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2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FN-γ基因-1615C/T和+5171A/G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广西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影响。方法设计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对375名HCC患者、377名HBV携带者和406健康对照进行频数匹配,采用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上述位点进行分型。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因型在三组中的分布差异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并进行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结果-1615C/T和+5171A/G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在三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饮酒和肝癌相关家族史与基因存在交互作用;饮酒联合-1615C/T位点突变型基因T能增加HBV感染风险(OR=1.72,95%CI:1.11~3.26);两个位点的突变型基因T和G联合肝癌相关家族史能增加HCC患病风险(OR:29.24、52.03,95%CI:6.91~123.6、7.02~385.4)。IFN-γ的-1615C/T和+5171A/G位点存在连锁不平衡(D′=0.976,P=2.22-16),但单倍型分布在HCC组与总对照组(HBV携带者对照和健康对照)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IFN-γ的-1615C/T和+5171A/G位点的突变型基因可能不是广西人患HCC和感染HBV的直接危险因素,但环境危险因素对HCC发生和HBV感染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XRCC3基因多态性与广西肝癌高发区人群肝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来自广西肝癌高发区的肝癌新发病例545例;对照组按年龄、性别频数匹配,且与病例来自相同地区的非肿瘤患者515例.运用高通量的TaqMan MGB荧光定量实时PCR实验方法,检测XRCC3-24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比较其不同基因型与肝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要求、资料完整的肝癌病例组500例,对照组507例.XRCC3-241位点3种基因型CC、CT和TT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5.8%、13.2%和1.0%,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7.2%、11.8%和1.0%,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1,P=0.806).XRCC3-241基因多态性与HCC在调整民族、年龄、性别、职业、吸烟和饮酒状态等因素前后均无统计学关联.按是否有肝炎病史、吸烟、饮酒和是否有HBsAg慢性感染进行分层,均未能发现XRCC3-241基因多态性与HCC发病风险有关.与吸烟、饮酒和HBsAg慢性感染3种环境危险因素均存在交互作用,OR值分别为7.949(2.308~27.382)、5.950(2.554~13.865)和24.709(11.861~51.477).结论:XRCC3-241基因多态性与肝癌易感性无关联,可能不是广西肝癌高发区人群的高危因素,但存在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93.
应用寿命表法对129例卵巢恶性肿瘤手术病人计算5年累积生存率,并采用Cox模型对其中资料完整的102例病人23项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从中筛选出对生存时间影响显著的8个因素,按它们对生存时间的作用大小依次排列为:临床分期、手术方式、发生于非特异性间质的恶性肿瘤、转移性癌、化疗、血红蛋白含量、民族和一般情况.其中,临床分期为晚期、病理系非特异性间质的恶性肿瘤和转移性癌、入院时一般情况差是危险因子,可缩短生存时间;而采用根治术、化疗尤其是联合化疗、手术前血红蛋白含量高和少数民族为保护因子,能延长生存时间.根据Cox模型的预后指数(PV)对93例病人的预后进行预测,并与5年随访实际结果比较,符合率和灵敏度分别为87.10%、88.89%,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94.
省级三家医院1987年住院确诊滋养性细胞疾病患者:良性葡萄胎30例,恶葡30例,绒癌20例,进行患者的病因和流行病学调查,对照组选自同期住院的正常产妇。病例组与对照组按1∶2配对.结果:单因素 Logisitic 回归模型分析方法,选出22个有相对意义的因子。多因素分析:年龄、孕早期使用激素史、丈夫初婚年龄、初潮年龄、怀孕次数、停房事天数等,有显著意义(P均<0.05或<0.01).  相似文献   
95.
广西壮族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危险因素的配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广西183例祖父母、外祖父母均为壮族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1:1病例对照配对研究。在比数检验单因素分析基础上,采用条件Logistic模型对资料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筛选出6个与壮族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母亲孕早期使用阿司匹林(OR=6.83)、四环素类药物(OR=6.50)、接触化学毒物(OR=8.23)、精神刺激(OR=2.99)、罹患风疹(OR=5.87)和感冒(OR=3.16)。  相似文献   
96.
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是指包括病毒、细菌、螺旋体、寄生虫、立克次体和朊蛋白等各种生物性病原体侵犯CNS实质、被膜及血管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疾病[1].  相似文献   
97.
近年来研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代谢异常在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妊娠期羊水中HCY含量增高是诱发胎儿出生缺陷和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而且血浆高浓度的HCY也是导致心脏衰竭及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1,2]。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心脏发育水平对高同型半胱氨酸引起的CHD进行研究,本文系统地综述了该方面的研究进展,拟从分子水平上对先心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8.
詹一科  仇小强 《医药导报》2014,33(2):224-227
近年研究表明叶酸缺乏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叶酸较为熟知的作用是预防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及神经管畸形,而在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心肌梗死方面等的研究,近年来也成为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对叶酸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孕妇分娩年龄和初潮年龄间隔年数与大于胎龄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LGA)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4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5个县孕早期建卡产检2 032名孕妇为研究对象.分析孕妇间隔年龄与LGA发生的相关性,接收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  相似文献   
100.
先天畸形与环境危险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天畸形可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两者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由于生产、生活环境受到不同程序污染,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先天畸形的发生呈增长趋势。近年来,致先天畸形的环境危险因素成了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引起先天畸形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