ITCL 的病变部位均为多发病灶,其中8例累及小肠,14例累及结肠,1例累及食管;内镜下均表现为溃疡性病变、大部分病灶呈节段性分布。与 CD 相比,在 ITCL 的肠道组织病理中淋巴细胞增生较常见[17/18比19.7%(35/177),χ2=42.844,P <0.01],肉芽肿罕见[0比42.8%(76/177),χ2=12.665,P <0.01]。18例 ITCL 患者中,仅9例接受化学疗法,中位生存时间为2个月。结论原发性 ITCL 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为 CD,临床工作中应提高警惕,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90.
目的:寻找与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IFX)治疗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黏膜愈合(mucosal healing,MH)相关的血清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方法:采集7例经IFX治疗获得MH的CD患者治疗前(0周,A组)和治疗后(14周,B组)的血清,以及7例未获得MH的CD患者(0周为C组,14周为D组)的血清。采用荧光标记双向差异凝胶电泳的方法,比较A组与B组之间、C组与D组之间、A组与C组之间以及B组与D组之间的蛋白质组学差异,并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斑点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初步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1)A组与B组、C组与D组、A组与C组以及B组与D组之间比较分别存在36、3、10和31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斑点,共计存在44个显著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斑点。(2)上述各组之间的差异斑点分别初步鉴定出17、2、2和15种蛋白质,共计存在19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包括载脂蛋白E、载脂蛋白A-I、补体因子H等。(3)基于STRING数据库绘制了蛋白质网状功能图。结论:IFX治疗获得MH的CD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蛋白质表达谱存在差异,获得MH和未获得MH的患者血清表达谱亦存在差异,其中19种蛋白质有可能成为预测CD患者使用IFX获得MH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